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上党戏曲凭借着“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的夸张手法,依靠高亢激越的音乐唱腔和一代又一代演职人员声情并茂、出神入化的表演,根植于百姓心中,唱红了三晋大地,唱响了锦绣梨园。而多少年来,只要提到上党梆子、上党落子,无论在长治、晋城,还是高平、阳城,总有一个老艺术家的名字闪耀在其间。他,就是戏剧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栗守田。2013年7月,笔者见到了这位德艺双馨的老前辈。
1923年10月18日,栗守田出生于沁河岸边的阳城县润城镇上伏村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栗守田的祖父是个贡生。为了偿还家里的债务,弃文从商。因为能写会算,先在阳城县城一家当铺给别人当会计、保管,深得东家信任。后来自己在润城开了一家当铺,七八年间就基本还清了债务。奶奶非常贤惠,在与祖父生活的近30年中,不仅勤俭持家,而且把做人处事的美德,言传身教给了儿孙。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为善”、“敢于担当”的思想,对栗守田一生影响较大。
(1973年在陵川创作)
栗守田父亲不仅饱读四书五经,而且思想进步。参加过“五四”运动,教过书,在京包、同浦铁路工作过,1944年病逝家中,是引栗守田走上戏剧文学路的启蒙人。
栗守田小学在上伏村上了二年,后到当时教学质量较好的海会寺上学,13岁海会寺毕业后为了实现自己的山大梦,到太原友仁中学上学,期间不仅接受进步思想教育,而且听到了上党梆子戏。每到周末,他父亲就组织几个在一处的老乡,买来乐器敲打起来唱上党梆子。剧本就有十几个,唱戏的都是思想进步的好朋友,这中间就有赵树理。就在父辈们的铿锵锣声中,就在父辈们包含深情的唱念做打中,就在父辈们为了塑造人物,对唱词的反复修改中,栗守田对上党梆子有了深刻的印象。
(1973年在晋城参加文艺创作会议)
1950年,他在润城河头小学教书,因为搞幻灯片比较好,被阳城县政府调回县文化馆,在阳城文化馆的7年,他先后与刘希璋、魏国辅、刘金堂、燕世恒等几任馆长一起搞创作,一起抓排练,经常在烈士陵园搞活动,把党的路线分针、把欢声笑语送到百姓中间。也因为他们几个人经常一起研究创作,被怀疑为“反动小集团”,也因为成分不好被“审干”。但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受多少冤屈,搞好文化工作的信念始终不变,热情始终不减。就是6、7个人的文化馆,把全县的文化工作搞得热火朝天。
(1980年参加省文代会)
1957年,时任阳城县委书记邢德勇,大胆将不是党员、富农成分的栗守田调任《阳城小报》编辑,这给了栗守田施展才华的平台。当时昆曲有个戏叫《十五贯》在北京演出后很叫响,周总理评价说:“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栗守田深受启发,他将自己在阳城演礼栅村一个老艺人手中收集到的泽州秧歌《打油堂断》注入新的思想理念。将一对男女非合法在一起的故事,改编成一对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山西省《文化周刊》发表后,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山西卷也把这个收录了进去。这出戏不仅写进了书里,而且传唱三晋大地。
(1983年参加晋东南地区青年演员评比)
栗守田一戏出名。1958年调到阳城剧团,1960年调到晋东南文化局戏剧组(后为上党戏剧院)。后和赵树理等一起参与了上党梆子《三关排宴》电影的拍摄和《十里店》的创作。
十年文革,栗守田挨过批斗,在泽州周村的乡间种过地、当过保管,1978年调回晋东南专一团工作。十年浩劫没有摧毁栗守田戏剧创作的信念,一声春雷更激活他万千灵感。1978年,他创作的《郭子仪单骑见回纥》上党梆子、上党落子唱响晋城、长治,唱到省城太原;1979年他根据历史剧《虹霓关》改编的《巧会虹霓》获得全省综合治理奖。
进入80年代,栗守田把精力放在了上党梆子、上党落子地方剧种的收集、整理上。着手《中国戏剧志丛书——山西卷》编写。在短短几年间,他行程数万公里,走过十多个省的数千个乡镇村庄,从百余个老艺人口中,挖掘整理出了濒临失传的传统剧目。为了寻找到上党梆子的根,为了让上党戏曲发扬光大,他提出并开展了上党戏“题壁”挖掘,在老家上伏村发现了目前发现最早的(清顺治15年百顺班的《春灯谜》)题壁,先后发掘题壁1340条,撰写文字10万多字,为上党戏剧的发展、传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打油堂断》剧照)
1985年退休后,创作不断、为上党戏剧的贡献不断。90年代参与志书编写,先后参与《上伏村志》、《晋城市志》、《晋城金石志》的编写。2007年主编《上党梆子》,字数达到140万字;2011年主编的48万字的《晋城秧歌》出版;2012年,年已90高龄的栗守田主编的《晋城民歌》出版发行。
在建国以后的几十年中,栗守田曾先后参加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古典戏曲学会、中国傩戏学术研究会、三晋文化研究会和山西省民间文艺协会,曾任山西省戏剧家协会理事,晋城市赵树理学术研究会副主席。国家二级编剧。先后两次获得国家文化部等三部委奖2次、山西省文化厅先进工作者5次、晋城市委市政府授予的模范党员、劳动模范多次,获得晋城市戏剧艺术终身成就奖。
(栗老在点校)
没有张扬的外表,只有简朴的装束。只求攀登不问高,不求人知人自知。把对上党戏剧的挚爱,对人民的深情化作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耕耘,这也许就是一位老艺术家的精神写照。当谈到家乡的发展,当给老人看了上伏村外滚滚的沁河水照片时,老人情绪激动:“这是一块风水宝地:有时二月三月天,春风桃柳媚晴川。小桥流水遥相映,淡旖山光落褴前。转眼九夏暑风急,洪涛巨浪动人魄。秋高爽气自西来,冬岭瑶光接天白。四时景物望无穷,更有阴晴趣不同。骤雨飞来远嶂没,夕阳西下晚山红。这是我祖父的《龙坪歌》,看把一个小西坪写的多好。咱润城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发展文化旅游大有作为!”
祝愿栗老身体康健,祝愿他为民创作的艺术之树长青!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