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9/60年以前在家乡看过咱们的落子和大戏,比如 《两狼山》 和 《三关排宴》等。在去年清明节回老家申家坪上坟期间,正好村上请平顺县剧团演出,因村上有关修庙的事情多,只在台下断断续续看了前后30多分钟,很感亲切。遗憾的是,没有看明白戏的内容是什么。倒发现打出的字幕上少数地方有错别字。最遗憾的是台下看戏的人只有30多人,还大部分是老年人。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龙镇村也在“会”,吸引了主要外村的人,另一方面可能是现在娱乐项目多,也不在乎唱戏了,还有就是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还有可能就是,戏老了,看了多年,不想看了。

最近我在网上看了一些戏,又过了一下瘾。不过,小时看戏,只看热闹,不知唱词是什么,现在能看到字幕,发现有少数错别字,还有唱词有值得商量的地方。现提出,不知是否能考虑纠正,以优化演出。

1、《两狼山》(潞城红旗)

在佘太君在二堂号令的一场中,唱词:“会耍枪来把枪耍,不会耍枪刀也行,如若刀枪都不行,手拿齐眉棍一根,摆成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

我想,对于杨家将来说,他们是长期养兵练兵的,就相当于国家的军队,应该是天天操练兵马,刀枪剑戟斧钺钩釵,样样精通才对,怎么可能只会其中的一种兵器呢?这令人费解,且有损杨家将的形象。

是否可改为:会耍枪来把枪耍,刀术精者举刀冲,铁锤铜锤空中舞,齐眉铁棍劈面攻,摆成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

另外,在父子三人被困在庙中一场,当父亲要六郎去搬兵时,六郎不表态,父亲唱:“贼韩昌吓破了儿的胆......”,然后就是七郎要杀六郎。

再看后来六郎的表现,这样安排,好象不妥。我看六郎当时并非不敢去搬兵,而是考虑到自己离去,可能七郎这个粗人照顾不好父亲,这在后来的戏中就有了。他父亲让他去搬兵的时候,他唱道:撇下了父帅无人照看......。这场戏的安排有损六郎的形象。

所以,我觉得应该将“撇下了老父帅无人照看”这句唱词,放到七郎要杀六郎的那个地方。然后接下来,杨业再继续唱:“回头来再把七郎唤。。。。。。”

2. 《忠保国》(潞城红旗)

台词中有“女王登基”和”女王皇上”之说,但查有关资料未见,或许意思是将要登基?皇帝在位表如下:
明朝皇帝列表:

太祖朱元璋(1328-1398) 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惠帝朱允炆(1377-1402) 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成祖朱棣(1360-1424) 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仁宗朱高炽(1378-1425) 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宣宗朱瞻基(1398-1435) 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英宗朱祁镇(1427-1464) 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

景帝朱祁钰(1428-1457) 年号“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思宗朱由检(1610-1644) 年号“崇祯”1627年即位,在位17年

一进宫时,楊大人唱:“元始祖只(或许是 ‘则’?)生来英勇无比,......灭南宋推到了金陵皇帝,元江山才成铜邦铁底,张士诚在东吴有了反意,陈友谅领人马杀出广西。”这里要说明的是:

第一,推到金陵皇帝的应该是元世宗——忽必烈,而非元始祖。

南宋皇帝在建康(金陵)短暂设都后,很快就迁到临安城,也就是现杭州。所以应该说是“推倒了南宋皇帝”或“临安皇帝”。

第二,陈友谅(1320~1363),原名陈九四,湖北沔阳(今仙桃)人,祖籍山东沂源县石楼村,农民起义领袖,中国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应该说他是从湖北杀出来的,而非广西。

第三,王莽不是靠女儿升官的,而是靠他姑妈。所以,这段唱词也有问题。请参见有关资料: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1],生于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县东),祖籍章丘龙山镇平陵城,新都哀侯王曼次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2-3]、王永之弟、衍功侯王光之叔[4],建立新朝,即新始祖(在位时间:公元8年—公元23年),史书中称他为“建兴帝”,也称新始祖高皇帝、新太祖等,简称“新帝”。王莽幼年坎坷,父(王曼)兄(王永)先后去世,由其叔父们抚养成人。青年时期,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尊敬长辈,被誉为楷模。而后王莽青云直上,加官为大司马,仕途平坦。西汉末期,社会矛盾激化,由于王莽在朝野素有威名,被视为挽救汉王朝的不二人选,权势熏天。公元8年腊月,王莽代汉建新,改元“始建国”,并改当年腊月初一为始建国元年正月初一,改“长安”为“常安”作为新朝都城。

