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是我们河北的家乡戏,自形成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2006年,河北梆子被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齐花坦、张惠云、田春鸟等三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被指定为河北梆子“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然而,让他们颇感忧虑的是,目前喜欢河北梆子的年轻人少之又少,专业剧团处于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窘境。
事件
小学生唱家乡戏赢得赞赏
4月27日,在石市阳光小学读书节上,该校五年级二班李沛雨、陈禄扬等4位小朋友,共同演唱了河北梆子《蝴蝶杯》选段,其有板有眼的舞台做派,赢得著名河北梆子艺术家田春鸟的赞赏,并现场为孩子们进行了专业辅导。
据该校崔副校长介绍,为振兴家乡戏,弘扬传统戏曲文化,今年初,阳光小学成立了河北梆子戏曲社,有计划地开设戏曲课程,组织戏曲社的100多名孩子欣赏名家唱段,传授河北梆子戏曲知识,请专家进校园教孩子们学戏等。
看完孩子们的精彩演出,现年75岁的田春鸟老师感慨道,建设文化大省,河北梆子首当其冲,功不可没。然而,因很多年轻人不喜欢我们的家乡戏,作为省剧的河北梆子,面临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窘况。目前,省梆子剧院挑大梁的演员年龄都在50岁左右,将来他们退休后,那些年轻演员有多少能精彩接任?因此,每逢看到青少年学唱河北梆子时,他就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
田春鸟老师说,希望能有更多的孩子喜欢家乡戏、演唱家乡戏。
现状
就业面窄,生源少招生困难
河北省艺术职业学院的前身是河北省戏曲学校,是河北梆子人才主要“造血”基地,建校几十年来曾为省河北梆子剧院输送了很多演员。然而,4月28日,该校党委副书记延风宇却说,他们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很抢手,但河北梆子专业招生难、生源少,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延风宇说,因为艺术生学费高,培养周期长,孩子要从七八岁、十几岁开始练功,非常艰苦,综合素质要求也高。而且相对京剧来说,河北梆子毕业生就业面窄,所以很多家长不愿让孩子报考。“因此,学校正在考虑,是否可以通过减免学费的方法,增加戏曲招生吸引力。”延风宇说,尽管学校每六年招生一次,人数只有六七十名,可要想完成招生计划很难。
新人少,剧团人才储备不足
田春鸟老师认为,目前省河北梆子剧院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演员青黄不接。剧院一些老一辈艺术家已经退出舞台,张秋玲、王云菊、许荷英、刘凤岭、邱瑞德、陈宝成等主要演员已人到中年,而很多青年演员行当不全,演技还不够成熟,人才的匮乏成为事业发展的瓶颈。
国家一级演员、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王晓英说,为了解决河北梆子人才青黄不接问题,早在2001年,由剧院牵头,与艺校联合成立了河北梆子少儿培训基地,培养学生近100名,最终选拔了40多名优秀毕业生,充实到河北梆子剧院。如今,这些年轻演员进步很快,部分人员已成为剧院中坚人才,但文戏出类拔萃的人不多。
他说,因省艺校生源紧张,省河北梆子剧院近7年来,没有从学校录入新人,导致后备人才不足。从长远看,很可能出现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问题。
少有观众自掏腰包看演出
4月30日晚7时40分,省河北梆子剧院青年团在河北大戏院演出现代戏《日头日头照着我》。这是他们自4月下旬以来,在这里进行的第8场、也是最后一场精彩演出,深得观众喜爱,但上座率80%左右。奇怪的是,很多观众并不买票,而是直接到剧场观赏。
一位演员告诉记者,这出戏是该剧团一位演员联系企业包场的,企业共赞助8万元,每场1万元,主要是赠票,上座率有时能满场,有时只半场。如果是卖票,看得人就更少了。
王晓英院长说,他们每年排练传统戏八九台、现代戏一两台,每年演出四五百场,其中70%在农村上演,吃住条件都非常艰苦。可如果不是村集体出钱包场,村民是不舍得买票看戏的。在城市也是这样,10-20元的门票虽然不高,但很少有人买。因此,现在剧院演出,主要靠政府支持、企业赞助。
演出市场萎缩,专业剧团仅剩21家
省文化厅艺术处贾占生处长说,河北梆子是我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性剧种,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唱腔既有慷慨悲壮、苍凉凄楚之风,又有高亢激越、痛快淋漓的特点,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乃至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价值。鼎盛时期,仅河北省各级河北梆子剧团就有100多家。如今演出市场日渐萎缩,专业剧团数量锐减,全省河北梆子剧团仅剩21家,其中有些还名存实亡。石家庄市以前各县(市)大都有河北梆子剧团,如今只有平山、新乐、正定等几家剧团运行良好。
分析
艺术形式古老,不利于普及
贾占生表示, 为传承发展河北梆子,我省近些年做了不少工作,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主要是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投入资金不足;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人文教育的途径不再是传统的单一形式看大戏;河北梆子艺术形式古老,唱腔难度大,不利于普及。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年轻人不了解戏曲,导致戏曲观众年龄老化。
另外,一些地方只注重京剧进校园,却忽视了家乡戏。有的专业演员放不下架子,不愿到社区、学校义务演出。学校也不注重戏曲知识普及,缺乏聘请专业演员到学校演出的意识。
对策
组建传承发展促进会
齐花坦、张惠云、田春鸟等三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辈艺术家,一直默默地为振兴河北梆子作贡献。田春鸟老先生自1997年退休后,经常到公园、社区、学校义务为大家演唱,扩大河北梆子的社会影响,培养了很多大学生戏迷和一大批专业人才。因他常年活跃在“非遗”传承舞台上,被戏迷们誉为“梨园常青树”。
田春鸟表示,他们三位艺术家拟组建河北梆子传承发展促进会,吸纳更多离退休的一二级演员,一方面培养辅导省河北梆子剧院的年轻演员,一方面举办培训班,为社会上喜欢河北梆子的戏迷服务。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广场、公园、社区、学校等地,举办演唱会,营造河北梆子艺术氛围。
让河北梆子艺术进校园
省文化厅艺术处贾占生处长认为,解决省河北梆子剧院人才储备不足最有效的办法,除了政府加大投入,社会合力打造“河北名片”等措施外,更重要的就是要请河北梆子艺术进校园,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家乡戏,学唱家乡戏,喜欢家乡戏。艺术部门可以和教育部门联动,配备师资力量,在中小学普及河北梆子戏曲知识。专业演员也要多深入学校义务演出,展示河北梆子的艺术魅力。喜欢河北梆子的孩子越多,学校招生时选择的余地就越大,生源就越充足,培养质量就越高,剧团人才储备就越丰厚,形成良性循环。
省河北梆子剧院王晓英院长表示,唱腔难度大,也影响了河北梆子的普及,因此他们一直在研究唱腔改革问题。他们还打算广泛选拔艺术苗子,委托省艺校代培一批人才,以备青黄不接之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