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北路梆子新戏《廉吏于成龙》
1月9日晚,我在大同工人文化宫观看了北路梆子新戏《廉吏于成龙》。我是第一次看北路梆子的全本戏,没想到会演得这样好。
说实在的,进剧场前我还担心今晚这台戏能否成功。这当然源于我对大同市北路梆子剧团的实力缺乏了解。不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几年我已经很多次看过上海京剧院演出的《廉吏于成龙》了,有舞台剧,也有电影版。就在去年,全市纪检监察系统还放映了这部戏的电影版。我知道,领衔主演的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为该剧倾注了极大心血,他曾带着剧组主创人员千里迢迢到吕梁寻访“于公故里”。在于家旧址的菜畦,尚先生捧起一抔泥土,带回剧院,放进舞台上于成龙随身携带的竹箱里作“镇戏之宝”。
这出戏囊括了戏剧界全部大奖,成为一部经典,剧中主要人物于成龙、康亲王、藩司衙门勒春的舞台形象,在我脑子里早已定格,打下了深深的原创者的烙印。所以当大幕拉开,我一边看着角色在两株巨大的榕树背景下表演,一边提着心跟京剧版的艺术家做比较。但很快我就释然了,变得轻松起来,惬意之感流布全身。而且惬意之外又感到亲切。因为我从一份资料中得知,北路梆子是由蒲州梆子衍变而来的,早期的北路梆子戏全用“蒲白”。我从小听惯了蒲州梆子,今天果然发现了“蒲白”在北路梆子里留下的痕迹,着实感到亲切。
我旁边的两位同志对北路梆子很在行,其中一位早年看过北路梆子名艺人“小电灯”(贾桂林)的演出,他们会有一种纵向的对比。幕间听他俩议论,都说演得好。观众席上的喝彩和掌声更证明了这一点。
演出后我了解到,半年前大同市文广新局和北路梆子剧团经过努力,象征性地花了一块钱,就从上海京剧院“买”到剧本的移植权。这样的礼遇,我知道此前只有“于公故里”吕梁晋剧院获得过。前几年尚长荣先生率上海京剧院到太原演出《廉吏于成龙》,曾说这台戏是“劝世之作”。“劝世”——乃是社会责任感在艺术家身上的珍贵的体现。上海京剧院肯如此慷慨地把版权出手,个中深意不言自明。尚长荣先生大概不知道,大同北路梆子演员在排练过程中,既尊重原创剧本,更尊重原创表演艺术。他们是对照上海京剧版的唱腔、念白和一招一式,把杰出的京剧艺术转换为精彩的北路梆子艺术的。以我一个外行的眼光来看,在很多重要的关节处,北路梆子艺术家都酷肖原创者的神韵。但毕竟时间仓促,要成为一部精品尚需用心打磨。
次日,我拨通尚长荣先生的手机,告诉他这一情况。尚先生非常高兴。通话结束时他热情地说:“祝贺北路梆子《廉吏于成龙》演出成功,希望我们的戏剧舞台多一些正能量的戏。”依然是嗓音清脆,中气十足。
是啊,廉政文化建设需要涌现出更多的、传递正能量的艺术精品!
延伸阅读
于成龙,这个人和那部剧
于成龙,生于1617年9月26日,卒于1684年5月31日,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 (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人。谥“清端”、赠太子太保。
于成龙明崇祯十二年 (1639年)举副员,清顺治十八年 (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
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据说,有一次,他在广西到四川升迁途中,是由一个算命的瞎子资助才吃得上饭,另一次,也是升迁,从四川到福建,带了一船萝卜干做干粮。
本报2007年3月,曾由记者胡增春在“三晋历史名人故里”系列中,以《儒佛皆修于成龙》为题,对其进行过介绍和评述。
《廉吏于成龙》是上海京剧院创排于2002年的作品,十年来几经修改,演出已超过百场,并囊括了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榜首)、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榜首)等国内全部艺术大奖,成为剧团保留剧目。2009年还被拍成电影公映。
《廉吏于成龙》根据王永泰长篇小说《清官于成龙》改编而成,讲述了被康熙皇帝誉为 “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新任福建按察使后,发现前任官员草菅人命,铸成了一场所谓的“通海通贼”冤假错案,使当地上万平民锒铛入狱……于成龙不顾自身安危,挺身而出,坦诚相谏,最终使该案得以重新审理,拯救了百姓的故事。
《廉吏于成龙》剧照
《廉吏于成龙》剧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