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剧团的传统戏服装,历史上称“行头”。各剧种大致大同小异,这是由于戏曲历史长期发展积累的结果。当代,我们所使用的传统戏装依然承袭历史的传承,有过基本上的明代服装模式。入清后,也吸收少数清代服装,如马褂、箭衣等,已形成一个完整体系。过去艺人中有“宁穿破,不穿错”的说法,说明要求严格。现以此对北路梆子传统戏服装谈点认识。
提起剧团搞服装的,在文艺界中有一种偏见,认为是“侍候人”的,好像低人一等。没有把搞服装的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那么,什么是合适的位置呢?我认为把它放在“舞美技艺”的角度来看待,才是一个真正的位置。这是因为,剧团是一个综合艺术的整体,表演、导演、音乐、舞台美术……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其中离不开服装。因为服装是演员塑造角色、外部造型并塑造典型人物的具体手段,所以说服装是戏剧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目前,北路梆子除了少量现代戏大部分演出剧目还是传统戏,所以北路梆子服装基本还是“传统戏衣箱制”。北路梆子服装在表现不同人物的心理以及所处不同环境的色彩、纹样处理上,依据衣箱制的“上五色”(红、绿、黑、白、黄)、“下五色”(蓝、紫、香、淡青、粉)完成富丽堂皇的场面或贫困交加境地中的人物身份、情绪塑造。其分行为:
大家知道,北路梆子有生、旦、净、丑诸行当,随着表演艺术的发展,分工逐渐细密:生行中分老生、小生、武生、须生;旦行分青衣、老旦、花旦、刀马旦、彩旦;净行分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在北路梆子中,三花脸即丑行);丑行分文丑、武丑、袍带丑等的划分。作为综合艺术之一的服装,也分门别类划分为: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头盔帽箱等。北路梆子戏装总共有三、四十种,它要表现从上古至明清列朝列代的人物形象。
北路梆子服装在表现不同人物的心理以及所处不同环境的色彩、纹样处理上,依据衣箱制的“上五色”(红、绿、黑、白、黄)、“下五色”(蓝、紫、香、淡青、粉)完成富丽堂皇的场面或贫困交加境地中的人物身份、情绪塑造。其分行为:
一、大衣箱
大衣箱从技术职能讲,是管扮、扎、勒和服装管理、保养的。演出中负责演员的服饰装扮、特殊人物的扎勒,技能操作性很强。
大衣箱类服装有:蟒、改良蟒、旗蟒、官衣、改良官衣、帔、衫、八卦衣、宫衣、富贵衣、罪衣、花素道袍、裙、裤、袄、战衣、古装及其配件。
大衣箱服装在使用上有它特定的范围,如帝王将相与宫廷命官等人物,通常穿蟒,如《金水桥》中唐王、《朱元璋斩婿》中朱元璋等,一般穿黄蟒。其它朝廷命官、大臣面见皇帝或公堂办案等场合也须穿蟒,如《血手印》中相爷、《刘公案》中刘墉等。
帝王、官宦、绅士在休闲时常用服装:《打金枝》中唐王(黄龙帔)、《血手印》中王春华(香色帔)。
表现地方官员如知府、知县等可穿官衣,如《朱元璋斩婿》中知府、知县。
塑造女性中的朝廷命官、皇后、嫔妃等,服饰则为女蟒,如《寇准背靴》中佘太君。
道袍:分为花、素两类。花道袍又分两种,生角道袍、花脸道袍。如《双官诰》中薛英哥、《薛刚反唐》中薛刚、《血手印》中林有安。
塑造女性中的夫人、小姐、丫环及家贫妇女的主要装饰有女帔、衫、裙、裤等。
女帔:是夫人、小姐的主要服饰,如《朱元璋斩婿》中马皇后、《血手印》中王桂英。
女衫:亦分花、素两种。如《王宝钏别窑》王宝钏、《杀庙》中秦香莲。
裙、裤、袄类:分花、素两类。在装扮时可裙袄、也可裤袄。裙袄的穿着大多为富贵人家的小姐,如《喜荣归》中崔秀英;裤袄可塑造两方面的人物,一是家境不佳的少女,如《拾玉镯》中孙玉姣;二是丫环身份。北路梆子的丫环服装大都配坎肩,坎肩有大小两种,其中穿大坎肩者为领班丫环。
