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梆子戏是江苏徐州市的汉族传统戏剧之一。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曲调的快慢节奏由一副鼓板和梆子来指挥而得名,当地群众又称为“大戏”。已流行于江苏北部三、四百年,是具有鲜明江苏省地方特色代表性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2008年,徐州梆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发展历程

徐州梆子起源很早,《徐州府志》及丰县、沛县、铜山县、睢宁县、邳县县志以及许多家谱中均有陕西、山西人在明朝以后大批迁居徐州一带的记载。徐州梆子则是通过当时官员迁调、商贸流通、义军转战、灾民流奔等渠道,将传入江苏北部徐州的陕西、山西梆子与苏北民歌小调、杂耍曲艺、说唱艺术以及方言俚语、风俗民情相结合,再经过几代徐州梆子戏艺人潜心打磨,形成了在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代表性剧种。最早有记载的徐州梆子班社有“蒋门”(蒋花架子)、“殷门”(殷凤哲)以及“滕贡生班”、“戴金山班”等,“蒋门”的蒋云霞(江苏省梆子剧团的著名演员)已是“蒋门”第六代传人。

2 戏剧特色

徐州梆子戏的表演在继承中国古代戏曲载歌载舞传统的基础上,将自己的仪式规律和整套完整的文学、音乐、舞蹈与技艺融于一体。表演以虚拟为主,虚实结合,强调感情真实,节奏强烈,程式上规范严谨,技巧性高,具有淳厚、朴素、明朗的地域特色。 多采用“文戏武唱”,用大段唱腔来塑造人物,把剧情推向高潮。生旦净丑分工更为精细,什么样的嗓音决定什么行当,特别是黑、红脸唱腔慷慨激越、高亢健壮、真假声结合,具有激昂、淳厚、高亢、刚烈的艺术特色。

徐州梆子戏剧目以描写重大历史事件,反映政治、军事斗争,表现英雄人物业绩的正剧、悲剧最为突出,以征战、袍带戏为主,如“四大征”、“四大铡”“新老十八本”等。

徐州梆子戏的音乐属板式化体,以慢板、流水、二八、非板四大板为主,音乐曲牌丰富,约三百余种。声腔主要由陕西、山西梆子衍化而来,在调式、旋律节奏以及语言音韵和演唱风格上,都体现了徐州方言介于中州语系与吴越语系之间,既有中原音韵的厚重,又有吴越音韵的轻柔之独特风格,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以板式的变化表达一定的情感和内容,可分唱腔音乐、曲牌音乐、打击乐三个部分。

徐州梆子戏

3 梆子剧团

江苏省梆子剧团于1950年成立以来,相继产生了一大批群众喜爱的表演艺术家和优秀剧目。《华山情仇》于1996年在全国梆子戏剧种新剧目交流演出中获唱腔设计奖和优秀组织奖;1999年,在第三届江苏省戏剧节中获唱腔设计奖;2003年,荣获首届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金奖、全国国花杯中青年演员戏曲表演大赛金奖和优秀组织奖;1992年,江苏梆子戏《打神告庙》、《李瓶儿》晋京演出,张虹一举夺得第九届梅花奖;2000年,江苏梆子戏《华山情仇》晋京演出,燕凌一举夺得第十八届梅花奖。2007年徐州梆子戏《三断胭脂案》在江苏省第五届戏剧节上获得一等奖。徐州地区西北部有多个梆子剧团,丰县、沛县、铜山县都曾有自己的梆子专业剧团。2009年初,徐州市梆子剧团演出的大型现代梆子戏《桃花庄》,在南京举行的第31届世界戏剧节上荣获“创新剧目”奖,成为徐州市首次摘得世界戏剧节的国际性奖项。

4 戏曲名家

按照艺人的传承谱系辈分上进行推算,丰县的蒋花架子(1745-1828)为徐州梆子戏有史可考的创始人之一。蒋花架子祖籍山西洪洞,祖上徙丰后于丰县蒋单楼落户。蒋花架子一生学戏、演戏、教戏,对梆子戏唱腔音乐的发展倾尽全力。年高后自备衣箱建戏班,逐渐形成做功优美、唱腔丰富、程式规范的蒋派。

除了蒋派,江苏梆子还形成了殷派、戴派、贾派等。

殷凤哲(1845-1935),原籍山东巨野,咸丰年逃难来沛县卞庄村,14岁学戏成名。咸丰十年在庙道口一连办三期科班,共200弟子,擅演花脸,演、唱皆佳。其子殷其昌青出于蓝胜于蓝,众称“花脸王”,殷氏父子及200弟子逐渐形成了殷派。
戴金山(1872-1936)铜山黄庥人,13岁学艺,擅演生、旦、净、丑,名重一时。其两个女儿大娃、二娃,受其真传,艺佳名扬,加之其办科班培养数十名弟子,形成颇具影响的戴派。

贾先德(1912-1993)11岁在春泉班以父为师,文武全活,各行皆通,一生致力于梆子戏唱腔、表演、脸谱、剧目,传戏教学员,德艺双优。其弟子郑文明,紧随乃师,唱做具佳,有“苏北第一生”美誉。加之贾之女桂兰,唱表优美,形成颇受欢迎的贾派。
1992年,江苏省梆子剧团携《打神告庙》、《李瓶儿》晋京演出,张虹一举夺得第九届梅花奖;2000年,江苏省梆子剧团携《华山情仇》晋京演出,燕凌一举夺得第十八届梅花奖。

徐州梆子戏


4 保护现状

徐州梆子戏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审美性,内涵丰富、雅俗共赏、历史悠久,声腔豪放、分工精细、表演夸张,非常具有历史文化的传承价值和研究价值,是戏曲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的宝贵财富。长期以来,徐州梆子戏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曾有几次辉煌和兴旺时期。但是,由于受到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和观众审美情趣的转移,江苏梆子戏已处于经费紧张、人员流失、后继乏人的濒危状态,亟待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扶持。

徐州梆子戏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