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化,一片神秘的土地。阴山山脉和七老图山脉在这里交汇,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在这里碰撞。这里是北方民族进入中原的跳板,又是荡涤折冲的军事重镇。雄奇的塞外风光,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多民族的杂居融合,使这里的人民形成了豪迈、直爽的性格。当慷慨激昂的河北梆子传播到这片土地上后,立即赢得了这里百姓的喜爱,从此难舍难离。隆化县河北梆子剧团,就是这片田野上的一朵小花,多年来一直默默绽放,独自芬芳。

风霜雪雨,执著坚守

在认识隆化县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刘德山之前,我从来不知道远在塞外的隆化县还有一个河北梆子剧团。这个小剧团是我省境内最北边的一个河北梆子团,多年来始终以服务农民为己任,坚持送戏下乡,在塞外传播着河北梆子艺术。

而更让我惊讶的是:今年5月28日,这个县级小剧团在承德剧场演出以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绿化标兵、隆化县隆化镇闹海营村农民郑淑芳为原型创作的河北梆子现代戏《卧云岭》,大获好评,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县级剧团呢?

5月29日,在隆化县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记者采访了刘德山。他介绍说,隆化县河北梆子剧团成立于1958年,是在整体下放的原天津市民主梆子剧团的基础上组建的。鼎盛时期,有演职员108人,能演出传统剧目60多台,现代戏20多台,足迹遍布河北、内蒙古、北京、山西、辽宁等地。上世纪70年代,该团曾在承德剧场连续演出35天,一票难求。

“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刘德山说,上世纪80年代,受多元文化发展的冲击,全国戏曲市场萎靡不振,隆化县河北梆子剧团也开始走下坡路,剧团生存状况更加艰难,不得不进行大裁员。“演职员100多人,裁员后剩下了18人。虽然也在排练演出,也曾获得‘全国普法宣传先进集体’等称号和省、市的各种奖励,但因为演职员少,而且年龄普遍偏大,剧团也就没有能力再排演新戏、大戏了。”

“农村文化阵地,离不开县级剧团。”隆化县县长李东说,县级剧团本身就是一个县的窗口,代表着一地文化的形象,更是城市与农村文化的纽带和桥梁,尤其对广大农村来说,县级剧团是为农民群众提供文化娱乐的主力军。县级剧团生存的基础在农村,服务的对象也在农村,它既能解决农民群众看戏的问题,又对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方面是剧团举步维艰,每况愈下,一方面是农民群众渴望的眼神,缺钱缺人的隆化县河北梆子剧团该如何突围?

缺人,就补充新鲜血液;缺钱,就向市场要效益。
为了解决人才匮乏的难题,隆化县文化局与县职教中心联合成立职教文艺中专班,招收了45名年轻学员。经过3年时间的培养,这批学员能演出传统剧目30多台。1998年,隆化县委、县政府将隆化县河北梆子剧团13名年龄偏大的演职员分流安置到县直事业单位,然后以职教文艺中专班的学员为基础,成立了新的充满朝气的演出团体——隆化县双蕾河北梆子剧团。

“‘双蕾’这个名字,寄托了大家很多期望。大家希望新剧团能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能像蓓蕾一样,开出鲜艳的花朵。”刘德山说,新剧团成立后,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深受农村群众的喜爱。到2003年上半年,不到5年时间,剧团共演出2000多场,收入60余万元。

“几十号人,5年时间,天天奔波,不辞劳苦,毛收入才60多万元。很多演职员失望了,觉得在剧团唱戏没有未来,再加上很多人又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于是,大部分人选择了转团或改行,剧团只剩下了几个人还在坚守。”刘德山曾担任过隆化县河北梆子剧团团长,对基层的情况相当熟悉,他说,不是老百姓不想看戏,而是想看看不起。“当时塞外边远山区的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特别渴望看到专业院团的演出,但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捉襟见肘,又怎么可能花很多钱去看戏呢?我记得最惨的时候一张票只卖两毛钱。”

不知不觉间,新剧团又走到了存亡的边缘。

“再难也要撑下去,隆化的河北梆子可不能在咱们手里断了根。”2005年,在县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下,13岁就进县剧团学戏、唱戏的梁智勇挑头,重组县剧团。为了适应市场,他们决定尝试多条腿走路:以演出河北梆子为主,同时演出小品、杂技、相声、歌舞、二人转,甚至芭蕾舞。

5月30日,梁智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苦笑着说:“这样做也是没办法,市场逼着我们得学会‘十八般武艺’。只要老百姓想看的,我们都敢接,都能演。当然都是健康的节目,乱七八糟的咱们不沾。我们是想通过小品、杂技、相声、歌舞、二人转这些‘副业’来养河北梆子这个‘主业’。”

“现在每年演出400多场,一般都是先演几天梆子戏,再演几场综艺晚会。梆子戏给老年观众看,综艺晚会给年轻人看。演综艺晚会是为了生存,演河北梆子才是我们的事业、坚持的梦想、坚守的信念。”多年来,梁智勇等人天天在塞外的偏僻山村演出,却依然过着没有演出就没有工资的紧巴巴的生活,但他们还一直在为梦想奋斗着……

