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林,1938年出生,山西省兴县人,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北路梆子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编者话:他十六岁就被观众称为“十六红”,他从中路改唱北路历经艰辛,在唱腔艺术上形成颇具特色的“万林腔”,他就是文化部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北路梆子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忻州市十大传承大师,著名的北路梆子艺术家李万林。
  2012年5月20日,北路梆子著名表演艺术家李万林、国家一级演员任建华夫妇在太原举行了隆重的收徒仪式,詹丽华、郝建东等十一位青年才俊拜入师门。来自省内外的有关领导、专家和戏曲爱好者欢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薪火相传的盛事,这也是我省首次举办这样盛大的传承仪式。
  李万林是我省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演员,他的足迹踏遍晋陕蒙,有“十六红”、“盖天红”等美誉。他和爱人任建华琴瑟和鸣,伉俪情深,共同为北路梆子的繁荣和发展做着卓越的贡献。
  1938年,小名李双迎的李万林出生在山西省兴县城关镇,本是中医世家的父母却是非常喜欢戏剧艺术,在李万林很小的时候,就经常领他去看戏,年幼的李万林也就把戏曲的种子深深埋在了心底。在李万林14岁的时候,他很轻松地考入了县剧团。
  在剧团,李万林的启蒙老师是艺名“十七生”的董翠珍,虽然学戏起步晚,但李万林凭着自己的悟性和董翠珍的精心指导,主演的《告御状》梆子戏一炮而红,遂而有了“十六红”的美称。董翠珍和当时山西有名的戏曲大家郭凤英是师姐妹,因此也就有机会把郭凤英请到了剧团。
  郭凤英在剧团教学的过程中,她发现小小年纪的李万林虽然个头不大,但学什么像什么,很是喜欢,认定李万林是个唱戏的苗子,郭凤英主动提出给李万林当老师,李万林当然是求之不得,跟着郭凤英,他很快就掌握了戏曲上不少知识。
  基础好、成长快的李万林跟着郭凤英在唱腔表演艺术上脱颖而出,他博采众长,吸收各个大师的精华,掌握其声腔特点,使自己的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并唱出了自己的风格,那个时候他们经常下乡,自己打上背包,带上碗筷,步行着到处演出,在群众中有了广泛的基础。
  尽管条件艰苦,但李万林却苦中有乐,他拥有了喜爱自己的观众后,更加执着努力,在艺术上不断追求。有一次,团里组织排练《四进士》,李万林正在思考如何在唱腔上有所改进时,突然听到一个消息,京剧齐派老生周信芳要到太原演出,这个消息让李万林异常的兴奋,他不辞劳苦,从兴县辗转赶往太原。李万林在市里找了个小旅馆住下,但却得知周信芳是在郊区演出,离自己的住地有十几里地,而太原晚上九点就没有公交车,为了学艺李万林每晚看完戏,摸着黑从郊区走回到小旅馆。
  周信芳大气的表演给了李万林启发和帮助,李万林对人物的把握有了新的认识,回到团里再演出《四进士》后,专家和观众对李万林扮演的宋士杰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这些并没有让李万林骄傲自满,止步不前,而是更加刻苦,因为他笃信,千学不如一看,只要有机会,就千方百计去看老一辈表演艺术家的精湛表演。舞台方寸地,咫尽成天涯,李万林觉得演戏,是一种很严肃的事业,从业者必须有奉献精神,才能成为一个好演员。
  1964年,已经成长为剧团团长的李万林和在同一剧团工作的任建华喜结良缘,夫妻二人在生活中相亲相爱,工作中互勉互励,成为了戏曲界的佳话。二人的完美组合,更是名声大震,观众的来信如雪片飞来,而此时,《白毛女》中的一对父女又出场了。在《白毛女》中,29岁的李万林饰杨白劳,21岁的任建华饰喜儿,夫妻二人声声俱泪,步步是戏的演出当时轰动了山西省。
  当时北路梆子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候,老一代贾桂林、董福、安秉琪、高玉贵都已经是古稀之年了,新老交替正是断层期,有关领导决定把李万林、任建华调往北路梆子,让北路梆子这一剧种继续发扬光大,而这个调令,却令夫妻俩纠结了好久。俗话说“改行三年穷”,虽然不是彻底改行,但夫妻俩毕竟在中路梆子艺术上奋斗了17年,已经轻车熟路,现在再从头学北路梆子,真的是有点勉为其难。
  就在夫妻俩思来想去心情异常复杂的时候,这时山西省晋剧院的调令也已经到了地委,但地委书记根本就不愿意本地人才流失,只是把李万林夫妇借到省晋剧院参加了北京的一次会演,并提出演出后要完璧归赵,省晋剧院看到这种情况也不好强求,只好把二人又送了回来。当时的夫妻二人虽然心存顾虑,万般纠结,但考虑到自己是党员,党员就要服从党的分配,于是还是到了忻县地区北路梆子剧团。
