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至29日,“苏韵繁花·江苏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巡演——浙江之旅”,在杭州剧院上演。江苏省梆子剧团携青春版《红楼梦》、《三断胭脂案》亮相巡演。演出中,观众掌声不绝于耳;演出后,戏迷久久不愿离场。
如此盛况,不禁让人又想起曾经流传乡间的几句民谚:“犁着田,耕着地,谁不唱两段梆子戏”“放下锄,喝过汤,哼唱几句梆子腔”“三庄一个班,十里一处台,爷爷领着小孙孙,就把梆子大戏唱起来”……
然而,不争的事实是,包括梆子戏在内的传统剧种如今一步步走向式微,观众也在一点点流失。
传统戏剧不再有春天了吗?徐州梆子戏不信这个理儿。能在严苛的国家级、省级曲艺类评奖中赢得荣耀,没道理在观众中赢不到口碑。靠着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传统戏剧,江苏省梆子剧团实现突围,一部部精品剧目纷至沓来,在赢得各种重要奖项的同时,也培养了年轻演员,赢得了观众。
就在传统戏剧屡屡市场受挫时,徐州梆子戏开始上演小剧种的逆袭大戏……
既赢来奖项,也赢得观众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十月,正是秋高气爽、金桂飘香时,江苏省梆子剧院可谓春华秋实、硕果累累。
由该剧团创作排演的大型原创梆子戏《扁担巷》荣获江苏省第九届(2012年—2014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届中国·江苏文化艺术节“荣誉剧目奖”;荣获全国征集小戏小品活动一等奖的剧本《叫你一声大姐》,经精心编排,在第八届“江苏戏剧奖·小戏小品奖”比赛中荣获优秀剧目一等奖,葛爱、靳可军获“优秀表演奖”,傅昌尧获“优秀编剧奖”,李雪梅获“优秀导演奖”,乐队获“优秀音乐奖”,李艳获“表演奖”。11月3日,该剧在“首届长江流域小戏小品展演中”,再获小戏类最佳推荐剧目奖(总排名第二名),成为组委会精选的“五台小戏、五台小品”的进京精品剧目之一。
在赢来奖项的同时,徐州梆子戏也赢得观众,浙江之旅的演出便是最好的例子。在当日的杭州剧院,徐州梆子急管繁弦,唱腔激越,在获得专家、同行认可的同时,也收获了观众们如雷般掌声。
青春版《红楼梦》于2013年打造完成,今年春节期间在人民舞台、徐州音乐厅连续上演,观众场场爆满。年轻演员的青春靓丽、舞台美术的多彩绚丽,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和我想象中的梆子戏不一样,舞台设计、人物造型很时尚,让人有想听戏的欲望。就像一道菜,色香味要俱全才是一道好菜,这其中‘色’是排在第一位的,‘色’好才会让人产生食欲。”青春版《红楼梦》在人民舞台演出时,24岁的小秦本是陪爷爷去看的,结果却对梆子戏路人转“粉”,“没听过之前总以为这种戏曲只适合老人,听完才知道,原来老戏也能唱得这么时尚。”
“体制改革重新唤起了剧团上下全体人员创作的激情,从赢得奖项到赢得观众,这背后凝结着全体人员的汗水和心血。”江苏省梆子剧院院长、总经理韩梅说,大型现代梆子戏《扁担巷》的剧本就是2位编剧在宾馆中“闭关”一个多月,根据市艺术研究所退休的国家一级编剧周长钟原创的《扁担巷传奇》改编而成的。
该剧于3月中旬完成修改初稿,3月15日成立剧组,3月22日进入排练。国家一级导演谢景良、李雪梅担任该剧导演;国家一级作曲董瑞华担任该剧音乐唱腔设计,一级演员姬君玲担任主要唱腔设计;李绽担任舞台美术设计。排练历时38天,于4月30日,该剧正式上演,并一举获得成功。
“排练时是没日没夜的,很多时候回到家都是深夜,有些演员下台就能睡着。但没人叫苦,也没人叫累。我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让梆子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让更多的人喜爱上梆子戏。”回忆起当时排练的辛苦和演职人员的付出,韩梅的语气有些激动。
“‘硬得像梆子一样’是对梆子人的一句戏称,在改制后排练演出的日日夜夜中,演员们体现出来的就是这种‘梆子精神’。全体梆子人齐心上阵,排除千难万阻,只为梆子人能火,梆子戏能火。”韩梅说,“我们始终坚信,唱了成千上百年的老戏,没道理就这样唱不下去了。就算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要逆袭,破釜沉舟的信念,加上大刀阔斧的改革,徐州梆子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戏曲现代化,创新是王道