“30多年了,这些唱戏的人经历了多少辛酸,真是不容易啊。”刘德山说,无论怎么变,剧团的境况并没有好转多少,隆化县河北梆子剧团的牌子虽然还挂在县文化馆门口,但快要淡出人们的视野了。

“现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国家对文化的支持力度也在逐年加大,文化工作必须有新的亮点!”2013年5月,隆化县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班子成员们一拍即合,决定排演一部有影响的新戏,重振隆化县河北梆子剧团的雄风。

老树新绿,灼灼其华

吴胜海,国家二级导演,今年69岁,曾担任过隆化县河北梆子剧团团长、县文化局副局长。他,见证了县剧团的兴衰。

“我是邢台人,最早在巨鹿评剧团当演员,后来调到隆化,这一待就是40多年。”吴胜海说,隆化县河北梆子剧团风风雨雨走过这么多年,先是吃财政,然后是闯市场,一路跌跌撞撞,能坚持到今天,不容易。“天天演老戏,时间长了,也就没人看了。演员老不排演新戏,慢慢地积极性也就没有了,更谈不上提高业务水平。所以说,无论是从市场方面,还是从演员方面,都需要排新戏。可排演新戏,服装、布景,那得多少钱啊。”

因为缺钱,隆化县河北梆子剧团已经十几年没有排演过新戏了。要排新戏,钱从哪里来?演员能胜任吗?最关键的是排啥观众喜欢看,市场才认可?“一没剧本,二没钱,三没人。”隆化县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傅雨时说,当时真有点抓瞎,很多人也认为是瞎胡闹。

“开弓没有回头箭。决定了的事就得办。”看上去颇为儒雅的傅雨时却有股子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愣劲。他给大家鼓劲:“困难再大也要克服。钱的事我解决;演员的事,德山和老吴局长(吴胜海)解决。”

排戏首重剧本,排什么呀?经过多次商讨,他们决定以隆化县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绿化标兵郑淑芳为原型,用河北梆子演绎她用诚信践行入党誓言,30年植树40多万棵、绿化荒山3000亩的动人故事。

傅雨时说:“这个典型有她的特殊性。第一她是隆化人,宣传她,就是在宣传隆化,这部戏要成功了,那就是隆化的一张名片;第二,她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绿化标兵,而绿化环境这个主题永远不会过时,甚至现在还有点儿热;第三她是女同志,事迹非常感人,容易引起观众共鸣。”万事开头难,选定了题材,编导一班人心里一下子亮堂了。

“虽是一个县级队伍,但我们要努力排出专业水平。坚持原汁、原味、原创,用传统艺术形式把我们身边的模范共产党员对信念的坚守,造福家乡的感人事迹讲给更多的人听,传达新时代农民的情感,传递强大的正能量。”县委、县政府为排新戏定调子:要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要用低成本、小制作反映大主题。

本着这样的原则,2013年5月,隆化县职业撰稿人黄守东完成《卧云岭》剧本初稿后,刘德山立即带着剧本跑到石家庄。“我当时找到了省河北梆子剧院演出部主任李平芳。因为15年前,他曾在隆化县文化部门挂职锻炼两年半,与隆化县结下了深厚情谊。我们想通过他找省里的专家为剧本把把关。”

李平芳帮刘德山联系到了河北梆子《龙江颂》的作曲、我省著名作曲家李石条担任唱腔设计,还请到了我省著名编剧刘兴会帮助修改剧本。“这帮老艺术家特别让人感动,知道了我们的经历后,都非常愿意帮我们。他们说,我们不是在帮你们,我们是在帮河北梆子这门艺术。你们是河北梆子在塞外的传播者,而且吃了那么多的苦,还在坚持,作为河北梆子老艺人,我们向你们致敬!”刘德山激动地说,75岁的李石条老师和63岁的刘兴会老师,为了这部戏,不顾身体劳累,先后多次到隆化进行指导。

“要演员没演员,要设备没设备,连灯光、音响甚至麦克风都是借的……我就问他们图什么,是想挣钱还是想拿奖?他们说啥都不图,就想在活着的时候再给隆化县河北梆子剧团留一部戏。”刘兴会说,隆化县河北梆子剧团几十年来一直坚守着河北梆子阵地,在塞外传承着河北梆子的血脉,“他们的精神让我这个不爱动感情的人多次掉泪”。“就说吴胜海吧,都快70岁了,亲自执导《卧云岭》,老伴劝他别瞎折腾了,他却说‘这就是我的第二生命,怎么能叫瞎折腾呢!’”