第四、唱词中还有“华裔”一词,“华裔”是指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的后代,在国外取得了国籍的中国人通常被称为“华裔”。唱词中的“华裔”应该是宋朝及其附属国,即我们常说的“华夷”。

另外,皇后台词有”赐” 字,普通话应读 CI, 而非 XI,SHI或SI。好像潞城和平顺当地读 XI (锡)? 记不清了。

二进宫时,有杨波唱词中,一说 “张子房出家访将,把一个小韩信引进朝房......”

经查《史记》,韩信是自己离开项羽,去到刘邦军营的。起初在萧何手下做个管粮食的小官,由于他在军事实践中的表现,被萧何推荐给刘邦,并拜大将军。《史记》之《萧何传》中记载:“何进韩信,汉王以为大将军,说汉王令引兵东定三秦。”

这在京剧《追韩信》就就反映的是当时的历史,还有今年出的电视剧《楚汉》也是这样描写。当然,后来也是萧何发现韩信有谋反的言行,才汇报给吕后,把他杀死的。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败萧何》是否这样演得? 只看了你的唱腔集锦。

二说刘秀“ 贬邓禹暂姚将(姚期),午门碰死马子章(马武)”.经查有关传记,他们都是自然死亡,虽然刘秀曾经要杀他们,但最后未杀。

《姚期传》记载:“建武十年(34年),姚期去世。光武帝亲临其丧,赠以卫尉、安成侯印绶,谥忠侯。其子姚丹嗣,又封姚期弟姚统为建平侯,后改封姚期为葛陵侯。”
《马武传》记载:“马武引兵而还,增邑七百户,其食邑达一千八百户。永平四年(61年),马武去世。”

京剧 《汉宫惊魂》的故事中,说要斩姚期,但也没有说“杀死”。

看来这两个地方的引用,还是不准确,应与纠正。

潞城红旗剧团的字幕中的“韩王”应是“汉王”。当修改。

这些戏剧已至少演了百年,甚至数百年,不知是哪位老先生编写的剧本。可能对《汉书》不是太熟悉。
3. 《三关排宴》(长治梆子)

记得当时在长治专礼堂看的时候,当佘太君和萧后谈完国事,开始谈家事的时候,萧太后的唱词是:“请开金口把话言”。现在的唱词是:“请赐教益启愚顽”。

我觉得,萧太后作为国主,以自己的身份说“请开金口把话言”已经很客气了。她自己怎么会想到自己有愚顽的地方呢?所以,我觉得“请开金口把话言”比较好。“请赐教益启愚顽”有些过分谦虚了。希望改成原来的。

我不知道这是谁改的。赵树理先生?不会吧。这戏是大戏,方便的话,同梆子剧团,说一声吧。

4、《骂殿》(潞城红旗)

第一,赵光义登基后,让文武官员朝贺,杨继业未到,后被传来,潘洪奏本

要宋王把他绑了切头。宋王准。潘又立即说不行。反复太快。查京剧,则先没有说要切头。京剧的安排比较好。

第二,两太子喊国母出,说:“老父王宫院丧了命,无道叔王把基登”,国母出来后,唱:“一听说老王爷丧了命,怎不叫人痛伤情”。这里好像国母对于赵匡胤的死毫不知情,但在后来的唱段里就说到赵匡胤是怎样被赵光义和潘洪害死的。这里显得矛盾。应当修改。还有,国母为什么是在寒宫住?怎么国母和二王子也未戴孝?前面已提到有守灵的事,难道他们母子对此真的一无所知?

第三、唱词中几次有“...上殿讨江洪”的说法,但查多种资料,未找到“江洪”是什么意思。想来,也没有谁懂。从内容上来看,就是后面的“讨家邦”。是否可以直接改成“讨家邦”。

5、《汉阳堂》(长治梆子)

据说,原名是《徐公案》,这个戏名好像比较吸引眼球,一看就知道是有关案件的故事,不知为什么要改成《汉阳堂》?这个名词是建筑物名词,以其为戏名可以是古,可以是今,甚至可以在里面讨论“科学发展观”。
另外,曾经看过长治梆子在中央11套的演出,注意到徐公在知道儿子杀人后,自己思考该如何办的唱段,其中有“一会儿......, 一会儿......,一会儿身上起起鸡皮疙瘩”的唱词,不知“鸡皮疙瘩”这句是要表达什么情心?

