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31日晚,河北梆子大型神话剧《宝莲灯》将在深圳戏院连演两晚。在谈起这部拥有50多年历史的保留剧目时,河北梆子剧院院长王晓英表示,《宝莲灯》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经得起时间、观众和市场的检验。

50余年久演不衰

河北梆子大型神话剧《宝莲灯》创作于1959年,于1960年首演。50多年来,该剧演遍大半个中国,演出场次高达1400余场。1976年,《宝莲灯》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电影。1986年前往香港演出,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并于同年首次迈出国门,赴新加坡等国演出,红遍东南亚。去年11月,《宝莲灯》荣获中国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通过演出,河北梆子剧院培养造就了裴艳玲、齐花坦、田春鸟、周春山等一大批艺术家和优秀青年演员。

河北梆子剧院院长王晓英表示,《宝莲灯》是一部经得起检验的艺术精品。“50多年来,《宝莲灯》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演遍了大江南北。现在,很多台口点戏,它仍是首选。”王晓英说,“在去年获得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之前,《宝莲灯》尽管没获得过什么全国性大奖,但它在中国戏曲舞台稳站了50多年,得到的是观众的欢迎和喜爱,这就是最高的奖赏。”

曾在上海连演20多天

河北梆子《宝莲灯》是在传统剧目《劈山救母》的基础上,参照了舞剧《宝莲灯》改编而成。该剧与原传统剧目相比,主题更加鲜明,剧情更为集中、合理。剧中还吸收了舞剧中的红绸舞、扇子舞、孔雀舞表演,又从武术中化用了舞剑。音乐设计突破了传统唱腔板式,吸收了昆曲及民歌旋律,使河北梆子的高亢悲壮中增添了缠绵、欢快的成分。创排时,河北梆子剧院还派人专门到江西学习,借鉴了赣剧的伴唱声腔和表演,设置了河北梆子传统戏所没有的伴唱、主题歌,由已经成名的张淑敏、张惠云等演员到幕后领唱。

说起《宝莲灯》的故事,曾扮演三圣母的齐花坦、扮演白猿的张志奎打开了话匣子。齐花坦回忆说:“1960年4月,《宝莲灯》在天津全国青少年汇演中一炮打响。首演成功后,我们赴福建进行慰问演出。回来时路过上海,准备在当地演几场。一开始,上海方面顾虑重重,说观众不认河北梆子,担心演出效果不好。再三争取后,他们决定让我们先演一场。”张志奎回忆起当年在上海演出时的情景,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演出过程中,整个剧场静悄悄的,让我们心里都没底。但演出一结束,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我们一气儿在上海演出了20多天,场场爆满。很多观众想看买不上票,每天在剧场门口等退票的人就有一大堆,不少观众给剧场写信要求加场。”

在巡演中扩大影响力

今年,河北梆子剧院启动了《宝莲灯》全国百场巡演,在15个省市演出,深圳是其中一站。王晓英认为,要充分发挥优秀保留剧目的示范作用,必须着眼于市场。“地方剧种要在外地受欢迎非常不容易,我们要通过巡演扩大河北梆子的影响力,让河北梆子为更多观众接受和喜爱。”

对于不少传统戏曲的市场反响不尽如人意的现状,王晓英表示:“传统戏曲走向衰落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是青年观众缺失,二是戏曲后备人才缺乏。”王晓英认为,除了培育观众群,优秀保留剧目的巡演也为艺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机遇。在巡演中,许多青年演员担纲主要角色,这大大加快了他们的成长步伐。同时,巡演使演员们从真实的生活中吸取了养分,密切了他们与观众的联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