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首届“京、津、冀河北梆子票友大赛”十大名票之一
原南皮县青年河北梆子剧团须生演员 张国华
作者的话:
南皮县从光绪元年(1875年)有河北梆子艺人以来到1951年正式成立剧团,2009年县剧团自行解散、原址驻地对外出售,历经134年。县剧团存在58年,她为河北梆子戏曲事业培养的人才不计其数,极大地丰富了京、津、冀、鲁、及偏远地区人民的文化精神生活,先后有众多的名家、演员从南皮这块沃土走向京、津、冀大型院团,笔者向曾经为南皮县河北梆子戏曲事业有过贡献以及从事过这个行业的人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刘志
曾经辉煌的南皮河北梆子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
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
今儿搭棚,明儿挂彩。
羊肉包子往上摆,不吃不吃,吃贰佰
……………
歌谣里有我和许多人童年的故事以及无法磨灭的童年记忆,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失落、惆怅与无以名状的忧伤。南皮,这片坐落在冀鲁大地交界处、孕育着极具人文精神的沃土,曾几何时,相继诞生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河北梆子戏曲名家、演员,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精神生活,每年城乡村庄庙会也因剧团的参与而生色,对曾经少年的我更增添了太多的期盼和憧憬,在那个时期,除了婚丧嫁娶、过年过节,能够同小伙伴儿一起去附近村庄看戏,是让我最欢欣鼓舞的事情了。
看生旦净末丑 五行八作演绎世间百态
观喜怒哀乐忧 一咏三叹唱尽千古风流
戏曲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她为久未见面的亲戚因看戏拉近了距离,村庄因戏曲繁荣了当地经济,促进了农资的流通,孩子们因戏曲多了一份五彩斑斓的梦想,青年小伙子、姑娘们因戏曲多了择偶的标准,中老年人因戏曲又多了一份街头巷尾名人轶事的谈资,总之,戏曲给予了父辈以及我们这一辈(代)无穷的遐想与生活的乐趣。
如今辉煌数十年的南皮县青年河北梆子剧团已不复存在,大多数有潜质的演员已赋闲在家多年,或游走于红白喜事之间,但内心里无以言说的失落就是那历经多年,依然不能忘怀的、浓浓的河北梆子情结……
我曾经也是一名河北梆子演员,7岁练功,14岁进入南皮的临县孟村县文化馆艺校,之后成为孟村县实验剧团演员,1986年12月份在南皮县青年河北梆子剧团工作,1987年7月,因为戏曲不景气以及自身原因,非本意的离开剧团成为了一名在京打工者。20多年后,痴心未改,情结不散,通过网络逐渐联系到当年的同事。当大家知道我准备写一写南皮剧团以及目前戏曲现状的时候,共同的经历和河北梆子情结让我那些昔日的同事们奔走相告,击掌相庆,纷纷提供素材。这些也是我坚持努力写下去的动力之一。与其说是重续友情,但我更觉得是一种怀旧,是对戏曲走入低谷的哀伤与感叹。
戏曲票房逐渐萎缩、戏曲人才青黄不接、未来的南皮,谁能祭起河北梆子这杆大旗?何日重现南皮戏曲往日的辉煌?
