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路梆子(蒲剧),中路梆子(晋剧)与北路梆是三晋大地的主要剧种。而这三大梆子戏,是出一源而不同流变的戏剧。因此,三者之间既许多共性,又有各自的个性。
一、共性:
我国的戏剧史早已说明,凡是历史上留下的传统剧种,由于它们都是在较古老的宋、元杂剧、南戏、传奇,特别是昆曲的基础上脱胎而来,因此,各个剧种,在剧目、剧本、舞台布置、服装、化妆、道具以及表演程式等方面,都有许多共性,但区分剧种的主要标志是唱腔的不同和器乐的不同。其唱腔的不同和器乐的不同,就决定了剧种的不同。我国现有四百余个地方剧种,这四百余个剧种,就音乐而言,大部分都是在昆腔、高腔、弋阳腔、皮黄腔、梆子腔、弦索腔等不同的地方声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语言音调和民间音乐演变而来的。这四百余个剧种在音乐上都有自己的个性,因为没有个性,就不能成其为剧种,也不能生存。但,凡是同一声腔,特别是同出一源的剧种,在唱腔与音乐上,就必然会带来许多共性。下面我首先谈这三大梆子戏在音乐上的共性:
(一)如溯本逐源,元曲散亡以后,其遗音流传在晋、陕地带,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至明初、明中叶,受其他音乐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西调”,也称“乱弹”。其后到清康乾年间,又发展成为“山陕梆子”。所谓“山陕梆子”,即泛指山西的“蒲州梆子”和陕西的“同州梆子”。到清中叶以后,“山陕梆子”流传到晋中和晋北地区,又和当地的民间音乐结合,又形成了“中路梆子”和“北路梆子”。因此,中路梆子自古就有“请蒲师”、“收蒲伶”、“道蒲白”的传统;北路梆子的老艺人则说,他们学的是“陕西梆子蒲州调”。这都表明,这三大梆子,既是同根,又是同源。
(二)正由于这三大剧种是同出一源的梆子声腔演变而来,故“梆子”在掌握其唱腔和音乐的序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老艺人们常说“过不了梆子就唱不成戏”。
(三)从乐队组合来看,这三大剧种都分“文场”和“武场”两个部分。文场都是由不同的丝竹乐器组成,武场是由不同的打击乐器组成,而文武场又有分有合。同时,都有为表演服务的各种丝弦曲牌和唢呐曲牌与锣鼓经等,从曲目和曲牌结构看,有的基本相同,有的大同小异。
(四)从唱腔结构来看,都属于板腔体音乐结构。故都有散、慢、中、快等各种板式。并都具有上、下句结构和眼起板落等特点。同时,除基本唱腔外,又都具有不同板式的花腔。各种板式的唱腔,从音乐的曲体结构上看,都基本相同。从旋律走向上看,也有一些共同之处,但又各领风骚,各具特色。
(五)这三大梆子的主要伴奏乐器通称为“胡胡”,实质上是不同规格的板胡。其定弦均为“la-mi”。
(六)从调式角度看,尽管这三大梆子的唱腔,特别是曲牌中,使用了宫、商、羽、徵等多种调式,但就这三大剧种音乐的总体而言,它们的基本调式,都是以“sol”为主音的徵调式。特别是标志剧种特色的唱腔音乐,徵调式占有绝对统治的地位。
以上谈的就是这三大梆子在音乐上的主要共性,之所以有这些共性,就是因为它们原来是一个剧种,是一个剧种演变后的必然后果,也可以说是遗传基因的必然反映。
二、个性:
下面我要重点论述的是这三大梆子戏在音乐上的个性,凡人都有个性。所谓个性,也就是有别于他人的独特性或特殊性。戏曲剧种也一样,前面已讲过,决定是何剧种的主要因素是音乐,每个剧种的音乐,都有它特殊的或独特的个性。否则,就不可能自成一种,也就不可能生存。那么,蒲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