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迷们不是专门的演员,很少能登大雅之堂,可是他们对戏曲兴趣浓烈,谁也阻挡不了他们这个广场唱,那个小区演。他们就像是开放在路边或野地里的野花,看似开得随意,却是特别耗了心血的。就上党戏的戏迷们来说,正因为他们对传统戏曲和上党梆子深挚的爱,他们才终于为自己创造了机会,登上央视那座全国最大的舞台。

10月31日晚,我在电视屏幕前看了市上党戏迷协会在央视戏曲频道“一鸣惊人”栏目争夺周冠军的演出,整个演出给我的感觉是:外表热烈,内有灵魂。协会获得“周冠军”的称号,是实至名归,我要特别为协会点赞!

戏迷们的演出之所以能达到如此好的效果,我想原因有三:

一是他们继承了上党梆子的传统唱腔。

上党梆子最大的特点是高亢激昂,粗犷豪迈,在央视这面大镜子上,更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诱人的梆子腔,每每让人感觉那声音是升上高空,在空中大大地画了一个弧,然后才落下来。这个弧可是不简单啊!它的演唱难度就不说了,其中含有一种感情深厚强烈时通天彻地的古意,很难得!现在有一些人、甚至专业人士鄙视这种腔调,但大量的戏迷却喜欢;那些反感的人,要创出如此有味道的东西怕还真是不容易呢。

戏曲音乐具有程式性和民间性。上党梆子在我们晋东南能够存在400年,和我们本地的方言、群众的欣赏习惯是分不开的;再则,它的程式性表明,它早已拥有艺术家和观众共同创造相互约定的艺术符号体系,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随意按照时下流行的音乐或其他剧种的音乐来对它进行改动,许许多多的观众是不买账的。

戏迷协会选择《雁门关》这出上党梆子传统名剧,选择剧中的名段,说明了他们对传统的热爱。据老辈人讲,唱我们的梆子,须生若能唱好《雁门关》中的八郎,就是顶尖的须生把式。戏迷宋小军在短短八分钟的戏里,充分显示了自己把握这一角色的内力。

二是坚持了传统戏曲的本质。

传统戏曲的本质是写意,是程式化的表演。所谓“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春色不见花,江河无波涛。现在有很多新编新演的古装戏曲把舞台弄得太实,搭上门,弄上树,像话剧、歌剧的舞台,同时淡化了生旦净末丑的角色,没有脸谱,不要水袖,不要水发,把传统戏曲的精华去掉了好多。没有水袖的甩、掸、拨、勾、挑等丰富的表演,多少感情不能传达!没有水发的甩、扬、带、闪、盘等精彩的形态,多少愁苦无处宣泄!戏迷宋小军在演八郎时,跪在佘太君面前,听佘太君的泣诉,水发一下一下地甩动,令观众感到非常的揪心。这样的表演才是贴合传统戏曲韵律的。相反,那些盲目地把传统戏曲的元素去掉的新创剧目,程式化的表演遭遇黑洞,戏曲的妙处失去大半,它们简直就是对我们传统戏曲的诋毁呢!

这次戏迷们选择的新编戏曲小品《新愚公移山》,对当下的戏曲创作有启迪意义。它正是有现代元素的传统戏曲,其编剧和演出水平都超出了我的想象。原先没看演出时,单听名字,“新愚公移山”,以为这样的本子会是意识形态的东西,没想到短短的八分钟,特别富有张力,富有诗性和戏味。内涵是现代的,形式则完全是传统的。人物仅仅五个,却包含了生旦净三种角色,使舞台分外活跃、酣畅。这出小戏告诉我们,其实创新是件自然而然的事,那就是在坚持传统戏曲本质的基础上,演出新的思想和内容。

第三,不用我说大家都能想到,戏迷们深刻领会了剧情和角色,因而表演时能够挖出深处的东西。当然,这也和他们对传统戏分外熟悉有关。他们是用了心在唱,用了长期练就的功夫在演,他们的演出是从血液中流出来的,正如我在前面说的,有灵魂!

行文至此,意犹未尽。上党戏迷协会是来自民间的,它那自低处放射出的光芒,尤其令人感动。对他们在央视的整个表现,不妨借用《新愚公移山》剧中嫦娥的一句很现代的台词来加强我的表达:“好感染好给力好震撼好拉风啊!”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