——北京河北梆子剧团《美狄亚》研讨会综述

2002年12月20日,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艺术研究所、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联合召开了“河北梆子《美狄亚》研讨会”。
近两年来,北京河北梆子剧团先后改编移植古希腊经典名剧《忒拜城》、《美狄亚》,将古希腊戏剧文化与中国戏剧文化对接转化,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著名戏剧评论家刘厚生认为,中国戏曲演出希腊悲剧一方面向国外展示中国戏曲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让中国观众了解古希腊悲剧。他希望剧团除了在国外演出,也要在国内多演出。
戏剧评论家王安葵指出,在向国外介绍中国戏曲方面,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做出了成功的努力,运用很多戏曲的表现方法和技巧,把古希腊悲剧用完全中国的戏曲化方式进行演出。向中国观众介绍古希腊悲剧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因为中西文化在思想道德和审美要求上存在巨大的差异。要达到向中国观众介绍古希腊戏剧的目的,首先要让观众看得懂,要在保留原作基本内容的同时,尽量把情节交代清楚。现在《美狄亚》的演出本,中国观众能够基本理解,对剧中主要人物也能有一个总体印象,但还有一些不太清楚的地方。
戏剧评论家李庆成提到,中国戏曲和世界接轨,如接得不好,看起来就别扭。古希腊悲剧与河北梆子的结合看起来很舒服,因为河北梆子的唱念做舞的艺术表演形式非常适合于表现古希腊悲剧的内容。首届梅花奖获得者刘玉玲对唱念做舞各种戏曲技巧收放自如的运用,特别是“杀子”一场中无表情的表情,都充分表现出一个艺术家的成熟。她向人们展示出美狄亚是一个彻底的复仇女神。
戏剧家王蕴明指出,《美》剧但对古希腊悲剧的中国戏曲化、梆子化,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如果用中国戏曲优秀剧目的标准去要求的话,还存在一些差距。相对而言,导演、演员、舞美做得比较好,文本和音乐部分还有些缺陷。文本主要的问题是不够“中国化”,与国内观众的欣赏习惯有一定的距离。音乐方面所运用的曲牌距离“梆子化”还存在一定欠缺。
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徐世丕认为,北京河北梆子剧院采用中国传统戏剧形式改编移植古希腊戏剧经典作品,其好处有三:1.用中国戏曲来演希腊悲剧,用河北梆子来演《美狄亚》,是中国民族戏剧这种高度综合化的民族艺术形式走向世界的有效手段,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种新的“本土化策略”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戏曲在新时代、新世纪生命力的重张和艺术天地的新扩容。2.河北梆子演绎古希腊名剧,这种艺术实践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异质文化的一次新解读和阐释。古希腊戏剧经典是西方文化的基因库。通过用戏曲改编移植使早已成为文本形式的古希腊经典戏剧名著,成为当今舞台上“活”的艺术,比在中国艺术对外交流或走向世界演出市场之初直接向外国观众推出我们的艺术作品,更具有文化背景、艺术基因、内容情节乃至思想观念等诸多接受优势,加上外国观众对异域艺术的好奇心等审美期待,中西方艺术在这种“杂交”过程中的扬弃与取舍,必然使中西方观众都可以从中获益。3.利用最普及、为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向国人形象化地介绍西方戏剧经典作品,对于吸取外国优秀文化艺术的营养,建设中国先进文化,发展中国新文艺,具有积极意义。
北京市剧协秘书长杨乾武指出,《美》剧展现了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剧目生产的美好前景,演出充分发挥了中国戏曲的表现技巧,演员的表演非常出色。但有时还是显得有些拖,主要是技艺妨碍了情节的进展,还有为技艺而技艺的地方。
《中国戏剧》副主编黎继德认为,《美》剧带有科研戏的性质。科研戏不仅由科研人员来搞,搞实践的人也应该搞。因为戏剧艺术是实践性和理论性都非常强的一种艺术。古希腊悲剧与中国人理解的悲剧完全不同,亚里士多德给悲剧定义时指出,悲剧不在悲而在严肃。泪流满面是中国人的悲剧观念。悲剧通过恐惧引起怜悯,得到一种宣泄或者净化,准确地应该称作悲恐剧。中国式的悲剧应该是悲苦剧、悲哭剧、悲泣剧。
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丁汝芹研究员认为,《美》剧的剧场演出效果相当好,为近年来戏曲演出所罕见。在影视、流行音乐等多种艺术门类的冲击下,舞台表演能取得这样的效果,显示出戏曲艺术的永恒魅力。古希腊戏剧和中国的古老剧种结合,艺术品位起点高,因而使观者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剧场里,导演的功力掩盖了剧本改编的不足,演员的光彩掩盖了一些经不起推敲的情节。尽管原著是经典,改编者也应以中国人的逻辑思维加以诠释,以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去深化主题。戏曲演唱是中国民族声乐的重要分支,继郭兰英之后,刘玉玲将其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她的演唱堪称精品。戏曲演唱这一真正的民族声乐学派,理应进一步发掘和继承。
在京专家学者20余人参加了《美》剧的研讨。(张燕鹰)

(摘自 《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