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院团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阵地,它们肩负着让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使命,“团长”们则发挥着“领头羊”的重要作用。在我省努力实施“地方戏振兴工程”的背景下,本刊特别策划推出了“百团风采·我的团长我的团”艺术院团长系列访谈,专访我省地方戏曲院团的团长,聆听他们的艺术人生和管理之道。
莱芜市莱芜梆子剧团简介
莱芜梆子又名“莱芜讴”,形成于19世纪后半期。徽班“老阳春”进京途中流落泰安莱芜一带,与当地戏班同台演出,后来两者相互融合,形成了莱芜梆子这一独具魅力的地方剧种。
莱芜市莱芜梆子剧团成立于1956年。建团以来,挖掘、整理、改编、上演了传统剧目384个,改编、移植、创作上演了现代戏260个。该团1990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编演现代戏先进单位”,1992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2009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文化系统全国先进集体。
李长生简介
李长生,男,50岁,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先后在《推媳妇》、《随礼》、《儿行千里》等几十部莱芜梆子剧目中担任艺术指导、导演及演员,为莱芜梆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多次被上级主管部门评为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
300多场,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数字,是莱芜市莱芜梆子剧团去年的演出场次。而又有谁能想到,在1999年年底,这个剧团还面临着解散的窘境。
这个转变,从2000年4月3日那天开始,这也是李长生“竞争上岗”当上团长的第一天。“当时,办公室里唯一的桌子一根腿都瘸了,连扫地的笤帚都没有。办公电话欠费1700元停机,财务账上只剩下700元,全剧团外欠账款到了100多万元。”
面对这样的困境,站在竞争上岗答辩席上的李长生,对着评委和全团演职人员慷慨陈词,“老少爷们,如果我当上剧团团长,将开拓演出市场,提高大家的收入……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变样……”最终,在全团58票中,李长生以54票高票当选,“在一个多小时的答辩中,下面不断响起哗哗的掌声。”这些情节,李长生记忆犹新。
李长生竞争当上了团长,可媳妇不愿意了。“为什么呢?那时我的生意红火,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图啥呀!但是,我把团长的‘大印’都抱回来了,不干怎么行!”靠着这样一股不服输的劲头,经过多年的努力,李长生带领莱芜梆子剧团重新走上了正轨。
莱芜市委、市政府也采取多项措施,加大对剧团的扶持力度。从2007年起,剧团人员工资及各项社会保障金全部列入市财政预算,财政拨款由2006年的105万元增加到245万元,以后随工资标准的调整逐年增加。同时,莱芜市财政每年从拨给剧团的经费中列支100万元作为专项奖励考核资金使用,从面向基层群众演出、对外交流、新剧目创作、培养艺术新人、参加省以上各类评比等五个方面,每季度进行一次业绩考核,兑现奖励金。
在内部,莱芜梆子剧团深化改革,逐步建立了分配激励机制。李长生表示,剧团实行实际收入跟着岗位和贡献走的分配激励机制,拉开收入差距,彻底打破过去的平均分配。
“以前,演员都不愿意到舞台上演出,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演员争先恐后地参加演出,进一步激发了剧团的内部发展活力。”李长生说。
“我们沾了市场的光”
记者(以下简称记):当年,你是在什么情况下竞争当团长的?
李长生(以下简称李):我13岁考入莱芜梆子剧团,见证了剧团的辉煌,也遭遇了剧团的低谷。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莱芜梆子演出市场萎缩,演员工资都发不下来,国家一级演员只能拿到300多元,许多演员都出去修自行车、卖水饺、开三轮车,有的还去扎花圈养家糊口。
1990年,我办了停薪留职做生意去了,经营的轮胎翻新厂生意红火。几年时间,我就住上了“将军楼”,有了私家车。1996年,我回到剧团继续上班,一晃到了1999年年底。有一天晚上,文化局局长找到我说:“现在剧团乱了,你能回来当团长吗?如果愿意,就准备竞争上岗。”就这样,我参加竞争上岗,当上了团长。
记:一穷二白的莱芜梆子剧团是怎样走出困境的?
