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付庄:风光梆子剧团花落去,78岁的付庄社区居民张玉华和六七位老人一起,坐在付庄社区门口的树荫下聊天。老人们回忆着他们的先人讲过的“方山付斗赵匡胤”的古老传说,以及村里曾经的梆子剧团唱戏时热闹的场景……
5月15日上午,78岁的付庄社区居民张玉华和六七位老人一起,坐在付庄社区门口的树荫下聊天。老人们回忆着他们的先人讲过的“方山付斗赵匡胤”的古老传说,以及村里曾经的梆子剧团唱戏时热闹的场景,说到高兴处还会忍不住“咿咿呀呀”地唱两句。
方山付斗赵匡胤的传说
在付庄村,流传着一个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有关的传说,张玉华小时候就听村里的老人讲过。
相传,唐朝末年,现在的付庄一带就住着几户付姓人家,其中有位付姓中年汉子,为人豪爽耿直,行侠仗义,且臂力过人,精通武功,颇受人们尊敬。因当地有一高十余米的土堆,在平原上颇为显眼,人称“方山”,人们也就把付姓汉子尊称为“方山付”。
当时,方圆四十里的人们对他格外敬重,无论哪家有婚丧嫁娶之事,事主必先遣人去请方山付,方山付若点头应允,主家便感觉很有面子,才能安心地安排一应事务。并且,人们还不约而同地立下一个规矩:无论事主家贫与富,设宴几桌,其中必为方山付置上席一桌,他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才能开这桌席。
离今天的付庄十里路远的避雪店(现属河北吴桥县)村有户人家大摆宴席,并按照惯例为方山付留了首席。正好那天天降大雪,路途遇阻,方山付迟迟未到。
这时,村里来了一位身着战袍骑着战马的军人,这人便是赵匡胤。人困马乏的他见村子里正大摆宴席,上前欲借贺喜之名就座进餐。可是,席上高朋满座,只留有那个特为方山付预留的首席。赵匡胤上前便坐,却被管事给拦往了。管事的说:“这里有规矩,首席必为方山付留着。”赵匡胤却执意要坐。正僵持间,方山付人到了。
方山付见有人要和他争首席,不能相让。两人言语间发生了冲突,约定进行一次比武。方山付称大喜之日不宜大打出手,两人各受对方三拳,倒者为输。岂料,赵匡胤三拳失手打死了方山付。这位军爷大惊,上前三拜说道:“任下失手,致使他死得冤枉,倘得我赵匡胤果有黄袍加身的那天,必为方山付修庙堂、塑金身。”
却说后来赵匡胤果真做了皇帝,偶有一日想起当初在避雪店许下的诺言,便派人送来雕龙刻凤的几车石料,通知付庄人前去搬运。但付庄人并不知当年和方山付比武的就是赵匡胤,更对赵匡胤立誓还愿的事一点也不知情,便无人应承。
另据老人们回忆,“方山付”的后人,曾为他在村里建了一座小庙,但这些都无从考证,都是村里一代代的传说故事。
河北梆子剧团,无奈花落去
如果说“方山付斗赵匡胤”在付庄村只是一个传说,无从考证。那么,付庄村曾经的河北梆子剧团,对于张玉华来说却是记忆犹新。他既经历了付庄剧团兴旺时的风光,也体验了其消亡时的落寞。
解放前,付庄人绝大多数都为佃户,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文学及书画艺术上没有什么成就。但付庄人的灵秀和才气,却通过戏剧演出这一方式释放出来。解放前后,付庄人有很多文艺爱好者,其中有好几位更是一人能演几个角色,一人能演奏几种乐器。吹、拉、弹、唱,村里皆有人拿得起。有的人家几代人都是村里的文艺骨干,像村民李栋,他的儿子李长芬和孙子李连贵。
因付庄与河北相邻,村民皆热衷于河北梆子,当时演出的剧目有《大登殿》、《走雪山》、《清官断》、《七人嫌》、《牧羊圈》、《忠孝牌》、《三疑记》、《白蛇传》、《清风亭》等。
张玉华说:“别看我们村从老一辈就被称为‘佃户村’(穷村),但村里的河北梆子剧团在十里八乡的可是很有名。”付庄村唱河北梆子的历史从什么时间开始,现在已经无人能说清。