一部戏,从创意到诞生,其间的辛苦只有参与的人才清楚。刘德山说:“起初在所有人看来,偏远山区隆化县想排这样一部大戏简直是天方夜谭。甚至有人直言不讳地劝过我,你一个要啥没啥的县剧团别瞎折腾啦!但我们从没有打过退堂鼓。”剧本有了,导演有了,刘德山和吴胜海又选定14岁入剧团的张建华饰演郑淑芳,梁智勇的儿子、县剧团的台柱子梁雪竹饰演郑淑芳的爱人。张建华苦笑着说,和比自己小20多岁的梁雪竹搭戏演夫妻,刚开始怎么也找不到感觉,但也没办法,人才少,没有合适的演员,只能这样。

男女主演有了,其他配角也不够。怎么办?从县文化馆、博物馆、局机关抽调。至此,这部戏已经不再只是隆化县河北梆子剧团在排了,而是成为一个全“局”工程了。

《卧云岭》首演成功,专家们表示,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无论市场走向还是弘扬传统戏剧,无论是以艺术的形式创新,还是弘扬时代精神,《卧云岭》都是一部舞台艺术精品。观众表示,《卧云岭》与现实社会同步、与生活同步,真实感人,发人深省。原型人物郑淑芳观看演出后表示,戏很真实,很精彩,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看到这部戏,让全社会都来关注我们的环境,为绿色崛起作贡献。

承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庆祥说:《卧云岭》是基层“小”剧团演出的一部“大”戏。它发挥了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作用,积极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时代精神,催人奋进,从各方面来讲都是一部很好、很生动的教材。

隆化县河北梆子剧团带着耀眼的光彩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里。
前路漫漫,亟待扶持

排演一部叫好的戏就能让一个县级剧团从此走向新生吗?

傅雨时、吴胜海、刘德山等人不敢奢望。

“《卧云岭》的成功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傅雨时说,县委书记陆文龙亲自观看排练,慰问演职员,并表示:“隆化再穷,也不能穷了《卧云岭》。隆化是董存瑞英勇献身的地方,社会的发展就需要无私奉献的精神。《卧云岭》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宣传了典型、凝聚了正能量、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部生动教材。”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坚,副县长龚宏光更是多次给演职员们打气、鼓劲。

李石条说,这样的成功是不能复制的、不是常态的。“县级剧团没有一分钱的艺术创作经费,隆化县的党委、政府领导重视文化建设,隆化县文化局机关经济条件尚好,他们排演了《卧云岭》,但其他既缺少专业人员、又缺少必要经费保障的院团怎么办呢?”

“我省大部分的县级剧团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像隆化县河北梆子剧团这样能够创排新剧目的全省不超过10个。”刘兴会说,现在很多县级剧团是戏越演越烂,观众越来越少,没有观众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就会慢慢地接近自然死亡。为什么观众越来越少?除了大环境因素外,县级剧团的艺术再生产能力差。要想赢得市场,必须进行艺术创新,投一点钱也是值得的。

“党的十八大后,国家对文化的投入其实不少。就如隆化县,每年都有200万元到300万元的文化建设资金。这些钱都是专项资金,是不能挪用的,现实情况是一些群众文化搞得热热闹闹的,比如乡镇文化站、村级农家书屋等,投入不少,但效果并不明显。我们排《卧云岭》,就是想用这个作品来传达党的声音,引导教育群众。”隆化县河北梆子剧团团长方宇说,排《卧云岭》已经花了40多万元,这对一般的县级剧团来说,是不敢想象的。

“哪个剧团都想排演几部新戏,但排新戏谈何容易。”梁智勇说,老演老戏,市场必然会越走越窄,但没有经费支持根本就无法排新戏,“一天不演出,生活就维持不下去。”

“戏曲人,特别是县级剧团的演职员们是没有功利的,像隆化县河北梆子剧团的一帮人,就是想排一部戏,想圆自己这样的一个梦。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命运是和河北梆子联系在一起的。”刘兴会说,因为有县委、县政府的支持,有傅雨时、刘德山、吴胜海这样一批想干实事的干部,所以才会有《卧云岭》这样一部可圈可点的作品。“关键是以后怎么办?应该形成一种制度,国家、省、市、县的有关部门应该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张建华说,自己在演《卧云岭》前,已经有20多年没有演过新戏了,“下乡演出,常常是唱通俗歌曲。有时候自己都忘了自己是个戏曲演员,想想真是可悲。县级剧团的生存现状真的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像隆化县河北梆子剧团一样,县级剧团的观众主体在农村,它的生命力在农村得到延续。”梁智勇说,河北梆子在承德山区有很好的观众基础,但现实情况是,老百姓爱看,但又不愿意掏钱,“所以,我也很疑惑,县级剧团的活路、出路到底在哪呢?”

“我们现在主要是靠自己度命。”梁雪竹说,唱戏自己是小生、花脸,演综艺晚会,自己得唱歌、跳舞,还得兼主持人和魔术师。“曾几十次想过不干了,但真不干了,团里这些人怎么办啊。最后也就这么犹犹豫豫地坚持下来了,但也说不准哪天就不干了。”

“如果县级剧团不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那么表演低俗节目的草台班子就会乘虚而入。”刘德山说,县级剧团要有政策倾斜,不能推向市场就撒手不管了。特别是在资金上,要给予大力支持。“只有让演职员们看到希望,他们才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卧云岭》剧照

《卧云岭》剧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