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忻州地区的八音会,村里人叫吹鼓手,有的地方称响工、鼓匠,在解放前八音会从吹一些专用套曲又加了一些戏曲元素,把整本戏从唱腔到念白都能吹奏下来,这就大大增加了演奏的时间,以弥补时间长音乐单调。在二州五县的八音会,各有特色,吹戏曲北路梆子是必备的技巧,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也兼吹晋剧、二人台、流行歌曲,忻州地区吹打班早期就能学唱各个名角的唱腔特色,如金兰红、十八红,最为吹打班拿手的就是十六红焦生玉和十三旦郭占熬唱段。在传统戏“二进宫”一折中,主奏要用三种乐器表现三个角色的唱腔。唢呐代表花脸徐延昭,管子代表须生杨波,口琴代表李艳妃,一个人拿三种乐器表演,难度较大,还要吹出韵味,成了吹打班的基本功。而在这段管子吹奏就是最风靡二州五县的十六红焦生玉的唱腔韵味,旋律上非常动听,不信你仔细听听。
平时吹打唢呐上带口哨为青衣,花脸,有时学唱贾桂林、李万林的唱腔,各个乐手不同,有的用唢呐,有的用管子,民间艺人这种创新手法层出不穷,这种浓厚乡土文化,是所有农村长大的人们挥之不去的记忆。
<embed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src="http://static.video.qq.com/TPout.swf?vid=y01892dmgoj&auto=0" allowscriptaccess="always" quality="high" allowfullscreen="true"></embed>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