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听得

 同州梆子在陕西已经很少人知道了,现在已经归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剧目、表演到音乐声腔,可以说它较为完整地保存了陕西东路秦腔明清以来的秦腔神韵。正如京戏泰斗程长庚百年前所预言的那样:时代变迁,未来的人们将热衷于玩味那种靡婉悱丽的声调,而逐渐舍弃黄钟大吕式的声腔。上世纪初,由于西安的秦腔改革,一代观众一代戏,当时的观众主流纷纷趋附经过改造的“时腔”,而自然冷落了古老的老腔,所以上世纪30年代,同州梆子走向衰落,它的代表性艺人如王谋儿、朱林锋等大家,也无法扭转观众的喜新厌旧习性。

 衡量剧种大小,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即看其能否演出“三列国”,即三国戏和东周列国戏,因这些戏,行当齐全,小剧种承担不了。现在,京剧连一出《封神榜》都排演不了,那些众多的脸谱已经无人能画了。同州梆子虽然被冷落在一个大荔县,但是,却因其深厚的文化根基和艺术基因而没有灭绝。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关心这个剧种的命运。仿佛只有它,才能让人内心的某种需求获得满足。

 4年前,深圳的公益戏剧活动“戏聚星期六”邀请陕西德庆皮影社来演出,德庆皮影社的社长何应林先生就推荐同州梆子,何先生说:“同州梆子好听、解馋!”上海翁思再先生,前年就专门咨询同州梆子的事,大致因为研究中国戏曲,到了同州梆子这儿,发现许多梆子戏、板腔体的剧种,都有同州梆子的基因。

 传说明末李自成率部驻扎同州,这个陕北人发现同州梆子声腔壮烈慷慨,于是以此剧为军戏,每日演出。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民谚:“坡南出了个驴子欢(即吕志谦,同州梆子名艺人),一声就能吼破天。不唱戏,没盘缠,跟上李瞎子(李自成)过潼关。唱红了南京和燕山……”李自成当时培养了许多这种随军演出的戏班,后兵败,余部逃逸,戏班也随之四散。据说现在流行于广东海陆丰一带的西秦戏,就是李自成部带到这里的,听过这个戏的人惊奇地发现,它的板式和声腔,非常像秦腔,念白的味道也几乎是秦腔,只是吐字变成了今天的海陆丰话。

 虽然同州梆子没有了明清时期的辉煌,但如同一个文化基因库,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其中的价值,反而有了某种惊艳的感觉,闻之耳热心动,非常解馋。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