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以来,有三个戏剧艺术家团体产生了世界性影响,这就是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首的莫斯科艺术剧院、布莱希特领导的柏林剧团以及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京剧艺术家群体。他们自成一派,体现了现代三种不同的戏剧观或戏剧美学思想。1956年梅兰芳大师来山西演出,时任忻县专区人民剧团第二分团副团长的贾桂林,荣幸地拜见了这位大师,并受到了梅派艺术精进精神的影响,相继排演出北路梆子舞台的“老三篇”:《金水桥》《王宝钏》和《血手印》。贾桂林说:“梅兰芳大师对我的艺术影响是很大的。虽然我们只见过一次,可是我从他身上学到的东西最多,也最重要。”这一资料,当代中国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贾桂林传》做了比较详尽的记载。

《贾桂林传》是《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之一,贾桂林1916年生,1992年去世,撰稿由忻州市艺术研究院编剧俞立华组织编写。整部传记从讲述“小电灯”初照大戏台,到展现一个中国北部弱女子的民族气节;从描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贾桂林这位北路梆子艺术大师,到集中记叙贾桂林传帮带的高尚情怀,把贾桂林的一生放到北路梆子这个剧种的发展沿革中去叙述,书后还附有北路梆子大事记。应该说,这是一种人物传记的写法创新,写活了贾桂林这位北路梆子戏曲奇人。

一是奇在一个贫苦矿工家庭出生的弱女子能够成长为一代北路梆子艺术大师。贾桂林初名贾拦弟,父亲期望生个儿子,给她起名“贾拦弟”。对于这个矿工的生存状态,传纪用“山药蛋”派的笔法,描述得非常形象:“当了一天驮炭‘驴’,回到窝铺棚,洗去浑身的煤屑与黑污,坐上热炕,喝上一碗热得烫嘴的稀粥,就着脆生生的老咸菜,啃上个金黄的窝窝头或烤得‘虎皮虎皮的山药蛋’,终于能舒展身子,放平弯曲的脊梁,怀里抱着那个并不鲜活且完整的女人,此时才成了真正的人——男人。”这种旧中国矿工的真实写照,圈定了贾桂林儿时的生存环境:想上学,没有钱;看梆子,迷上戏。这种看似简单偶然的东西,其实潜藏着一种历史的必然,一种个人对于社会命运的无奈,一种北路梆子剧种对于贾桂林的垂青。再从日本鬼子占领中国北部后贾桂林离开舞台当太太、当裁缝的境遇,以及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后贾桂林艺术生涯的重续,直至成为一代北路梆子艺术大师的历程。

二是奇在贾桂林这个不甘向命运屈服的弱女子创造的人生辉煌。从这个意义上讲,《贾桂林传》是一部励志书。不能上学的贾拦弟,7岁迷上北路梆子,开始了自己的追梦生涯:“我要唱戏!”7岁不顾世俗偏见,模仿北路梆子演员敲开冰河喊嗓子练功,感动了启蒙老师程泰,感动了可怜的父母,一纸投师文约,开始了戏剧人生。贾拦弟的第二个师傅杨三娃,按照收徒艺名的程式,给了她新的名字贾桂林,从8岁开始,这个名字跟随了她一生。坚忍不拔的追求,披星戴月的苦练,日夜兼顾的积累,13岁成就了“小电灯”美名;18岁有了自己的“贾家班”,收获了第一次爱情;21岁经受了国破家亡的洗礼,悲怆地喊出“戏,不唱了,不唱了!”30岁学裁缝维持生计;37岁适逢新中国成立后对于艺术发展的重视,再返北路梆子演出舞台,“小电灯”再次照亮人们的心灵;39岁走向大师,在北京汇演获得一等奖,走进怀仁堂为开国领袖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以及一些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的领导人演出;63岁将北路梆子《金水桥》搬上银幕,为一个地域性剧种留下不朽的经典;65岁担任山西省忻县地区戏曲学校校长,开始北路梆子艺术的传帮带。

三是奇在贾桂林这个弱女子不畏强暴的民族气节。《贾桂林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贾桂林的家国情怀。七七卢沟桥事变后,贾桂林积极为进入山西的抗日部队演出。当代县沦陷后,汉奸宪兵队得知“小电灯”在当地,便逼迫她为日军演出。贾桂林誓死不为日本鬼子唱戏,剥去金牙,抹黑面孔,扮成农妇,逃到张家口,哪怕是放弃她挚爱一生的北路梆子艺术,去做一个商人太太,也不为日寇演出。这种民族气节,类似于梅兰芳拒绝为日本鬼子唱戏而立志蓄胡。

此外,《贾桂林传》对北路梆子这一剧种沿革的历史脉络,用相当篇幅进行了梳理,是一种可贵的探索。一是对北路梆子形成的年代进行了考证,划出时间框架:约在明代中末叶即16世纪后期不晚于清初;二是理清了北路梆子主要源于陕西同州梆子和山西蒲州梆子,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艺术营养,是一个多源剧种;三是查实了北路梆子滋生出的两个流派:河北梆子和山西的中路梆子。应该说,这些梳理广征博引,颇有见地,展现出编著者们的求实风范。

一个剧种的存在与发展,名演员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代表人物就没有一个剧种的地位。北路梆子和贾桂林的关系,就是这样一种密不可分、连为一体的情境:说起北路梆子,人们就一定会想到贾桂林;说起贾桂林,人们就一定会记起那昂扬激越的北路梆子。提起北路梆子的唱腔,人们总是把它同贾桂林的名字相联系,都为她的歌喉所叹服。她的唱腔优美、宽亮、圆润,每出戏的许多大段唱词,她都能凭着多彩的唱腔变化激动观众,并形成戏剧高潮。

《贾桂林传》用写实的手法和诗意般的语言,第一次全景式展现出贾桂林创造优美、追求光明、大情大义贾桂林《李三娘》剧照(中排右一为贾桂林)。的戏曲人生传奇,系统地回顾了北路梆子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巧妙地再现了贾桂林在舞台上塑造的精彩纷呈的各种艺术形象,读来让人荡气回肠,引发更多的人们关注和喜爱贾桂林,喜爱忻州北路梆子艺术。
武献民(作者系省委宣传部调研室干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