根据南皮县文化志记载“元、明两代南皮即有杂剧流行。清乾隆间,民间时有竹板说书者,亦有章丘梆子腔艺人串乡演出,光绪元年(1875)前后,陕西、山西、京、卫一带商人往来,南皮戏曲交流得到促进。秦腔、京卫梆子传入南皮。此时出现了李双福、张占福、肖保仲等一批名角。
南皮所演唱的河北梆子,开始属直隶老派,光绪年间(1875-1900),由于陕、山梆子艺人影响,即成山陕派。原在南皮驻班多年的老艺术家韩俊卿就保留着这种风格。民国前后,很快过渡到直隶新派梆子腔。随着河北梆子发展变化,至今南皮仍保留着新派河北梆子面貌。其特点是:高亢激越,善于在高音上拉长腔,旋律音域加大,音程起伏跌宕增多,出字讲究“喷口”,收音善于“咂夯”;行腔高亢嘹亮,而又有多姿变化,展现出现今的河北梆子艺术风格。
南皮河北梆子进入辉煌时期是在1951年,南皮京梆艺人自发创立剧团,1952年剧团划归县办。外地名演员王保春、筱慧珠、王寿章、李小芬、黎亚化、戈文娟、灵云霞、赵慕菲、王亚南、田菊频、王春娥、王艳琴等,均曾被邀在南皮河北梆子剧团献艺,培养带动南皮演员进入更高层艺术殿堂。六十年代完成新老交替,剧团由南皮演员自挑大梁,演艺日臻成熟,演员巴玉岭等演出屡屡获奖。一时间南皮河北梆子剧团轰动京、卫,(津)且久战天津,深受各地群众的广泛欢迎。
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最近正在紧张排练《北国佳人》,故事里的主人公就是南皮县黑龙村人,她就是在民国期间名噪一时、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戏曲界的明珠”的一代名伶刘喜奎先生。在当时,京剧尚无女演员出现。可以说,她应是河北梆子女演员的开辟者之一。
由此可见,南皮,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及戏剧群众基础,并在河北梆子的发展弘扬中发挥着积极不可所替代的作用。在南皮相继出现了徐海云、冀桂云,巴玉玲等著名演员。目前活跃在河北梆子舞台上的南皮籍演员有:刘文静、高秀云、尚宏、孙万萍等演员。
南皮县河北梆子剧团得到了历任县领导的支持,老县长沈德庆曾告诫后任领导班子说,今后不管谁当县长,不管财政有多困难,南皮剧团不能散,否则将不得人心。可见,沈县长对南皮县人民喜爱河北梆子的心思摸得是多么透彻。在沈县长离任后的多年,尽管南皮县的财政比较紧张,但通过各乡镇轮演出等方式,南皮县河北梆子剧团仍在艰难的环境下,得以保留了若干年。
今天笔者所写故事里的主人公是在2005年“京、津、冀首届河北梆子票友大赛”中获过一等奖,并荣获“十大名票”称号,取得省市总分第一名成绩的张国华。
她曾经是南皮县青年河北梆子剧团1985年-1991年间的“须生”行当主演之一,目前,她是本县新华书店的一名普通职员。
张国华原籍盐山县北良村人,现为南皮籍,10岁起受其父影响接触戏曲,工花旦、青衣。在村里的剧团经常演出《清官断》《莲花庵》《芦花记》《三上轿》等剧目,1982年考入南皮县河北梆子剧团进行专业系统的训练,主工须生、老旦。曾受教于赵希文、潘学宏、郑长明、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巴玉岭及天津市京剧团 尚明珠先生 。
主演剧目:《辕门斩子》《大登殿》《秦香莲》《莲花庵》《牧羊圈》《武家坡》《清风亭》犹以《辕门斩子》为剧团演出之头戏,1991年离开舞台调入南皮县新华书店至今。2007年被借调沧州市红缨河北梆子剧团工作。
演唱特点:台风大气、音质清醇,嗓音刚劲,吐字清晰,颇具王(玉磬)派之特色、兼具裴艳玲之潇洒、儒雅、飘逸。
获得荣誉:
1999年9月获河北省新华书店集团庆祝建国五十周年文艺调演演出一等奖
2004年获5月沧州市第五届狮城之春艺术节戏曲票友大赛中获成人组一等奖
2005年5月获得沧州市首届河北梆子票友大赛中“十大名票”称号
2005年8月获得河北省首届河北梆子票友大赛中获一等奖
2005 12月获得首届冀京津三省市河北梆子票友大赛中一等奖并荣获“十大名票”称号
2006年2月被南皮县县委宣传部评为“文化工作先进个人”
张国华的艺术之路----
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启蒙
《清官断》《莲花庵》《芦花记》开唱
