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乐陵市黄夹镇张牌村,有一种稀有的地方剧种——东路梆子,在当地已经流传近300年。曾经,全村老少都会哼上几句的东路梆子,如今正面临着“走向绝唱”。

63岁的张之绶是这个剧团的团长,剧团的所有成员也都是村里的村民,年龄最小的51岁,最大的已经72岁。张之绶介绍,东路梆子是市级文化遗产,到现在已经传承了第十代。“李延妃,坐金銮,自思自叹,哭了声老主爷命归苍天。这是《大保国》选段,说的是明朝李延妃娘娘的故事,我唱的是青衣。”51岁的张凤奎边唱边说。每到农闲时节,村里的东路梆子剧团都会聚在一起唱一段。东路梆子有自己的独有乐器“拉琴”和“月琴”,这也是别的梆子戏没有的。

1963年,张牌村正式成立了东路梆子剧团。当时村里一共8个生产队,另外又成立了一个东路梆子生产队,称为生产“小九队”。“当时白天都在生产队里干活,小九队负责唱东路梆子,提高生产效率。”66岁的张之纯说,他14岁就开始在生产队里唱东路梆子,那时候不认识字,都是听人唱一句,自己学一句。“那时候,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哼唱几句,小九队的人还能依靠这个拿工分。”

梆子分为东路梆子、西路梆子。西路梆子也就是常说的河北梆子,东路梆子也是山东省内独有,在滨州惠民、济南章丘、淄博都出现过。“现在各地已不多见,那时候东路梆子为上,一般有东路梆子不开嗓就不开台的说法。”张之绶介绍,东路梆子都是一些历史大戏,戏词意思深,比如说《大保国》《国公图》《二进宫》等等。

东路梆子在演唱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每句的最后的一个音吼出去。“东路梆子与秦腔有一些共性,腔调高亢激昂,但不同的是又加入了本地的质朴,因此人们还给它起了个别名,叫‘山东吼’。”张之绶说。

锣鼓声声、唱腔激昂。在张牌村农家院听了一段东路梆子,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1984年前后,那时候有一些场合还会请我们过去唱,别的村或是乐陵周边,但现在知道的人都很少了,年轻的一辈都是学流行的,也没人愿意听、愿意学。”张之绶叹了口气说。

张牌村的东路梆子剧团的村民自掏腰包,一共凑了7万多元钱,定了100多身戏装。大家齐心协力,有信心重整旗鼓传承这一古老剧种。“目前整个德州地区就只有我们二十几个人在唱,如果我们不发扬,真要毁在我们手里了。”张之绶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