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作者“宣惠河畔”原名李洪明,河北南皮人,在京海军退休干部。他饱蘸深厚的感情、细腻的笔触谈到了河北梆子对自己的影响,谈到了这次三地四团的精彩演出,他对剧目的观感,以及每个演员对剧中人物的刻画演绎方面都发表了不同看法,之细致,之精准,令笔者赞叹。河北梆子的发展需要这样的资深戏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也希望更多的戏迷拿起您手中的笔来写一写“我与河北梆子的故事”,我们也会从中挑选精彩的文章发布在联谊会博客上。
北京市河北梆子联谊会
河北梆子的饕餮盛宴
宣惠河畔
繁花盛开的四月,由京津冀三地文化部门共同主办的“三地同唱盛世曲 携手共筑中国梦”——2014年京津冀河北梆子优秀剧目巡演(北京站)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举行。
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天津河北梆子剧院、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演艺有限公司、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四个著名院团演出的“名家名段演唱会”和七台经典大戏,为京城观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河北梆子饕餮盛宴。
承蒙好友赠票,观看了大部分演出,这样密集的看喜欢的大戏还是第一次,看遍了名家、过足了戏瘾 ,梆韵绕耳,久久不绝。
如果说起喜欢河北梆子的历史,那要追溯到我的孩童时期,在姥姥家跟着舅舅、表哥去邻村看大戏,现在只记得戏名有《劈山救母》《杨二姐盗刀》《夺印》等。稍大一些,就是文革样板戏流行的时候,村里前街和后街(老家话俗称“家前”和“家后”)分别成立了剧团,家前唱的是河北梆子《沙家浜》、家后唱的是评剧《红灯记》。
戏曲音韵弥漫乡村辛苦劳作后的夜晚,天空中繁星点点,一群少年结伴看戏,家后家前,开场前的锣鼓兴奋了多少青春的大脑、慰藉着多少躁动不安的心灵,三通开场锣鼓前小伙伴们在戏台上尽情翻跟头表演,开戏后象一群泥鳅东跑西钻;戏台上初识了优雅与从容、戏台下交换着看戏后的欢愉和情感。五分钱能买一大秤盘子炒花生、一毛钱能买两个热乎乎焦脆外蘸芝麻的烧饼,那种美味现在却不再有,物质匮乏文化凋零的年代给大脑清理了敞亮的空间,河北梆子也从此在我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乡村剧团的伴奏相对简单,板胡是必不可少的主伴奏乐器,配上二胡、笛子(老家叫“横笛”)、唢呐(老家叫“哈儿哈儿”)、讲究点的还有低音二胡(老家叫“嗡子”)、枣木梆子、唱反梆子不可缺少的碰铃等。那时村里最好的琴师名叫霍洪印,在县剧团拉过板胡,至今仍记得他拉胡琴时几乎一直闭着眼,现在想来一定是陶醉其中,再就是所拉内容已经烂熟于心,根本无需看乐谱和鼓板了。
一九七三年,上高中的我在邻村王寺连续看了南皮县河北梆子剧团演出的《杜鹃山》和《槐树庄》,记得女主演外号叫“小歪歪嘴儿”,后来得知这位演员姓康,现已经离世,唏嘘……。一九七四年,听到了戏匣子里播放的河北梆子《龙江颂》和《红灯记》,那时感觉,都是河北梆子,唱腔区别怎么这么大,后来才知道这是直隶梆子和京梆子的区别。同年,天津河北梆子剧团排演了小戏《渡口》,第一次听到了闫建国唱改良的“达子腔”,我所在的村宣传队也排练过这出小戏,前不久回老家还见到过当年在这部小戏里饰演“爷爷”和“背筐人”的两位老友,畅谈深叙,自是一番感慨,一九七六年,在挑河的工地认识了一位当年在天津唱河北梆子的演员,并找来琴师为其伴奏,第一次听到了原汁原味的“达子腔”,记忆更为深刻。当时我负责公社连队的宣传工作,重型武器就是一台东方红牌101型半导体收音、扩音、电唱三用机,反复播放的就是两张唱片,一张是曲艺节目,内有脍炙人口的京东大鼓《送女上大学》;一张就是河北梆子《龙江颂》,唱片初识张淑敏,岂料佳音成绝唱。
<embed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src="/upimg/allimg/140505/0924160.jpg"></embed>
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大乐队
北京的戏迷会鼓掌会叫好,天津的戏迷自有另一番境界,天津的戏迷叫好不仅仅针对演员,他会延伸到乐队与指挥,在天津看戏,你听到的不只是鼓掌和叫“好”,还有“好弦儿”、“好鼓儿”,有一次在东四的“青蓝剧场”观看天津团的《打金枝》天津方面赶来的忠实的戏迷至关键处,一句“好弦儿”确实也带动了其他观众的热情鼓掌,那拉“弦儿”之人也精神倍增,愈加行云流水。一段精彩的唱段,演员、伴奏、指挥和观众融为一体,才是最大的出彩。
此次三地四团北京巡演,规模宏大,历史罕见,是对河北梆子整体水平的一次检验。总体印象:天津团有王(玉磬)派、达子腔两杆大旗,独具特色,陈春的表演深得王派精髓,历久弥新,愈加醇厚,王少华得其父真传英姿勃发强劲成长;河北团青黄不接、略显颓势,许荷英、刘凤岭苦苦支撑,新秀尚待努力培养;石家庄市团异军突起,老将雷保春身退心未退,新秀刘莉沙、李夕果成长迅速,大有超过省团之势;北京团挟首善之利而频出新作,已成领军之势。