张国华出生在一个被戏曲艺术熏陶的家庭,从懂事的时候起就跟随父亲在村子里的剧团玩耍,无形间耳濡目染就学会了很多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的唱段,在10岁的时候,竟也将剧中的人物模仿的惟妙惟肖,深得团里领导及老师的赞扬,老师有意培养聪颖伶俐的“小巧”(乳名儿),便动员其父母让她入班学戏。就这样,她白天上学,晚上学戏,功夫不负有心人,13岁时她就主演了《清官断》《莲花庵》《芦花记》《三上轿》等剧目,她各行当均能熟练掌握,如遇其他演员头疼脑热,她也会代替演出,小小年纪已在附近的三里五村小有名气,演出所到之处,观众都夸是个好苗子,父母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说到这儿的时候,国华给我讲了两次特地为母亲唱戏的小故事……
有一年秋收,我在院子里帮母亲包玉米棒子,一时间无聊,母亲说:“小巧啊,你给我唱唱你学的戏吧。听到母亲这样说,一开始还不好意思 母亲就鼓励我;“你就小声唱,我听见就行,于是,我就小声唱了起来,这一唱可就刹不住了,我就把新学《辕门斩子》中的各路角色统统放声演绎了一番,不知不觉间竟然听到了鼓掌声,我和母亲回头一看,原来是邻居们打矮院墙外路过,听我唱戏,探着身子竟听的也入了神儿。我母亲起身礼让邻居,邻居们说:我们在这听了好半天了, 你家孩子唱的挺有味儿,将来一定是个好演员!
我瞅瞅母亲,不好意思笑了,母亲的脸上也溢满了幸福与自豪。
另外一次就是母亲年老患病在沧州住院治疗,为了排遣寂寞,我在病床边轻轻地哼唱她特别爱听、而我曾经在舞台上不知演出了多少次的《辕门斩子》唱段,母亲合着节奏轻拍我的手,我也忘记了有其他人的存在。同病房的一位病友们听了打趣说:“这种治疗方式不错,你女儿唱的梆子比戏匣子里面都好听”。
“孩子曾经就是剧团的主要演员,她还得过很多奖呐!母亲微笑着回复。
此刻,我猛然发现在母亲的眼眶里有泪水涌动,在这其中,我深深感受到有她对我的疼爱、有自身的满足、也有老有所依的幸福,也或许是对我这么多年离开舞台后的些许遗憾吧……
如今只有在清明祭日的时候到坟前来为父母浅吟低唱了。
从花旦、青衣到须生 行当转变源于《辕门斩子》
张国华所学的角色大都是《清官断》里面的蒋巧云《莲花庵》《芦花记》《三上轿》的花旦青衣戏,后来村子里的大喇叭经常播放天津河北梆子剧院王玉磬的《辕门斩子》,让她一下子着了迷,为此父亲特意为她买了个小收音机,只要收音机里播放,就会不厌其烦的听,有时候忘记带收音机,父亲和哥哥也会尽其所能找到国华让她来听,聪颖的国华没过多长时间就一句不落的学会了,村剧团的老艺人孙二爷爷又给予她多方面的指导,待坐排、响排之后,二爷爷点了点头,向国华父亲说:好好培养,小巧这孩子不可估量,学啥像啥,还真有王玉磬的味道呢!
凡看过国华演出的村民们都称呼她“小王玉磬”,这大大增强了她的自信心,干脆就直接跨行须生了,接着,老师又为她传授了《斩黄袍》,在剧中饰演赵匡胤,每每演出均叫好声不断,父亲由此越发支持女儿学戏了。
国华不同于一般同龄的女孩子,没有迷恋“丢沙包”“过家家”相互追逐的打闹嬉戏,却让传统戏曲河北梆子伴随着她走过难忘快乐的少年时光,很自然的,通过她的才艺,在学校历次组织的活动中成为不可或缺的演员之一。
《喜荣归》救场 学员借位翻身
1981年底,国华16岁,为了能够使自己在戏曲表演中有一个质的飞跃,她和父亲商量要准备考南皮河北梆子剧团的事情,父亲很爽快的答应了,于是,一对父女骑车赶往通往县城的路上。
在剧团接待他们的是团长刘俊声和刘忠全,她以《辕门斩子》《戴乌纱好一似愁人的帽》中的经典唱段开始,无论是从唱腔还是表演,神情均恰到好处,间隙中,她偷偷瞄了瞄二位团长,见他们一个劲儿直点头,心里就也有了底,发挥更加自如流畅,结果自然是超出预想中的顺利,团长通知春节后初三就到团报道跟团演出,回家的一路上她就像小鸟终于找到了适合翱翔的天空,欢呼并雀跃着,她发现父亲的自行车也越蹬越有劲儿了……
进团后的头三年里,她从最基础的学员基本功开始练起,严格要求自己,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把看其他老师演戏做为提高自己的契机,她没用多长时间,几乎掌握了常演剧目中每个人物的台词、唱腔、唱段,为在以后的演出中积蓄能量。
机会终于来了,剧团在天津小站礼堂演出,饰演《喜荣归》中的老旦演员突然患病上不了场,离开戏时间已经不到二十分钟了,临时换戏已经来不及,团领导非常着急,国华见状便毛遂自荐不慌不忙地和团长说:团长,“我可以试试吗?