还有,铡刀高挂在半空,鍘人在高空进行?

6、 《卖苗郎》(潞城红旗)

戏演得很好,情节很感人。看演出时几度落泪。

台词方面:

第一,第一场中,军爷对天“盟誓”。查字典和有关资料,“盟誓”的意思是发生在两个个体之间,如人或国家之间建立某种结盟关系的行为,如男女结为夫妻、两人或多人结为朋友,乃至国家之间结为盟国等。如果是个体,未与他人结成某种关系,则当为“起誓”或“发誓”。

春秋时期诸侯或卿大夫为了巩固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而举办的一种具有制约作用的礼仪。先挖好小坑,歃血为盟,将盟书与牺牲埋入坑中,如有违背,便如此牲。

第二、军爷说要把苗郎带到“南京水西门”。根据前后台词的内容,可以肯定故事是发生在北宋时河南太康和都城开封(东京汴梁)的。当时的南京被称江宁府,南宋改称建康府,为江南东路首府。元朝时为集庆路,到朱元璋在此建都时,才改为南京。所以“南京水西门”应为:”江宁水西门“才对。

第三、第五场中,苗郎突然成了“千岁”,唱道:“我苦读诗书和经典,满腹经纶定河山,金殿试才龙颜喜,......人称千岁天下传。”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在当年的科考中是得了状元的,否则不会上到金殿。他应该是当年的“新科状元”。

但是在第六场他问母亲要告谁时,她说是告“新科状元周文选”。后面苗郎有“请前科状元过府议事”的台词。看来这里有了矛盾。

这里有些问题:在科举社会,虽然父子两隔年中得状元也可能是有的,但从前面故事的发展来看,似乎太突然。从十多岁的苗郎被卖到爷爷和娘受害,到周文选中状元,到苗郎当上千岁,到受理状子,这个时间有多长?是否可以用字幕的形式打出来?

还有,在那个时代,如果参加科考的话照理应该填份申请表,说明籍贯、文化程度和性别等的吧?如果中了状元,还有考办要先发通知,派公差上门报喜,如我们知道的《范进中举》,中了一个举人尚且要派公差报喜,何况中状元?怎么在太康的家人没有收到录取通知呢? 同样的情况,还有后面提到的《秦香莲》。

第四、最后一幕,母亲的台词中有“编一编袖子......”,这绝对是咱们上党地区的土话,咱们懂,但外地人听不懂,也看不懂。而且查字典也没有表示这个动作的“BIAN”字。是否剧本可以写成“捲一捲”而演唱还用 “BIAN 一 BIAN”?

第五、苗郎出场“地动山摇”场面很大,还以为他能给家里申冤,杀了那些害他家的人,可最后只是认了亲,父亲也只是骂了一声策划杀害他们家的人,以喜剧结尾。有些失望。这戏不长,是否可以再增加一场,把害人的几个鍘了?

第六、另外,苗郎认亲应有渐进过程,一听到父名周文选,就应该有所表示,比如站立,给民妇让座,再到让上座,到跪地喊娘。曾经看过一本什么戏,好像就有这个过程。而他在这里一直等到民妇说完,才出来,反应太慢。

7、《灵堂计》专落子 郝娉芝等

小时侯看过平顺农民剧团的《铡赵王》,《灵堂计》好像很短,只是定计的一段。字幕中有几个字要辨别:
“臣相”好像应该是“丞相”、“做难”应是“作难”、“报国相”应是“包国相”(报国相虽然也能说通,感觉应是“包”。

“展不展”好像不是普通话,也不是本地话,可能是南方某地方言,咱们当地人可能不懂。意思是“好不好”。

8、《大脚皇后》(长治落子)

刚开始看还以为是本剧团的自编戏,在网上一查,已有多个版本。内容大致差不多,可能是源自苏州评弹? 在南京还没有听说有什么剧团唱这个戏。遗憾的是,戏的内容有些问题。而且,整场戏包括丑角在内的所有角色的演唱和对白都用得是用普通话,还用了全国多数地方不使用的“您”、“忒”,卷舌音也很到位,更没有长治的AN 和ANG 不分的特色,好像是话剧团的演员在演唱上党落子,除保留部分歌唱旋律外,没有上党特色了。