随着时代的前进、艺术的发展,北路梆子也移植了“古装”服饰,属大衣范畴,如《醒醉记》中公主、《汉宫惊魂》中郭妃娘娘等。
此外,大衣箱还有许多为塑造各类人物在装束上的配件以及装束物,它起着区分不同身份、不同处境人物形象的作用,有斗篷、饭单、四喜带、绦子、腰箍等,它们可以相互搭配,改变人物形象。
大衣箱也有专用服装,如《四郎探母》中旗蟒、旗袍等。
总之,大衣箱所涉塑造的人物大多为皇帝、文武官员、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丫环仆人等人物。服装也有明显的特点,就是蟒、帔、衫,宫装、官衣等,且都有水袖,这是与二、三衣箱相区别的一大特点。
二、二衣箱
二衣箱的服装有:靠、改良靠、箭衣(包括龙箭衣、花箭衣、绣边箭衣和素缎箭衣)、马褂(包括龙马褂、红、绿、黄、紫马褂等)、报衣、燕衣、抱衣等及其配件。其使用如下:
靠:为元帅、大将穿用。如《王宝钏》中薛平贵、《古城会》中张飞等。根据剧情发展,某一人物在某一场或全剧中,有时可能不扎靠,这样表达某一人物的环境便产生了变化,装束亦随之改变,如《四郎探母》五场中之孟良、焦赞等。
改良靠:顾名思义是改良后的靠。这种服装既不失大将风度,又减轻了演员表演时的负担,增强了表演技艺,如《汉宫惊魂》中张豹、《王宝钏》中代战女等。
箭衣:在二衣箱中使用频率最高,塑造人物的范围也极广: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之所以“广”,主要原因是利用多种配件互相搭配,改变了不同类型人物的形象,如皇帝出行一般骑马行走,穿龙箭衣;小生穿花箭衣,如《秦香连后传》中春哥等;绣边箭衣配将巾为将士;配黄马褂为校尉;配黑马褂则为中军等,而素箭衣可装扮为衙役、解差、报子、更夫、车夫、轿夫等。
抱衣:是塑造英雄好汉、绿林豪杰、动作灵活人物的主要服装,如《三岔口》中任堂惠等。
二衣箱除上述主要服装外,还有许多配件和装饰物,起着区分穿着相同样式服装之不同身份、不同处境人物形象的作用,如绦子、大带、绣球等
综上,可以明显看出,二衣箱所塑造的人物大多为元帅、大将或武艺高强的草莽英雄、绿林好汉等。从服装样式看,也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所有服装的袖口、裤腿均为紧缩型,同时无论穿何服装,腰间均要系大带或其它束带。总之,二衣箱与大衣箱的明显区别在于二衣箱主“武”、而大衣箱主“文”。
三、三衣箱
其技艺处理主要是依据大、二衣箱人物的穿着,进行“统一调配”。
三衣箱一是软片类,二是靴类,三是龙套等。其中包括水衣、胖袄、彩裤、大小袜、薄厚底靴、朝方、福字履、登云履、皂鞋、男女打靴、薄厚女彩鞋、虎头靴、旗鞋、兵衣、女兵衣、夸衣、小老公衣、青袍(小道袍)、卒坎孩儿(茶衣)等。
水衣:是为演员化妆前提供的工作服,以防大、二衣服装在天气炎热演员、出汗时服装不受损害。
胖袄:为塑造不同人物之“健魄的身躯”而用,故根据表演行当有大、中、小之分。
彩裤:大致分为红、黑、杂色。红、黑多为男性穿;杂色多为小生与女性穿。
大袜:有两种样式,一是高腰大袜,专为穿福字履、皂鞋的人物穿;短袜为旦角穿。
厚底靴:根据演员身材高矮或表演水平而定,有二寸、二寸半、三寸、三寸半、四寸等。
朝方:为文丑穿用的一种高腰靴子,底厚为1寸。
福字履:老生、平民所用,矮帮、底厚1寸。
登云履:男性神仙人物用,矮帮、底厚2寸、2.5寸。
皂鞋:皂隶、差人用。
女打鞋:女性武打演员用。
此外,女还有一部分专用靴鞋,如虎头靴、旗鞋等。
兵衣:士兵用。
夸衣:行侠之人用,如《三岔口》中刘丽华等。
孩儿衣:小孩用,如《双官诰》中英哥、《杀庙》中春哥、冬妹等。
小老宫衣:跟随皇帝出行的护驾人物用。
卒坎:兵卒人物用。
总之,北路梆子服装目前已达到较完善的境界,是长期广大后台工作者辛勤耕耘的结果。本文意在对北路梆子服装的性能、使用作一初步梳理,不足之处,请戏友们多提宝贵意见。
(摘自《忻州剧坛》作者系北路梆子青年团箱官)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