团长将信将疑地问:你?……行吗?“词儿都熟?
国华坚定地点了点头,团长说:那就赶紧,边化妆边和演员对对词儿,就这样一通紧张的忙活穿戴之后,扮出来还挺像那么回事,符合既定的剧中人物,由于她之前已经有了多年的演出经验,这次只不过是一种自然地释放。
国华上场后便进入了人物,当饰演的岳母见到女婿赵庭玉考试不中一身乞丐衣服站在自己面前的时候,气从心头起,头一句尖板唱就迎来台下喝彩之声,一般演员演到此处,四句唱词中最后一句通常是唱留板,国华现场发挥改为漂亮高亢的大拉腔,台下即刻想起满堂好,团长坐在鼓台上见此乐的是前仰后合,一个劲儿的直点头,他的确没有想到学员国华竟能把剧中岳母演绎的如此老练自然。这次救场之后,她便比其他学员多了许多上台表演的机会。
《清风亭》获赞 国华一鸣惊人
在赵希文、郑常明等老师的关怀指导下,剧团逐渐为国华恢复排练了《辕门斩子》《大登殿》《牧羊卷》《秦香莲》《五家坡》《杀庙》等剧目,国华也由此奠定了剧团主演之一的位置,经过长期舞台经验以及自己不断努力,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张国华与沧州地区河北梆子剧团表演艺术家巴玉岭老师)
随后,剧团又特邀盐山京剧团著名“麒派”演员马凤亭老师为她排练《清风亭》,剧本是按京剧路子排练的,熟悉“麒派”表演特点的观众戏迷知道,“麒派”的唱以苍凉遒劲为特色,朴而不直,顿挫有力,极富曲折跌宕,动作干净利索,神形兼备,尤其在抒发人物感情中极富感染力……
对于国华来说,也是一种前所未有极大的挑战。剧团也准备将这出戏做为县里节日汇报演出活动之一,并要求一月之内就在县礼堂演出,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可想而知,她通读剧本仔细揣摩剧中人物所处情境下的情感,体会老师所教授的每一个动作进行反复演练,其中为表现张元秀面对不孝儿的气愤难忍,设计了三个不同的“僵尸”动作,为练好这几个动作,国华在离剧团不远的“烈士陵园”后面麦秸堆上不知道摔过多少次。
国华回忆道:“《清风亭》首场演出的当天天气闷热难耐,县礼堂设施陈旧没有电扇更没空调,台下观众们人手里一把扇子,苦的是后台演员们,汗水使油彩难以与面部贴合,一个字,热,更不用说穿上服装面对舞台上炙烤的聚光灯。
上场之前,马老师一手拿水杯,一手为我扇扇子降温,不停地叮嘱上场后所要注意的具体细节。当天的演出效果非常好,有些观众是流着眼泪看完的,鼓师刘团长主动到后台对我表示祝贺。
我知道在一个小有成绩的演员背后,老师付出了太多太多辛勤的汗水,演出中老师们忙前忙后,同时也为我这个学生深深捏了一把汗,马老师更是对我说了发自肺腑的一句话:“国华啊,你啥时候想学戏就啥时候去找我,别的徒弟人我不认,我就认你这个徒弟了”!