文字方面,因是新编,错别字较少。其中:

“囹圄大牢腹内急饥”——其实,朱元璋只是临时被关了禁闭,谈不上“大牢”。“囹圄”就是牢房。不必重复。

“珊珊来迟缓”——应是 “姗姗来迟”。“缓”是多余的。

“忒”—— 应读 TUI (推)而非“特”。

“惬意”—— 应读 “QIE (且)意”,而非 “XIA (侠)意”。

谜底中的“后”—— 网上查繁体字为“後”。是否在明代也使用“后”做皇后的后,找不到古籍可查。还有“脚”,繁体“脚”字应为“腳”,(“却”应为“卻”)。而简化字表是在1964年颁发。难道明朝人早就将此字简化了?戏剧也玩穿越?

有些细节提一提:

一是宋濂的胡子全白了,其实他当时也只是近60岁,比朱元璋大18岁,或许应该用苍白胡子?

二是皇后在打马球时,头发是马尾式托在后面,是否在休闲时,不需梳头?或者是什么程式所致?

三是王庸写谜语时所用的砚台是顺着提出来的,这时候上面还有墨水在留着吗?记得在南京看过一昆剧,有一场戏,两个衙役开大门表演了约2分钟,观众掌声雷动。什么原因,细节太到位了!!!

上面都是小问题,大问题是在剧情方面(当然是编剧的问题!):

第一,关于灯谜

在南京流传的有关灯谜的故事是:某年元宵节,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游,在南京城的聚宝门外见街上有一幅漫画灯谜,画一妇人怀抱西瓜坐在马上,马的蹄子特别大。太祖看后恼怒不已,回宫后命人查出灯谜作者,押到后杖死。众人不解其中奥秘,刑部也奏请开恩赦宥,太祖怒斥道:"此人侮辱皇后,大不敬,岂能宽宥? "众人方恍然大悟。原来,那漫画被太祖认为是讽刺马皇后脚大,因马氏出身微贱,自幼未经缠足;怀抱西瓜则是暗示朱元璋、马皇后是淮西人( "怀"与"淮"同音)。也有记载说朱元璋为此还杀了不少人。(《明史》权威吴晗先生在明史专著中有记载。)

如果是这样,因为他们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这个戏的内容就文过饰非,颠倒是非为朱元璋评功摆好了,就有违历史了。

第二,关于马球的一场戏

马球在中国固然有悠久的历史,但主要是黄河流域以北王公贵族的运动。江淮一代因马匹短缺,到处是江湖河洼,直到现在南京也只是乘前几年的全运会之机才建了马场,但也没有什么人去打什么马球。何况朱元璋出身贫困,少而为僧,长而从军,连年征战,戎马倥偬;马皇后也一直随军,颠沛流离,还要生儿育女,哪有时间学什么马球运动?即使在南京称帝后,同元军的作战也延续了多年,而且百废待兴,修城墙都没有经费,后来强迫苏州财主沈万三出钱,历经多年才修好。王宫的饭菜也很节省,“四菜一汤” 就是朱元璋开始的。朱元璋又弄了多个妃子,要生王子呢!而且,在那个年代,谁来教他们打马球?元朝的贵族会教他们?还有,剧中提到的“白鹭洲”,并非今日的“白鹭洲公园”,是在长江中间的一个小岛,平时还露在水面,一涨潮就被水淹,哪里能在上面开辟马球场?这场戏,我看完全是编剧拍脑袋拍出来的,就好比让民兵英雄黄小旦(平顺李庄村的?),端着AK4在长治街上扫射日本鬼子——神了!本来很好的一本戏,我看都可以到南京和合肥以及“淮西”去表演!可这场戏给搞得乌七八糟,就是戏说,也要有点影子啊!特别对于知名的历史人物,即使在他们身上编故事也要尽量从情理上说得通,比如乾隆皇帝和刘墉洗澡,虽然难以想象,但人要洗澡这总归是可能的吧!