在张玉华的记忆中,从他记事起,就经常去村里剧团听戏。到了解放后,还在学校读书的他就已经开始参与演戏。《女儿亲事》、《王宝莲的亲事》、《现在的亲事》……如今,张玉华还是能够清晰地记得,解放后在学校排练的宣传新婚姻观的戏。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匮乏,能看场戏那是一种享受。每年秋收秋种结束后,村里那些“好事”的文艺骨干就开始活跃起来,组织起30多人的队伍开始排练节目,准备过年唱大戏。
到了春节,村里搭上舞台从年初三四唱到正月底,很是热闹。周围村都来请付庄村的这支业余剧团去唱一出,就再去另一个村。当时这些村子剧团,当属付庄为佼佼者,每每被外村人邀请去演出,一个村一个村地演下去,能演到二十里外。
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付庄的文艺演出以青年团员为主。主要策划是张玉华,负责所需的衣服、道具等。张玉华自己制作的“中正步枪”非常逼真。有一次,付庄演出队到附近的簸箕刘村演出《红色娘子军》。村里的复员军人高连升看到台上演员手持的道具枪以为是真的,专门到后台察看,才发现是木头做的。“那些枪是我从城南木材厂买来的木条,自己回家后一刀一刀刻出来的。”提起当年自己制作的道具枪,张玉华仍然是一脸的自豪。
当时付庄剧团主要演出样板戏河北梆子《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过年时到别的村子串演,很受欢迎。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人们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到了经济上,村里的剧团也就慢慢解散了,张玉华去了一家建筑队,一直到现在三十多年了,再也没有摸过梆子。“想想很可惜。但也没有办法,人们生活好了,文化生活丰富了,电视、电脑有各种娱乐节目;再说,年轻人没人喜欢唱戏,剧团也就再也没有重建起来。”张玉华说。
旧村换新颜,老村民享受新生活
1998年,付庄村迎来了立村以来最大的发展机遇。这一年,德州经济开发区成立,宋官屯镇成为开发区的中心部分。此后,付庄祖祖辈辈种地为生的村民,逐渐向务工和经商的城市市民生活转变。
在这一重大转变面前,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抓住机遇,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富强村措施。2001年前后,在庄村西的南北公路东侧建起了五层的门市楼和办 公 楼 ; 2002年 开始,付庄工业园一期工 程 竣 工 , 至 2008年,占地二百亩的庄工业园全面完成。
据村党支部书记付玉新介绍,随着村办工业园和沿街门市租金收入的提高(每年租金约600万),村民的各种福利和生活待遇也随之提高。多年来,村里一直坚持对考入高中、大学的学生发放500元至3000元不等的奖学金。同时,出资为孩子们上学购置了学生专用车,为学龄前 儿 童 建 设 了 幼 儿园。从 2006年开始,为村里55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50元钱,所有村民每人每月发放50斤面粉,现在为每人每月200元钱和100斤面粉,保证了村民的基本生活。2007年,村里又出资为全村村民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划的社区新楼开工建设。2007农历年年底,全村近500户村民全部搬进了17栋总建筑面积达7万平方米的村民安置楼。
要 说 对 老 村的留恋,张玉华说,除了那让他念念不忘的梆子剧团,过去的穷村没什么可留恋的。
让 张玉 华欣慰 的是,尽管曾经的剧团可能再也组建不起来,但最近有些喜欢戏曲的老人又组织起来,每周二、周四在小区外一间 沿 街 门 市 吹 拉 弹唱,向人们传递着新生活的幸福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