(张国华与著名表演艺术家刘玉玲老师)
国华在老师及领导的鼓励与鞭策中不断成长,后又经沧州市河北梆子剧团巴玉岭、天津河北梆子剧院董文华老师指导,从舞台技巧、人物理解、唱腔运用,不断汲取营养,多方面丰富充实自己,县领导和文化局领导也极具关切之情,甚至包括国华的婚姻促成也是时任县长胡雅轩从中牵线的。
因为国华突出的成绩,剧团准备做为重点演员来培养,并由剧团出面牵线,向天津河北梆子剧院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王玉磬提出拜师的构想,这也是国华心中一个长久的梦想。可是婚后的她遇到了诸方面的掣肘,首先是家庭生活与排练演出矛盾、再就是成绩突出之后团里的人际关系日趋紧张,正确处理这两件大事对于年轻的国华实在是太难了!她柔弱的肩膀挑不起这副重担了。国华向团里提交了调离报告,一年半之后,国华被安排到县文化馆所属的新华书店工作,离开了她喜爱的河北梆子舞台。之后,偶尔会参加县里举办的一些文娱活动。
后来,南皮县河北梆子剧团也以团长负责制承包的方式到各地演出,1993年因体制顽疾、不能适应社会审美的要求以及更换团领导后,一大部分演出费用中饱私囊,演员得不到良好待遇等诸多原因而自行解散;2009年秋季,文化局将原县剧团驻地出售,并为剧团正式演员趸交了养老保险,演出服装设备对外出租后不知所踪。
行文至此,笔者不禁唏嘘!南皮县从光绪元年(1875)有河北梆子艺人以来到1951年正式成立剧团,2009年县剧团自行解散、原址驻地对外出售,历经134年,县剧团存在58年,她为河北梆子戏曲事业培养的人才不计其数,极大地丰富了京、津、冀、鲁、及偏远地区人民的文化精神生活,先后有众多的名家、演员从南皮这块沃土走向京津冀大型院团,笔者在此向曾经为南皮县河北梆子戏曲事业有过贡献的以及从事过这个行业的人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太白醉写》小试牛刀 通过 《南北和》展露锋芒拿奖
2005年5月的一天,在县文化馆任职的原剧团好友张可欣打来电话,询问国华是否愿意参加河北省举办的“京、津、冀首届河北梆子票友大赛”。实际上在国华离开剧团之后,除了相夫教子,侍奉双方父母,内心中依然放不下的就是河北梆子,家里面存放最多的就是河北梆子的戏曲磁带和影碟,听到这个消息便和爱人商量,得到支持后,她和张可欣一同报名参加了先有沧州地区级百名选手进行的角逐首选,她以一段经典的王派《太白醉写》与张可欣一同获得通过进入河北省“京、津、冀首届河北梆子票友大赛”主会场的资格。会场的参赛规则要求选手彩唱,对于一向低调的国华来说可就为难了,县剧团已经倒闭多年,戏曲服装很难借到,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书店领导得知后,出资2000元赞助她购置所需服装,王海青老师(现黄骅县戏剧家协会主席)凭借关系向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借来了盔头,髯口,并找一团的乐队鼓师顾建龙,琴师孟全胜为沧州的选手“合乐”做前期准备工作,王海青老师为沧州的选手晋级即雪中送炭又锦上添花,倾注了不少心血。
(张国华与青年表演艺术家许荷英)
张国华在大赛中演唱《南北和》中 “十五年流落在异乡”选段,十几分钟的唱腔极具功力,获得了在场观众20余次掌声。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华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人)高级评委田春鸟、著名表演艺术家齐华坦、青年表演艺术家许荷英均给予她好评。
她与张可欣“同获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一等奖,并获“十大名票”称号。
在此次的“十大名票”中南皮就占二名,中央电视台及各地方媒体也进行了采访报道。
(张国华在“京、津、冀首届河北梆子票友大赛”上演唱)
张慧云老师惜才 国华无奈婉拒 《莲花庵》再救场
在大赛演出后台,群艺馆的工作人员董培英拿着纸笔找到国华,询问她的年龄等具体情况,据消息人士说,有可能被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一团看中了,国华当时也没有在意。
大赛之后,所有选手聚餐,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张慧云老师和国华说:“目前梆子剧院缺乏像你这样的人,如果有意的话,可以和我讲”。张老师也把具体进团后的待遇详细说了一下。