“如果从建国算起,我们的戏曲改革已经进行了半个多世纪。这也是戏曲史上一场深刻的变革。它涉及面广,触及的问题也多。但变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戏曲现代化。”国家一级导演谢景良说,戏曲现代化不是现代戏的同义语,它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但现代戏对实现戏曲现代化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这样说,现代戏是戏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徐州梆子多年来成绩斐然,就是遵循这一规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谢景良说,《扁担巷》讲述的就是当今社会的拆迁问题,描写了以刘大扁担为首的曾经为建立新中国作出过贡献的“功民”们在新时代里的彷徨与坚守: “《扁担巷》既涉及群众关注的棚户区拆迁问题,又触及部分党员干部的信仰危机现象,最终以走群众路线、解决群众现实困难、赢得民心、回归和谐为出路。”谢景良说,“这是一部触及当代精神缺失的舞台艺术精品,也是一部尽现徐州梆子戏之美、在传承中创新的舞台佳作,更是一曲高扬坚守与担当、正直与清白社会信仰的赞歌。所以,它能够获得这么多的重要奖项也在意料之中。”
不仅在内容上,徐州梆子戏在创作的形式上也在向现代化贴近。如青春版《红楼梦》,便是范例。“所谓青春版,就是结合现代百姓的心理和文化欣赏需求,用现代的舞台艺术、技术,去演绎一种年轻人愿意看,老年人喜欢看,看完后感觉很愉悦的舞台艺术呈现。” 青春版《红楼梦》艺术总监胡永明说。
青春版《红楼梦》由相遇、读西厢、葬花、试玉、焚稿、哭灵、出走等八个场景组成。为了迎合现代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该剧不仅演员阵容青春靓丽,在灯光、舞美、唱腔、服装等方面也融入青春的元素,进行大胆创新。
“《红楼梦》一般都是用豫剧表现,用梆子戏我们是头一家。所以在杭州演出时,我们内心还是很忐忑的,不知道南方的观众能不能接受。”韩梅说,“但演出的反响表明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观众迟迟不愿退场,还参观了我们的乐队,他们很惊讶一向粗犷的梆子戏居然还有这么柔美的一面。”
传统戏剧,永远不“老”
在传统剧团中,有按资排辈的传统,如果没有相当丰富的舞台经验和非常扎实的唱功,想在舞台上承担重要角色,基本是不可能的事。但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老去,年轻一代又缺乏热情,传统戏剧大多面临后继乏人的通病。培养新人,是永葆传统戏剧活力的大势所趋。
据韩梅介绍,青春版《红楼梦》就是为了培养年轻演员而编排的,A角全部是年轻人:林黛玉的扮演者梁亚利就是刚从艺术学校毕业的学生,大观园里的刘姥姥,也是由20多岁的年轻人扮演的。
“结果让人非常惊喜,贾宝玉的扮演者吴燕第一次承担主要角色就获得了优秀青年表演奖。他们青春靓丽的外形,朝气活力、激情澎湃的表演感染着台下更多年轻观众,他们诠释着戏剧人物的热情,与台下的同龄人架起一座共鸣之桥。”韩梅说,“戏剧三位一体的基本要素是演员、舞台、观众缺一不可的。最后完成戏剧演出的是观众。培养演员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培养观众。剧院从今年开始,每年会推一至两部青春版徐州梆子戏剧目,让古老的徐州梆子戏加入青春的元素。”
“以前剧团排演剧目就是为了拿奖,一两场汇报演出后就‘刀枪入库’。但改制之后,再这样只能自掘死路。”韩梅说,剧院现在有专门的市场营销部,并于其它公司合作,让精品剧目走向市场,走进观众。
“12月底到明年1月,《扁担巷》、青春版《红楼梦》、《三断胭脂案》等剧目将在全市以及六县巡演,现在日程已经排好了。”韩梅说,春节前的这些演出是半公益性质的,春节之后还将去宿州大剧院、杭州剧院演出,那时就是纯商业的演出,演出票价会相对高一点。“我的理念就是,要到乡镇这种基层去演,高雅的艺术殿堂也一定要去。”
其实,徐州地方戏曲不缺观众。每年春节期间,市文广新局和徐州报业传媒集团联手送出的梆子、柳琴等戏曲专场,几乎场场爆满。江苏省梆子剧院市场营销部负责人周立的“经验谈”是:“都说现在年轻人很少有看戏的,那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以为戏剧就是那种拖着很长的音、很沉闷的表演。其实现在任何戏曲都在随着形式变化进行创新,只要能让年轻人进到剧场去听,他们大多数还是会喜欢上的。”
所以,为了吸引年轻人,培育年轻观众,江苏省梆子剧院积极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韩梅说,今年还有13场进校园的任务,年底以前,必须将任务完成。“进校园是对梆子戏的风采进行全面的展示,不仅仅要演出精品剧目的片段,我们还要让大学生们真正了解梆子戏,喜欢上梆子戏。”韩梅说。
何为戏曲与戏曲何为
◎汉风
大凡了解中华文化的人,对中国戏曲应该不会陌生;而热爱传统文化的人,多少都会有些戏曲的修养。因为戏曲是中国文化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与内容之一。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其中,生、旦、净、丑的行当之分,唱、念、做、打的功夫之别,更是戏曲魅力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这四种行当在表演中时而冲突,时而和谐;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着音乐精神。