不过,也许让他们进行围棋或象棋比赛,还能说得通,还可以用舞蹈动作来表现他们下棋时脑子里的激烈思考,就如同打仗一样。这两种棋都是我国年代久远比赛项目。

还有就是,要更有喜剧性,像吕丽萍演的电视剧,还不时地把大脚露出来展示一下,有不屈服的精神。建议剧团看看明史和有关资料,认真修改,像赵树理修改《四郎探母》那样,排一本有上党特色的《大脚皇后》来。下面是有关参考资料:

  马球的历史

马球的历史久远悠长。关于马球的起源有三大学说:波斯、西藏和黄河流域,至今没有定论。而三种起源学说中,中国就占了两种,可见马球和中国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

白鹭洲

古人所说的白鹭洲位于现在南京城西2.5公里处的长江中,因当时洲上多聚白鹭而得名。李白曾有咏其名句“二水中分白鹭洲”。

今天的白鹭洲公园位于南京城南武定门内北侧,秦淮河利涉桥及古桃叶渡的南边,是秦淮风光带上的景点之一。原是明中山王徐达的东花园,园中景物毁于太平天国时期。1923年,一宜兴人在此经营茶庐,建有绿云斋、沽酒轩、藕香居、吟风阁、话雨亭等。1951年结合整治秦淮河,白鹭洲公园始得到扩建,开设四个园门,北门前竖石狮一对,书法家费新我题门额。园内堆积湖石假山,遍植花木。除整修鹫峰寺、藕香居外,还增建了烟雨轩、回廊、小桥、拱桥、水榭、风景亭、溜冰场和少年之家等。

9、《金水桥》 (晋城梆子》

老戏,错字较少。少数有可能是字幕打字时出错。其中:(银屏)台、唱词:

“姣儿”,应是“娇儿”。姣的意思:姣艳(美姣jiāo美好:~容。男女~服(服:衣服)。姣xiáo 1.淫乱。
“听一听”,好像应该是“听一言”?。

“该当何得”~~“该当何的’?

“是杀是祸”~~“是杀是剐”。

“有理”~~“有礼”。

“外娘”是什么娘?外婆吗?

贵妃唱词:“做主”~~“作主”。“姚琪”~~“姚期”。其实,姚期并未被杀掉。可在唱词中加“要”,成为“要杀姚将”

另外,程咬金唱词“有责悠归”,其中“悠归”是什么意思?或许是“应当考虑由自己承担归自己承担的责任”?好像是很古老的用法。

李世民让银屏公主称贵妃“姨娘”,作为父亲的妻子,应该称呼什么吗?贵妃娘?

程咬金曾在两个孩子搀扶下说要去救秦英的,但后来没有出现,为什么?突然生病了?没有交代。

秦驸马台词中,将“戍边SHU BIAN——保卫边疆”读成“NUO(诺)边”。不知为什么?听了三次都是这个音。
10、《秦香莲》晋城梆子

其中字幕:“驸马言到”应是“言道”。“快快的”应是“快快地”。“忤逆”应该读“WU NI”,但上党地区,可能读“WU YI”?

11、《成败萧何》长治落子

这戏看来是新编的。只看了选段,未做记录。

情节上有一点不明白:

当时刘邦作为皇帝,身体没有问题,军国大事当然由他掌管,皇后吕雉怎么会与他同坐在金殿商谈关于处理钟离昧的大事呢?

12、小结

从去年以来连续看了十多部古装戏,有梆子也有落子。各团演员演得都很好,很认真。像平顺剧团在申家坪村的演出,尽管台下观众只有约30多位,但演职人员的演出仍然一丝不苟,令人感动。各团演员的演技也很好,尤其是两个市的团,水平更高。长治落子的郭明娥团长,可称为艺术家了,还有晋城梆子的几位演员,到底是出自晋东南专区的大团,演得真好!给我有特殊印象的是《潘杨松》中的曹操,演员将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潘仁美演活了。我看京剧著名演员袁世海也不过这水平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

1)因为是传统戏,剧本比较老,有的是靠口传心授沿袭下来的,所以难免有些缺陷。比如:脚本中有的引用历史事件或故事有误,或者文字(字幕中看到的)有错别字,或演员认读有错误;

2)一些戏的情节不合理,或戏与戏之间有矛盾,像杨家戏,连起来看就会发现这些问题。比如,在《两狼山》(潞城红旗)中提到的搬兵的目的地就同《楊七娘》中提到的不一样。到瓜洲搬兵,就是“回朝搬兵?”还有就是化妆,《两狼山》中的宋王的胡子是花白的,八千岁是黑胡子,六郎最后也长了胡子;而发生在后来的《潘楊訟》(晋城梆子)中的宋王则是黑胡子,八千岁和六郎都是小生。还有八千岁的凹面金锏(非“瓦面”),在《两狼山》中,八千岁交给呼延赞,后呼延被潘仁美刺死拿走, 怎么没人追查?呼延灼被潘仁美刺死,后来怎么没有人提?六郎在《两狼上》中借呼延赞的3000人马,攻打辽,韩昌投降,送下降表给了六郎,怎么在《潘楊訟》六郎又是私自回家?等等。