笔者多次在文章中说到过:
“戏曲是贫穷的,要求每个演员从小坐科,苦尽五冬六夏,舞台上来不得半点掺假和马虎,能够成名成腕,不仅仅需要自己的天赋与忘我的努力,更需要多方面机遇的促成。
国华对戏曲是深爱的,但考虑到当时单位福利待遇已经超过剧院演员待遇很多,自己又刚买了房子,需如期还贷,如进入剧院仍然需要很长时间磨合, 她权衡利弊,在事业与家庭之间无奈放弃爱好而选择了家庭,张慧云老师表示同情理解,只能深感遗憾和惋惜。
大赛后不久的一天,沧州红缨河北梆子剧团在附近演出,好友张可欣打来电话要求国华临时救场《莲花庵》,演出非常成功,团长特意叮嘱,如果有意向参加剧团,可随时免试跟团,待遇同主演。
2007年,随着电脑等媒体进入普通家庭,书店的营业额明显下滑,国华在同年底办理了离岗申请,进入沧州红缨河北梆子剧团工作至2010年春节,随后又被借调山东乐陵河北梆子剧团多次。
感恩家人与未了的戏曲情缘
国华说:在外演出的这几年时间里面,是爱人给予了极大的理解与支持,虽然疏于对孩子的管理,做为母亲很内疚,但也很欣慰孩子的成长。无论自己身处任何环境,这份对河北梆子的情感是无法割舍的。目前除了打理家务、在网上观摩河北梆子剧目,也会和原来剧团同事去参加一些短期演出,岁月静好,只希望全家平安健康。
在这一路走来的人生历程中,除了文章所提到的各位老师,马风庭老师已经作古,我伤心了一段时间,同时还要感谢好友尚宏、张可欣、李红芳,李平方,对我的帮助。
(张国华被《南皮县文化艺术志》第十三章-人物-收录)
(张国华与天津河北梆子剧院黄长明老师)
当笔者问及她对本土戏曲现状看法的时候--
她说:“南皮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曾经出了很多戏曲人才,如今的没落与剧团解散,有多种原因,我和很多关心河北梆子的未来及剧团的人一样,很痛心,毕竟自己是南皮团一手培养出来的,一同经历过鼎盛时期,我收获了很多,离开后反而更加想念她、关注她、铭记她。
目前我更觉得人们的欣赏水平挺高了,也有很多河北梆子戏迷联谊会及戏迷组织来重视并且介入,有意识的保护和宣传河北梆子,这是可喜的,另外有很多私人小剧团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起来了,但是这些演员只限于中年以上的,几乎没有青年人,很少有父母愿意让孩子来承受这份辛苦了,这是戏曲人所不愿意看到的,若干年后,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了,谁来继承发扬,难道我就是南皮最后一个女须生么?!
在本文发表之际,张国华已经接到了固安县举办 《2014年迎新年河北梆子戏曲艺术交流会》 组委会的邀请,参加此次演出活动。
本文的撰写:参照了“南皮县文化艺术志-第七章文艺形式(一)”
感谢:张国华、刘秀义、尚宏、提供采访素材
感谢:李洪明对文章的校正、润色
刘志
京津冀河北梆子艺术门户网
北京市河北梆子戏迷联谊会
张国华演出的视频
<object id="sinaplayer"><embed name="sinaplayer"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pluginspage="http://www.macromedia.com/go/getflashplayer" src="http://you.video.sina.com.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121922426_1266401094/s.swf" allowscriptaccess="always" allowfullscreen="true"></embed></object>
<object id="sinaplayer"><embed name="sinaplayer"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pluginspage="http://www.macromedia.com/go/getflashplayer" src="http://you.video.sina.com.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121923375_1266401094/s.swf" allowscriptaccess="always" allowfullscreen="true"></embed></object>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