  刚到剧团,领导便安排二人排演《红灯记》,李万林饰李玉和,任建华饰铁梅,戏是好戏,但夫妻二人却对唱腔掌握不好,以前唱中路是胸腔音,而现在北路却是脑腔音,唱腔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唱腔,才是剧种的标志。夫妻俩鼓起勇气从头再来,为了尽快掌握北路梆子的唱腔技巧,他们每天早早地起来练功,冬天寒风料峭,尽管没有棉大衣取暧,没有自行车代步,但夫妻二人有的却是年轻人的自信。每天早上来到城墙边上,从中路的G 调,调整到北路的降B调,二人不停地练着,琢磨着,以至于后来忻州城墙周围住的人一遇到他们就调侃的说,你们快把城墙也喊塌了。凭着勤学苦练,凭着夫妻俩的好人缘,剧团拉二胡的师傅感动了,每天陪着他们俩步行从剧团到城墙根下,三人席地而坐,认真练习,这段经历让李万林两口子至今难忘。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方晓情重,夫妻俩为《红灯记》下的辛苦只有亲身体验才知道其间的酸甜苦辣。但付出总会有回报,《红灯记》一炮打响,同行的认可,群众的肯定,社会的赞誉,夫妻俩的事业从此是蒸蒸日上,同时李万林也逐渐形成独具一格的“万林腔”。 1979年,李万林主演的新编大型现代戏《续范亭》,首次将续范亭的形象搬上了舞台,李万林扮演的续范亭很好的表现了这位爱国将领的松柏气节,云水襟怀,使之成为山西省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中获得奖项最高、最有亮点的剧目之一,并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场录音,全国播放,引起了人们对续范亭这一革命先驱,对北路梆子这一古老剧种的极大关注。当时演这出戏,李万林在前台演出,任建华在后台配唱,演出结束后,山西省音协主席夏鸿飞上台接见演员,对那个没有露面却情真意切的配唱印象深刻,并点名提出要求一见。
  《续范亭》的成功演出,可以说是李万林人生中的丰碑。接下来李万林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薛刚反唐》中的徐策,《血手印》中的林有安、《小刀会》中的刘丽川、《八一风暴》中的周恩来、《宝莲灯》中的刘彦昌,《穆柯寨》中的杨六郎,《芦花》中的闵德仁,《走雪山》中的曹福等等,这些都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特别是在新编剧目《五台县令》中,他成功地扮演了敢于为民请命的五台县令黄国安这一艺术形象,在山西省振兴北路梆子调演中获得了主角金牌奖,填补了北路梆子在新编剧目上的空白,并应邀参加了首届中国艺术节的演出,他的演唱慷慨淋漓,表演火爆不失细腻,当地的专家称他颇有京剧“麒派”的风范。“晋北戏曲多激越,津门观众有知音”,这是在艺术节上天津《今晚报》对李万林的评价。
  李万林在不断进取的时候,对农村剧也是情有独钟,《红石榴》中的牛大志,《和尚下山》中的老支书,为演好这些农村人物,他深入农村与农民交朋友,他深入矿区,为矿工朋友们送上最真挚的声音。可就在李万林不断下乡村播洒文化种子的过程中,又一次的挑战来了,1985年,为了排好《血手印行路》,他从头学起了武功,那时的他已经40多岁了,可他硬是勤学苦练拿到了全省中青年优秀演员一等奖。
  那一年,我国戏剧评论家刘乃崇专门来忻州下乡观看了李万林的这个戏后,马上就在中国戏剧报上发表了一篇标题为《绝招频现的北路梆子,行路》。并写诗表达心中的激动之情:“一曲能销座客魂,欢声四起遍山村,瓜农才庆丰收足,仙乐初闻耳目新,满谷满坑无隙处,名伶名戏有知音,万人空巷观行路,众口争夸李万林”。
  2004年忻州市政府为李万林举行了隆重的舞台生活50周年座谈会,全国著名戏剧家郭汉城、刘厚生、刘乃崇、曲润海、赵景勃、蒋建兰等专家专程来忻祝贺。观看了李万林和他的学生们联合演出的节目后,称他为“北路梆子头牌须生”,与会人们对李万林的人品、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著名戏剧家郭汉城为李万林题词为“塞北播声”,中国戏剧学院的导演裴福林送了李万林四句话,“功成中路,名就北路,誉满三晋,一代风流”。
  李万林一生获奖无数,但他对此看的很淡,他最注重的就是传、帮、带,给予青年演员多实践、多锻炼、多演出的机会,把北路梆子这一传统剧目传承下去,将北路梆子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多年来,他为培养北路梆子后继人才殚精竭虑,不遗余力,经他培养的一批批人才相继脱颖而出。李万林,一个用千言万语都难以道尽其艺术道路中艰辛成功的人,他把自己人生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北路梆子艺术当中,为继承和发展北路梆子艺术做出了卓越贡献。

李万林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