3)地方戏的特色正在消退:多数剧团的演出在道白和歌唱中正在普通话化,有的剧团的演出,除了歌唱的旋律还部分保留咱们上党几种调子外,都非常普通话化了。咱们地区,所有县市的发音都没有卷舌音,也就是声母 Z/ ZH, C/CH, S/SH, R/L(Y),X/S(SH) 不分,有的县市韵母EN/ENG, AN/ANG,IN/EN等不分。这样,在演出时用地方上的发音,就很有特色。比如: “干其何事?”用长治话说就是“GANG QI HE SI?” 如果说“GAN QI HE SHI?” 字正腔圆,那就是普通话的发音了,好像是中央某话剧团的演员在演出呢!这样的话,咱们本地人听起来就少了亲切感。看到有平顺和潞城剧团的丑角,长治市梆子的杨八姐九妹,晋城市梆子的潘仁美等还继续用地方腔,听起来觉得很有味。在地方特色方面,南方戏最好,因为他们的语言与普通话差别很大。北方戏,河南戏就很有特色,一听就是河南腔:“干啥哩?”。

4)有些梆子剧团的“家伙”——锣敲得太响了些,而且在歌唱中也加进去,会妨碍听演员的美妙演唱。有一个梆子团在用唢呐伴奏,感觉新颖,但唢呐声音太高,也有影响听戏的问题。

5)关于程式

在”山西戏曲网“上网友交流中,有网友在回帖中提到上党戏的程式。我想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如果懂得一些戏剧的程式,就容易看懂戏,就会去进一步欣赏戏的艺术性。说实在的,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一般人看戏也就是看看热闹,所谓“台上是疯子,台下是傻子”。剧团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

总之,我感觉,这些老戏传唱了这么多年,能够流传下来,说明它们都是咱们这个地区瑰宝,特别是宋朝的楊家戏,歌颂得都是咱们山西的英雄。尽管不少故事中的人物并不存在,或者有的不是那么回事,但大家宁可相信它们是真实的。比如在历史书中有杨业及其子杨延辉、杨延昭(咱们地方称杨延璟---而非 景),但是没有看到其他几子的记载。还有戏中不断出现的八千岁,据历史书乃至古典小说中的说法,传说中是赵匡胤的次子,如果是这样,他在少年时就因病去世了。当然作为故事或戏剧,在一些场合下出现也是允许的。但是在已有的戏中,如果引用历史真实人物和历史史实,还是要尽量真实。古装戏有的是演故事,有的是演历史。对于后者,应该特别注意。最好编导和演员能看看相关的历史著作,更能将戏演好。

为了振兴上党戏,本人建议:

1)正本清源。是否可以组织人员来评论一下咱们这些演了多年的戏包括剧本。纠正一些错误的、不准确的内容,或者尽量理顺戏与戏之间的关系,不要让它们之间出现内容上的抵触。有的内容需要优化。

剧本是一剧之本,一旦公演,就如同书刊报章杂志,面对公众,就有了社会责任。如果演唱中常有错误出现,不但剧本作者有责任,演员也有责任。字幕上如果常出错别字,也会影响观众的欣赏情绪。

2)推陈出新。各团都有一些老戏,是否可以把脚本找出来,再审阅一下,看看是否可以重新使用?只要30多岁的人没有看过,他们看时,都会有新鲜感。比如,50年前平顺胜利剧团有一出《门楼会》,是讲秦始皇的故事,应该就可以重新与观众见面。

3)与时俱进。现在电视台有许多才艺比赛节目,剧团是否可以借鉴用来组织与观众互动?即在每个台口,每个晚上开戏前用十分钟时间,让观众上台来唱一段,亮亮嗓子?再给他们评论一下?如果能行,观众肯定欢迎!
4)科学发展。主要是在人才的培养、道具和市场的开发方面。比如,如果能够将有关内容的戏串连起来演出,也许能够吸引一些观众。象杨家戏、宋朝宫廷系,明朝戏,包括朱元璋同徐达他们推翻元朝的战争戏和后来的宫廷戏,像《二进宫》等。当然“落子”和“梆子”不一样,但都是本地戏,是否可以统筹?