河北省河北梆子剧团 许荷英演唱《穆桂英挂帅》
4月9日的“名家名段演唱会”既是开演仪式也是各院团的总体亮相,艺术家们都为观众贡献了自己的拿手唱段。说实话,这样的演唱会对观众而言其实是看不到艺术家的最佳状态的,好处是在一晚上欣赏到演员流派之多、脍炙人口的唱段之丰富实属难得。当晚的亮点是70多岁仍健步如飞的老艺术家田春鸟的出场,很好的诠释了“唱戏的人永远是年轻”这句话。另外,对于这种演唱会“彩唱”我有一己之见,演员在没布景、没龙套、没气氛而且是那么短的时间内不经酝酿很难直接进入状态。陈春的一段《太白醉酒》,多亏有马童相伴,如果是李太白自己盛装在台上表演,唱念的再精彩,也难免有孤单之感。王洪玲很聪明,在唱之前有一大段的道白,与其说是唱段需要,倒不如说是演员为了酝酿自己的情绪,促使自己尽快的进入状态。当然,全部清唱未免太过素雅,戏歌《盛世梆韵》扇子彩绸舞为演唱会开场烘托欢快气氛增添了一抹亮色。
4月10日的《定都》是北京团为庆祝北京建都860周年排练的一出新戏。再现了明朝定都北京的风云往事,并推出一个全新的明成祖朱棣形象。该剧可算是为王英会量身定做,王英会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舞台布景因采用新的科技手段而颇有新意,“见母”一折中,王洪玲饰演的碽妃为该剧增色不少,一个响遏行云、一个通灵剔透,二王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定都》“见母”一折
南皮老乡尚宏饰演的群众也出彩
4月12日是天津团的《喜荣归》和《辕门斩子》,都是天津团的拿手好戏。《辕门斩子》似乎只有王派和达子腔的结合才能唱出味道,那耳熟能详的唱段唱响在耳畔,不由得你摇头晃脑做得意状。及至王派的精彩核心唱段“戴乌纱——”,杨延景甫一张口,便是满堂喝彩,戏迷对演员和唱段的熟悉程度可见一斑,当时两个感觉,陈春唱的真好、北京的观众真懂戏。王少华饰演的赵德芳几段达子腔也是中规中矩,韵味十足。再加上穆瓜那段脍炙人口的诙谐唱腔,给了观众一次完美的艺术享受。
《喜荣归》
《辕门斩子》
4月16日是这次巡演的大轴戏《北国佳人》,《北国佳人》讲述了民国时期的一代河北梆子名伶刘喜奎的传奇一生。刘喜奎在动荡年代坚守艺人底线,拒绝了袁世凯、黎元洪、曹锟等五大总统的追求,最终决定告别梨园。这出戏聚集了王洪玲、王英会、雷保春三位“梅花奖”得主,还有天津团的王少华加盟。王洪玲饰演的刘喜奎戏份最多,她和饰演曹锟的王英会的对手戏尤为出彩,两人对于“戏子”一词的争辩将演出推向高潮。刘喜奎出生在河北省南皮县黑龙村,离我老家只有几里地,因此,对于此剧有一种天然的关注和喜爱。雷保春宝刀不老,把一个外表猥琐、内心狡黠且质朴的崔敬一刻画的入木三分。王英会饰演的曹锟收放自如,把一个反派人物演的活灵活现,由此更衬托出刘喜奎的松竹高洁。王洪玲饰演的刘喜奎使自己的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未嫁少女的娇嗔;严拒袁世凯的坚强不屈;应对曹锟逼婚的聪慧勇敢;怒斥辫帅张勋的可敬可畏;下嫁崔敬一的无奈但不离不弃;最后怒斥曹锟的大段念白和一曲《优伶颂》,都被王洪玲演绎的如陷此情、如临其境、有网友形容为“倾国倾城、风华绝代”、亦有网友发出“倘刘喜奎再生,便是如此”的慨叹。看过此剧,对王洪玲喜爱中又多了几分崇敬。一场风波,没有压倒我们喜爱的洪玲,不由得想起陈毅元帅的那首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北国佳人》演出完毕,王洪玲含泪献上一曲《大登殿》答谢观众
河北梆子的旦角自张淑敏是一个里程碑,可惜英年早逝,几十年来,无人出其右。早几年,我最看好彭蕙蘅能领军扛旗赶超先人,然彭蕙蘅在盛年之际息演从教,嗟呼!如今从王洪玲身上又重新燃起了这种希望,再次祝福王团!王团保重!
《北国佳人》无疑是近年河北梆子新创剧的佼佼者,非要挑点毛病的话,那就是几位总统太脸谱化了。想那袁项城历经北洋新军、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晚年称帝,这样一个风云人物在剧中竟被描写成一个流氓地痞模样,委实太过。用几任总统对刘喜奎的垂涎来衬托其高洁是不是最佳的切入点?有待商榷,还有在一次联谊会上竟然出现了“刘喜奎曾受到哪五位大总统的骚扰”?这样轻佻的有奖问答题。似有不妥,窃以为,如果重墨描写某一位权贵对刘喜奎的垂涎,再加上和崔敬一的情感纠葛,或许更让观众接受。一己之见,有失偏颇,权作交流。
这次盛会不仅让我欣赏到了精彩的三地四团的河北梆子演出,还与喜欢的名家演员、沧州电台《空中戏苑》的制作人主持人合影,更让我见到了久违了几十年的好友,河北梆子在此刻成了最好的纽带桥梁,连接着你、我、他!
饕餮盛宴,食时大快朵颐,慢慢消化才有养分,历经半月有余,成此文,是为记。(完)(文章中照片系作者所拍摄)
作者与刘凤岭老师合影
和沧州电台《空中戏苑》栏目制作人高辉、主持人依澜合影
与40年未见的老友刘秀义因为河北梆子重聚“北京梅兰芳大剧院”40年前在各自公社连队当政工员。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