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版《救孤壮歌》一经亮相舞台,立即赢得一片掌声,除却忻州人对本土人物的特殊感情外,可见此剧在舞台上的呈现是精彩完美的。初次演出就达到这样的效果,是不多见的。

首先感动我的是编剧的辛勤劳作。由于编剧身处第一道工序,往往人们在看戏后更多称道的是最后呈现者,似乎对剧本的价值渐趋淡忘,这实在是不应该的。早在四、五年前,李文德先生就写出了《九原三义救孤记》,那时并没有人提倡,也没有人支持,更没有人敦促,他就以对中华传统美德和家乡义士的满腔热忱写出了剧稿,除了思想认识上的先知先觉,还得冒着很可能徒劳的风险,在人们对经济利益锱铢必较的年代,没有点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是不会做这样的傻事的。他却目不旁骛,心如铁石,坚定地开始了漫长的艰难之旅。尽管初稿只是雏形,但如果没有这个有型的文本,就是一片空白,后面的一系列事情就无从谈起。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他一鼓作气,苦苦笔耕不辍,一遍遍地吸收各种意见不断地进行脱胎换骨的修改,硬是把文学本改成了演出本,实在是不容易的,付出了巨大的艰苦劳动,他应该是第一功臣,而他的身份却只是一个农民剧作家。九原自古多义士,他应该说是新时代的一个义士。

最让人感动的是忻府区党政领导对本土文化的有力支持。打造精品首先需要物质保证,必须投入一定的财力。区政府的支持,不是大话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投入,这在全市十四个区县中是史无前例的,是敢为人先的。可见当地党政领导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充分认识到文化软实力对建设现代化城市的不可或缺。对打造忻州文化,重塑忻州精神,打造程婴故里的高度重视和有力举措。这一义举掀起的冲击波是巨大的,是不可低估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他们是新时代政界的一批义士。

作为本剧担纲主创的红梅大奖的获得者、雁门剧社的郝建东先生,在整个舞台创作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走红后的郝建东先生不顾名利得失,勇于担当塑造本土历史人物的重任,这分勇气就是值得敬重的。特别是近年来他在唱腔艺术上孜孜不倦地追求,在保持本剧种特色的基础上重视发声的科学,音色的优美,行腔的柔美,咬字的准确,使自己的唱腔脱野而雅,更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因而受到更多观众的热爱和追捧。这次担纲,他深感此举责任重大,在创作规划中更是牢固地树立了精品意识,对所有参演人员要求在艺术上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因为《程》剧从元杂剧始,各大剧种纷纷演出,各大版本络绎面世,尤其是当代豫剧版的《程婴救孤》已把此剧推向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度,荣获国家舞台精品工程。此番打造,是背水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他首先聘请了我省著名导演雷守正执导此剧,在演员配备上跨地域优化组合,强强联手,聘请太原谢涛团队的知名演员梁忠威、梁美玲等四位知名演员、本土的杨仲义、池艳芬等助阵配戏,从音乐、舞美、服装等各个方面选兵任将,形成强有力的阵容,出场的每个演员都能把戏咬紧,整场演出水涨船高,亮点频现,领导满意,观众认可,他主演的程婴,更是一招一式都讲究,一颦一怒皆出情,把程婴的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割舍亲子,鞭打老友,受遍屈辱,遭受责打,历尽艰辛的复杂内心表现得丝丝入扣,点点含情,一个心地坦荡大义凛然的古代义士形象跃然舞台。幕后的他,更为此剧的合成殚精竭虑,苦心经营,为塑造忻州本土历史名人做出了较大贡献。

特别令人称道的是梅花奖演员、北路梆子戏剧研究院副院长杨仲义先生,名叫仲义更重义。他在此剧中饰演配角公孙杵臼,表演成熟老道,收放有度,形象既饱满充盈,又不夺戏抢戏,颇见大家风范。为了打造这台戏,不惜屈尊当配角,而且演的又是那么栩栩如生,丰满飘逸,高风亮节,给青年演员树立了榜样。

此剧的导演雷守正先生虽是榆次人,但他从接手这个戏时就把自己也当成了忻州人,他是我省为数不多的重量级导演,此前曾为谢涛等名角打造过《丁果仙》等经典名剧,有着丰富的排导经验,这次的舞台整体呈现,构思严谨,线条流畅,特别是对演员的内心体验和形体表演的完美结合处理的更是恰到好处。

纵观全剧,是否可以这样说,这个戏是用程婴精神演程婴,是新时代忻州的义士成功地演绎出古代忻州的义士呢?

至于戏本身,我不想多说,众多观众和专家已众口一词,齐声赞誉,已经说明问题。但还需继续精益求精,不留瑕疵,向高标准精品迈进!

希望看到更多这样的好戏!

《救孤壮歌》

郝建东饰演的程婴与杨仲义饰演的公孙杵臼配戏默契,相映生辉。

《救孤壮歌》

郝建东饰程婴,池艳芬饰庄姬公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