戏曲之所以在中国历千年而不衰,究其原因在于三个方面。首先,戏曲给民众提供了娱乐空间。人们在戏曲欣赏中获得了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使身心得到愉快的休息。其次,戏曲扩大了观众的审美认知。大家通过戏剧的鉴赏,可以更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再者,戏曲有着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舞台虽小能演天下事”,传统戏曲很多传递的都是真善美,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忠孝节义”、“爱国主义”等正能量的影响。那些传唱千年而历久弥新的传统曲目,如《岳飞传》、《杨家将》等无一不是在寓教于戏。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徐州梆子名列其中。徐州梆子是江苏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徐州一带。这一剧种是豫剧在徐州一带的别称,是豫剧流入徐州地区与当地方言土语结合,吸收当地曲艺、民歌等音调发展而成。俗称“大戏”,亦名梆子戏、豫剧、徐州梆子等。
徐州梆子戏有过辉煌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徐州及其所辖各县均组织了江苏豫剧的专业剧团,上世纪60年代前期,各级江苏豫剧剧团上山下乡演出成风,被群众亲切地称之为“板车剧团”。江苏豫剧除在省内演出外,也赴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地巡回演出。而徐州戏剧界获得过中国戏剧梅花奖的4位演员,徐州梆子戏演员占了半壁江山。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网络的普及以及娱乐方式的丰富,传统戏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江苏省梆子剧院与时俱进,积极改革单位体制。改制之前,是财政养人,要我演;改制之后,是政府帮扶,我要演。不演就没有退路,演不好就没有出路。在这种情况下,剧团职工认清形势,团结一心,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江苏省梆子剧院的不少青年演员是笔者的学生,所以我一直关注着他们的人生与事业。去年以来,梆子剧院可谓好戏连台,佳音不断。先是《三断胭脂案》、《程咬金照镜子》在徐州音乐厅上演,开创了作为地方戏剧加盟院线演出的先河。接着是“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徐州工程学院拉开大幕,笙箫锣鼓,谱写华彩乐章;出将入相,上演盛世同享。近距离的直观体验,丰富多彩的造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演员们过硬的专业素质,给高校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近期推出的青春版《红楼梦》不仅演到了第三届中国豫剧节上,而且作为“苏韵繁华·江苏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巡演——浙江之旅”的重头戏,与昆剧《牡丹亭》一同红遍了江南。
由此,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传统梆子戏正在续写崭新的时代华章。古人云:梅花香自苦寒来。梆子戏之所以梅开二度,香飘四方,主要得益于观念的转变。不因循守旧,而开拓创新;不等不靠不要,而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不为得奖演戏,而为观众演戏……这些都是梆子戏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但这还不够,有人用“硬得像梆子一样”来戏称改制后演员们排练的吃苦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一个集体才会活力四射。
作为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单位,江苏省梆子剧院有限公司把改革作为第一动力,把创作作为第一要务,把人才作为第一要素,把市场作为第一舞台,为传统戏剧如何在互联网娱乐时代创出了一条新路子。惟愿有更多的传统戏剧剧种能像徐州梆子戏一样与时俱进,延续昔日辉煌;更愿有越来越多的文艺团体能借鉴江苏梆子剧院的做法,改革创新,谱写盛世华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