还有,要讲解或宣传一些戏剧知识,比如,演戏有什么“程式”?不知道印不因节目单,如果印,可以将有关看戏的知识印在上面,向观众宣传。

5)要有梦想。做自己的梦,就要组织力量编新剧本,有自己的特色。没有新剧本就很难吸引新观众。可能与经费也有关系。地方政府应当支持!

顺便说一声,我村的老干部卫廷谨(曾任高平县委书记)早年在东章村当教员时曾将在咱们二区传唱的一本《反徐州》记录了下来,后来我村的人也学唱这本戏。两年前,我让老家的人回忆了一下,竟然很完整地写出给我寄来来。

但经与历史事书相比较,不管是史实还是人物,差得太远。根据历史上徐达曾攻打潞州(长治)的史实,我把剧本的内容改为发生在潞州的反抗元朝统治的故事了(只是故事!),名为《反潞州》。另外,我还有一个剧本名为《战金陵》是朱元璋攻打南京的故事。都是打仗的故事,很热闹。

现附上有关简介,请阅。如果与兴趣,请与我联系。电子邮件:fr_shen@163.com 电话:025-56212779-805
《反潞州》内容概要

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后,派徐达领兵向西北进军。徐达帐下大将冯胜和汤和来在潞州地界,准备攻打潞州。此时曾经起义反元的李勇之子李花荣告别母亲,前往投军。

当地有一王爷名叫完颜督。他以自己的势力在潞州为非作歹。在行围途中,因要饮马水与花荣妻发生争执,将她手掌剁掉。又将花荣妹抢走献给老王爷。接着又同老王爷一道讹诈魏仕明的串龙珠宝。将刘为松、魏仕明押到府衙,让府尹田文向他们要宝。刘为松、魏仕明府衙喊冤。花荣妻在婆母带领下前来告状。知府田文发现完颜督、老王爷太霸道,欲传老王爷前来辩理。老王爷派总管将他官印夺走。另派门官接印。田文和众人愤怒而起义,杀到王府,抓了老王爷,后将其杀死。完颜督也领兵攻打潞州。

冯胜、汤和领兵攻打潞安州,路遇李花荣投军。李花荣引兵途中,路遇完颜督。双方交战。最后将完颜督消灭,夺下潞州。田文等众起义者投徐达。

《战金陵》简介

朱元璋率舟军渡长江攻占太平后,请当地名士求教。陶安、李习建议:方今四方鼎沸,豪杰并争,攻城屠邑,互相雄长,窥他志趣,惟在子女玉帛,毫无拨乱安民之想。明公率众渡江,神武不杀,以此顺天应人,何患不成大业?

中军来报。元将蛮子海牙同民军元帅陈埜先,遣兵来犯太平。徐达、邓愈领兵拒敌,杀败蛮子海牙,俘获陈埜先。陈埜先假装答应投降。

朱元璋欲东进金陵。徐达建议,取金陵要分道进兵,先攻取溧水、溧阳、句容、芜湖等处,扫清外围,然后再进取金陵。朱元璋同意。

陈埜先毛遂自荐,要攻打金陵,企图暂时离开,再作计较。冯国用认为此人獐头鼠目,非善良之辈,不可轻信。朱元璋认为,一个好汉三个帮,多一人就是多一分力量。徐、邓二位将军得胜报捷。

朱元璋接到陈埜先的来信说,集庆城(金陵)右环大江,三面据水,不利步战。建议打持久战。朱元璋不同意。朱元璋请张天祐去滁阳一趟,邀郭天叙元帅助攻集庆。张天祐却暗自联合郭天叙,欲渡江攻下集庆,南面称帝。结果,因陈埜先已暗通元将,将这二人杀死。而陈埜先又被民军头领卢德茂所杀。朱元璋登高眺望金陵地势,设计攻金陵策略。朱元璋一战降二将,但福寿闭城门,攻城遇困难。朱元璋最后相出一办法,让冯国用让在陈兆先之降兵中挑勇士五百人,大破金陵城下栅栏。继而在徐达、常遇春将领共同努力下,打破城池,福寿挥剑自尽。朱元璋、徐达、常遇春等高歌进入金陵。
作者:老申,平顺人,现居南京。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