李:我至今还记得,我们第一单业务是跟一家经营摩托车的企业合作,下乡赶集演出20多场,剧团仅仅赚了5万元,但这是我们开拓市场赚的第一笔钱。后来,我们剧团成立了外联部、艺术部和后勤部,选用了几个开拓市场的“能人”,并制定了相关的激励政策,积极联系和拓展演出市场,演出市场的路子越来越宽。此外,通过团、企联姻,我们剧团形成了编、导、演一条龙服务,真正把演出市场撬起来了。
这些年,莱芜市樱桃节、蜜桃节等各种节庆活动层出不穷,莱芜梆子剧团又唱响了城市、乡村,我们也是沾了市场的光。
记:现在剧团的情况怎么样?
李:刚当团长时,我们剧团光欠账就有100多万元,演员的养老保险金还有64万元没有缴。为了解决养老金这件迫在眉睫的事,我们发动全团集资,每人集资2000元,从当月工资开始每月补贴100元,并从第6个月开始偿还集资。
到2007年,我们剧团的欠账全部还清了。现在,我们开始用开拓市场创收的钱,补发原先没有发全的工资,如今已经补发到2005年的12月份。这个钱会一直补发到我当团长的那天起,这也是我竞争上岗时的承诺。
演员从不愿演到抢着演
记:作为一团之长,你在剧团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李:为激发剧团的活力,我对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实行奖金分配与工作绩效挂钩、个人收入跟岗位和贡献挂钩的激励机制,打破了过去平均分配的做法。为增强职工的演出积极性,设立了演出奖,奖金分配与演出场次、岗位差别、角色分配等挂钩。为鼓励精品剧目创作排练,设立了新剧目创作排演奖,根据新剧目的质量、专家及社会评价、获奖情况对创作编排人员进行奖励。这些内部改革措施,充分调动了新老演员的工作积极性。
记:演员的演出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吧?
李:变化很大。没改革之前,国家一级演员一个月拿300多元工资,全团剩下了40多口人,发不下工资,都没人愿意干了。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演员的演出场次与工资挂钩了,工资高了,原来不愿意演出的都回来了。
之前演出的时候,有的演员在舞台上卖力演出,满头大汗,有的演员在下边边乘凉还边说风凉话:“你们能演就演去吧!多演了也不多拿钱。”有的演员基本上不上台,但演与不演一个样,演“角儿”与演兵一个样,造成演员不能按劳分配。
现在,通过分配机制的改革,全团演员都是按照演出来定收入,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参加演出,包括以前说风凉话的人,都主动找业务团长要角色,要参加演出,收入也比原来翻了几番。
让莱芜梆子再次绽放异彩
记:现在,剧团的演出情况怎么样?
李:改革之后,我们剧团常年坚持送戏下乡,每年演出300多场,其中有一半是公益性演出,还有就是商业性的演出。今年3月,我们的大型现代戏《儿行千里》,将在全省进行第二次巡演,期间还将赴北京、杭州等地演出。
记:对剧团未来发展你有何构想?
李:莱芜梆子是莱芜的文化名牌,又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首先要做好莱芜梆子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每年都要排演新剧目,都要有精品剧目。
在这些年的发展中,莱芜梆子剧团推出了《正月十五雪打灯》、《雪野风情》、《好儿好女》、《大山魂》、《钓鱼人》、《桃花白、桃花红》、《儿行千里》等新戏,已经连续七届获得省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今年,我们将打造精品剧目《长勺之战》,导演、作曲、舞美等都是聘请的国内一流专家,争取“精品工程”的八连冠。
同时,为备战在我省举办的“十艺节”,我们创排了《龙山情》、《烽火雷王》、《好事成双》等剧目。莱芜梆子剧团曾有着“天下第一团”的美誉,我们要让这朵地方戏曲的奇葩再次绽放异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