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戏剧研究所编写的《山西戏曲剧目总揽》是山西戏曲文化建设方面一项很有价值的重要工程,我由衷地表示祝贺!

中国戏曲的基本特征是“以歌舞演故事”(王国维语)。演故事,首先就要有编织故事的剧本或剧目,正如戏曲谚语所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剧目或剧本,是戏曲艺术的本体。一位成名的演员,必然有成名的代表剧目;一个好的戏曲表演艺术团体,也必然有能够经常上演的并能够代表自己艺术水平和艺术风格的优秀保留剧目。

戏曲作品和其他文艺作品一样,也是不同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随着社会的发展,戏曲剧目也在不断丰富和演变。戏曲正是通过这些不断积累和新创剧目的演出,演绎故事,塑造人物,向观众传播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满足观众精神生活的需求,发挥其特殊的社会功能。中国戏曲的剧目非常丰富。以山西“四大梆子”(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为例,过去艺人们就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清的三、列国”之说。清光绪年间,山陕梆子须生泰斗郭宝臣享誉北京,“能戏在三百本以上”(见《补庵谈戏》)。据近年编纂《蒲州梆子志》时统计,蒲州梆子流传下来的各类剧目至少也有1500 多出,其中历史题材的剧目占多数。它们有的是从元杂剧、昆曲、弋阳腔等古老剧种移植改编而来的,多数则是历代艺人和剧作家根据《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以及“三言”、“二拍”等历史演义、公案小说、民间传说创作的。其内容的时间跨度,从上古一直延续到近代。将这些剧目排列起来,几乎就是一部看不完的涵括各个朝代的中国历史故事画卷。历代各类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风云变化的历史事件、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人生百态,都可以通过这些剧目生动逼真地反映出来,真可谓“欲知世上观台上,不识今人看古人”。正如一些戏剧评论家所说,中国戏曲是观众学习历史和传统文化知识的“百科全书”。过去许多普通百姓(包括大量不识字的农民)的历史文化知识,大都是通过观看戏曲剧目的演出获得的。

中国戏曲是由产生于不同时代、分布于不同地域的剧种构成的,人们习惯将这些剧种简单地分为大剧种、小剧种两种类型。由于剧种历史不同,音乐结构、脚色行当体制不同,艺术形态、艺术风格不同,剧目也不完全相同。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各剧种互相交流,各自发展,除形成一批通行剧目外,还逐步形成一批本剧种擅演的独特剧目。一般说来,大剧种多演帝王将相、忠臣义士、沙场征战等气势恢弘、激烈火暴、行当齐全的忠奸戏、战争戏、公案戏、大型神话戏,而小剧种则多演小生、小旦、小丑应工的幽默风趣、短小精悍、载歌载舞的生活小戏。如再细分,还会发现即使在同类剧种里,各剧种的代表剧目也不完全相同。如山西“四大梆子戏”中,蒲州梆子的代表剧目是《窦娥冤》、《赵氏孤儿》、《薛刚反朝》、《杀狗》、《挂画》、《出棠邑》等;上党梆子的代表剧目多为杨家戏、岳家戏,如《佘赛花》、《天波楼》、《雁门关》、《三关排宴》、《夺秋魁》等;中路梆子的代表剧目是《打金枝》、《教子》、《辕门斩子》、《明公断》、《小宴》、《杀宫》、《算粮》等;而北路梆子的代表剧目则是《王宝钏》、《血手印》、《劈殿》、《访白袍》、《金水桥》等。再如,同为山西秧歌戏,祁太秧歌的代表剧目是《偷南瓜》、《卖高底》、《卖元宵》等;朔州大秧歌的代表剧目是《泥窑》、《顶灯》、《老少换妻》等;而襄武秧歌的代表剧目则是《赵兰英进京》、《洞房装疯》、《玉凤配》等。还有不少通行剧目,虽然题材、内容相同,但因剧种不同,在艺术处理上也有许多差异。如:演绎李世民处理外甥秦英打死詹太师一案的《金水桥》,虽然是山西“四大梆子”戏的通行剧目,故事相同,人物相同,但各剧种的剧词不同,艺术处理不同。特别是上党梆子的《金水桥》,剧名又称《彩仙桥》,剧中的秦英为小生应工,俊扮,而其他三大梆子戏中的秦英则是勾脸谱,二花脸应工。这种现象说明,剧目与剧种紧密相连,研究戏曲史和剧种史,离不开对剧目的研究。同时也说明,戏曲剧目的研究,是一门很深很复杂的学问,只有对各剧种进行多方面的深入考察、学习和比较,才能真正弄清其来龙去脉,探索出剧目和剧种演变的规律。

山西是闻名全国的戏曲大省,大小剧种达50 多个,各剧种的剧目难以计数。这是一份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梳理、考证,将其记录下来,供今人和后人学习研究,同时也供剧作者们创作时参考。正是出于这种目的,山西省戏剧研究所李文虎、阎玉庭、徐秉梅等从事戏曲史论研究的专业人员从上世纪80 年代参加编纂《中国戏曲志·山西卷》开始,边修志,边收集资料,前后经过20 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编成了这本《山西戏曲剧目总揽》。全书收录了山西戏曲剧目2600 多个,对每个剧目的名称、内容、所属剧种、故事来源、演出情况等都做了全面记述,是山西戏曲史上第一部较完整地研究戏曲剧目的工具书。我粗阅了部分文稿,感到本书至少有以下两个明显的特点。

其一,剧目收集较全。全省大小50 多个剧种截至1999 年前上演过的已知剧目都收录进来了,就连山西皮影戏、木偶戏的剧目也一并收入。不仅收录了大量存世的传统剧目和建国后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而且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三大革命根据地编演过的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戏曲剧目也做了记载。可以说,这是一本山西戏曲剧目大全,具有很珍贵的文献价值。

其二,考证严谨,资料翔实。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中国戏曲志》、《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京剧剧目初探》、《中国梆子戏剧目大典》、《三言二拍资料》、《车王府曲目提要》等有关书籍近百册,先后翻阅各剧种剧本3800 余本(包括内容重复者),查找了戏曲舞台题记数十条,查阅了近年在晋东南新发现的《唐乐星图》、《周乐星图》等不少重要史料,还走访了许多老艺术家,对每个剧目的来龙去脉都反复进行了核实查证。这种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保证了本书所记内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增强了本书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当然,以我之见,本书也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所有剧目一律按故事所托时间顺序排列,没有按剧种归类排列,这样就使各剧种的代

表剧目不够集中,查找起来也不够方便。另外,对一些小剧种名称的使用,还不够规范、统一,有待进一步查对、核实。中国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戏曲是三晋文化的宝贵财富。多年来,山西戏曲理论工作者,为抢救和保护山西戏曲遗产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科研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山西戏曲剧目总揽》就是他们在山西戏曲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又一可喜成果。近年来,我国政府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程,山西“四大梆子”以及大同耍孩儿、灵丘罗罗腔、孝义碗碗腔、临县道情、晋北道情、朔州大秧歌、孝义皮影、临猗锣鼓杂戏等一批珍稀剧种已先后列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抢救与保护戏曲遗产、继承与发展戏曲艺术的任务十分繁重。在这种背景下,本书的出版更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祝愿山西戏曲艺术日益繁荣昌盛,祝愿山西戏曲科研事业更加硕果累累。

《山西戏剧剧目总揽》

《山西戏剧剧目总揽》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