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剧自有后来人——记优秀青年名家董志伟
“雁剧(北路梆子),被誉为“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是忻州最具代表性的主流戏曲文化和舞台艺术形式,自清乾隆初年代州‘大成班’问世的300多年来,可谓是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极尽烂漫之致。而出自梨园、文武带打、唱做俱佳、有燕赵之风者,青年演员董志伟为其一人也!”2013年7月23日,忻州豆罗镇麻会村古庙会会首史天祥曾为北路梆子奇芳团团长、董志伟特制一面“艺甲天下”的大红锦旗,并写下这样一段话。
的确,近年来,董志伟在山西北路梆子界一崛而起,艺甲四方,已经成长为一名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青年新秀。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董志伟生就一双豹头环眼,个子不算高,但身板骨结实得像堵墙,话如响雷:“咱爱的就是一声吼!”直让人感到一种忻州汉子的阳刚之美。而见其舞台上的艺术形象,更让你感悟到那种燕赵之风的慷慨与激昂。
1973年,董志伟出生在忻州一个梨园之家,其父董存虎是建国后北路梆子第二代头牌花脸,独领风骚数十年;哥哥董志勇早年毕业于忻州地区戏校,文武兼备,昆乱不挡。受其父兄影响,志伟从小耳濡目染,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13岁便考入忻州地区戏校,注定了子承父业,与戏曲结下不解之缘。整整6年的刻苦训练,长达2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刮垢磨光,使他如一块璞玉经过精心雕琢,终于放射出应有的光芒。
1992年,董志伟以优异成绩走出送走6度寒暑的“打磨巷”(戏校驻地),分配到忻州地区雁剧青年实验团,成为一名正式的文武须生演员。面对如潮的好评,他没有满足,没有停滞,反而更加刻苦,博采众长,不断承继团内名家的艺术成果和文化精神,虚心汲纳同行同道的表演技能和唱腔优长,致使他须生老生、文武带打、正派反派、旧戏新戏,样样都能拿出手,且左右逢源,步步推进,在晋北一线渐成气候,掀起一波波“志伟热”:只要有了他,就能写出台口;只要他出场,戏价就能上扬......成为奇芳团名副其实的“捞饭盆”。22年来,董志伟呕心沥血,锲而不舍,相继在《血手印》《关公与貂蝉》《画龙点睛》《金水桥》《王宝钏》《李三娘》《双官诰》《逃国》《子路还家》《野史亭》等20多出大小剧目中担任主角,成功地塑造了林有安、关羽、李世民、薛平贵、窦义、薛保、唐王、子路、元好问等众多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创造了骄人的成绩:1999年,由他主演的唱做戏《逃国》,获忻州市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地方戏调演优秀表演一等奖;2003年,以《血手印·行路》获忻州市“三民”调演优秀表演一等奖;次年,在忻州市首届“移动杯”戏迷擂台赛中,一路斩关夺隘,力挫群雄,一举夺得专业组总擂主,开走了令无数戏迷垂涎的重量级奖品小轿车。一时间,掌声、鲜花铺天而来......
然而,董志伟并没有以此满足。2005年,他勇敢地接过了饰演难度更大的功夫戏《四郎探母》中的“男一号”——杨四郎的接力棒。这是一出北路梆子历代传承延续下来的经典剧目,1986年振兴北路梆子调演时,经朱建华先生加工改编,成为雁剧须生争相问鼎的拳头戏。很明显,领跑这样的经典,难度可想而知,但董志伟没有踌躇,没有退缩。一方面他着魔般地专研剧本,认真揣研杨四郎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着力表现“这一个”另一方面虚心向前辈名家多方请益,广学博采,为我所用。在此基础上,大胆革新,融合提炼,自成一格,努力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创新之路。比如,在梢子功的运用上,他在继承前辈“左甩”、“右甩”、“正甩”、“反甩”等技巧的基础上,还创造了“跪甩”——当铁镜公主盗得令箭,促成四郎探母,待他见到阔别15载的慈母后,一声深情的“娘——!”随即在急促的鼓板滚奏中,以急如闪电的飞跪,以飞旋的“甩梢”与急速的“蹉跪步”向母亲奔去,然后后退三步,既而双膝齐跪,配合激越的锣鼓,“一叩三拜、三叩九拜、一拜一拜把娘拜......”以戏曲特有的变形之美,展现了人物感情,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享受。而在唱腔上,他不以自己的先天条件自恃,而是博采众长,重现科学发声,严格规范自己的嗓音腔调,高拨弹远,音足气饱,形成高亢粗犷、慷慨激昂的唱腔风格,听来令人荡气回肠、怦然心动。2007年,他以《四郎探母》问鼎中国戏曲“红梅奖”,荣获山西赛区银奖第一名。2010年,在山西省第十二届“杏花奖”评比演出中,他和他的团队又携此剧,获“杏花”表演奖,并在山西晚报倾情推出的“我最喜爱的‘杏花’演员”评选中,以高票获评“我最喜爱的‘杏花’演员”,资深记者范璐曾以《这个“杨四郎”最撼人心》为题作了深度报道”,引发一片点赞。
艺术家总要挑战自己,突破自己,就像岩浆迸发和动物反刍,在对传统艺术营养的回味中,寻找新的升华。一部《野史亭》,可以说让董志伟找到了这个突破口。
2010年初夏,中共忻州市委宣传部以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眼光,提出“以地方历史文化名人推动地方文化发展繁荣”的构想,并向奇芳北路梆子青年团下达“战书”:打造金元一代文宗——忻州韩岩村人元好问的舞台艺术形象,至2012年1月,由王生宁、李文德编剧的北路梆子历史戏《野史魂》在忻州公演,引发社会关注。其后在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下,辗转数省反复求索,终与河北省著名剧作家曹永波先生达成打造新版《野史亭》的意向。经一年零六个月的艰苦会战,从剧本、导演、表演、音乐、舞美,进行了全方位的全新打造,2013年12月13日,终于推出新版《野史亭》,受到了业界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在这出戏里,董志伟以须生的身架塑造了一代文宗元好问的艺术形象,他不挂髯口、不登厚底,完全以动情的表演唱征服观众。其中《野史亭风声紧潸然泪下》一段,抒发了主人公以忠实著史为己任,历经三年牢狱之苦,修撰金朝野史的大爱情怀,令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连董志伟自己都说:“唱了22年的须生,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出,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段!”他感叹道,每唱这出戏,那个人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长在骨头里的民族情怀油然生发,每演完一场,浑身都有一种近乎“虚脱”的超然感觉。
2014年8月,山西省第十四届“杏花奖”评选揭晓,董志伟以《野史亭》二度获得“杏花”表演奖。走在红毯铺就的省城星光剧场,董志伟心潮翻滚,千言万语凝成一句话:“雁剧永远是我的最爱,我只有加倍努力,才能对得起生我养我的一方厚土,才能对得起培养我的老师和激励支持我的广大观众!”
言出肺腑,掷地有声,道出董志伟永攀艺术高峰的夙愿和追求。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