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到底看什么……
——简评山东梆子大型现代戏《古城女人》
舞台戏曲,我是第一次看,平心而论自己并不看好,尤其是地方戏。因为它不像电影电视剧,属情景再现,能够较为真实地模拟出人物和故事的真实场景,其效果往往能将人带入事件的情境中去。而舞台艺术,面对面地演出与观看,相隔不过十几或几十米,而周围又都是陌生的观众,那台子上的内容又怎能让人忘却自身存在,而被融入到剧情规定的时空里去呢?
我虽山东人,毕竟只在山东生活了十来年,加之老家地处鲁西南,穷乡僻壤的,小时候并没有机会欣赏大戏,记忆中能搜寻到的也仅为三四人表演、甚或仅为说唱的评书。乡村的夜晚,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搬着自家的板凳,围坐在临时搭起的戏台子周围,听他们说古唱今,而乐器也就是二胡和扬琴吧。那古往今来的小品段子,不仅打破了乡野的寂静,消除了心灵的寂寞,也让少年的眼界一下子开阔了许多;再就是河南豫剧,印象最深者即电影《朝阳沟》了。所以,对山东梆子真的知之甚少。
前几日,老家宣传部的同志发来短信,说是市里携梆子剧团来京慰问演出,在梅兰芳大剧院上演山东梆子大型现代戏《古城女人》。当时就想,凡戏多是内容冗长、唱腔拖沓,又为历史题材,恐怕没什么好看吧。几年前,我负责系列节目《复转军人》节目,曾拍摄过山西省话剧团团长、复转军人贾茂盛。为了打破剧团荒戏、亏损的局面,老贾带着大家排演了反映晋商诚信精神的话剧《晚秋》。后来《晚秋》来京演出,专程去看了。应该是《晚秋》转变了我对舞台话剧的错误观念。而看了《古城女人》,又让我对舞台戏剧有了新的认识。
出事啦:观众看的是故事
一部戏,特别是地方戏,能经久不衰,传承开来,植根于那片土地、深受底层百姓喜爱的唱腔,一定是吸引他们的秘诀。不过,深含于或急或缓、或扬或抑、或悲或喜的唱腔之中的,还有着重要的内容——戏文或是故事。昆曲的《西厢记》、京剧的《霸王别姬》、越剧的《红楼梦》、评剧的《花为媒》、豫剧的《铡美案》、黄梅戏的《天仙配》等等,都是选择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作为唱腔描述的对象,而故事又成为唱腔传播的媒介。如果没有戏文内容,没有脍炙人口的故事,那唱腔就只能是一种单调发声罢了。
影像军事为《古城女人》设计的海报
《古城女人》故事线很简单:1937年冬季的一天,山东某古城织锦店突然来了一位受伤的我党地下联络员,后牺牲在店家。女店主陶贞兰根据联络员的嘱托,不得不肩负一项在外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接头任务。没曾想,任务没有完成,她却因自己信得过的人而落入敌手。一个柔软女子生命难保,织锦店也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故事可谓紧张激烈,悬念迭出,让我们在体验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时,也被其大情大意所感染;犹如一台话剧或是一部电影,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戏曲开头,就充满了紧张气息,凸显诸多激励元素。深更半夜,古城大宅,有人偷情;突然间枪声大作,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紧接着有人受伤,踉跄地跑进宅院,消失在夜色之中,这个人是谁?此时一群鬼子鱼贯而入,在杨家大院里外搜索,他们又找到了什么?好不容易打发走鬼子汉奸,又见杨家二爷领回家来一个窑姐,这让主事的大太太气愤不已……可以说,大幕刚刚拉开,就已经是险象环生,矛盾重重,将主人公陶贞兰推到了风口浪尖。如此这般,怎能不让观众随着剧情看下去?而这一序幕,正是戏剧表现艺术的规定情境。
之后,更是按下葫芦起来瓢,一个激励元素接着一个激励元素,按女主人公的话说:怕什么来什么。如刺客临死前的托付,让女主人进退两难,无从选择;而当她去城隍庙接头时,怀表又意外被偷,生死嘱托难以完成;终于跑回家中,以为脱险,却没想到被账房先生老孟“出卖”而落入敌手,深陷大牢……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事件层层跌进,也让观众因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而被压抑地喘不过气来。
显然,编剧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才把一部戏演绎得如大片一般,令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与舞台上的近在咫尺的角色共同去面对重重之困难、深深之矛盾。
女一号谢幕,掌声四起
我们看戏听故事,而故事又是有人演绎的,所以观众看的最终还是人。一场大戏告罄,演员悉数谢幕,主要角色出场时总会引来掌声大作,这掌声除了因为他们是男女一号外,更多的还是观众被他们所演的角色所吸引,为他们演绎的故事所牵动,为他们释放的情与义所感动。《古城女人》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的人物,虽然可能记不住她的名字,但这个山东女人、古城女人的形象却深植于观众的心中。
被捕入狱后,女主人公身着血衣,大义凛然,无所畏惧,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江姐。但这位要比江姐更接地气,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因为她不是高大全,她只是一个普通女人,是一个真实的、有着人情味的女人。
于是,不得不说戏开头女主人公偷情那个片段——独身多年的女主人与账房先生老孟发生了风花雪月之事。尽管这种开头有些俗套,也极易让人想起姜文《鬼子来了》的那场床戏,但它把这个人物拉到了我们身边,淑女的外表之下也有隐私,强势的性格背后也有柔情;同时它也符合逻辑:观众会因女主人公此时的敢爱,而相信她以后的敢恨。故而,之后的犹豫胆怯、接头失手、不断求饶……也就显得可信多了;再之后慢慢地转变,似江姐般坚强,那便不单是山东人坚韧性格的使然,也是剧情发展、人物走向的必然,于是乎这种正面的、正义的内容便不再轻易被人解读为说教和宣传了。
其实,杨家二爷这一角色也给人留下了较深印象。这不是因为他吃喝嫖赌,游手好闲,吊儿郎当;也不是因为他趁火打劫,趁大太太入狱之际,想霸占家族产权;而是根植于他心底里的那种骨气,山东人的骨气,中国人的骨气。他让孟账房把织锦店的账本和银票交给他,他“要盘盘家底了”,遭到拒绝后,便欲向门外的便衣揭发老孟。
老孟道:你赶快叫鬼子把我抓走啊,我正想把这个狗汉奸的臭名声扔给你哪!
杨二爷跳起来:恁(你)骂我吃喝嫖赌行,骂我汉奸不行!
始显出这一角色的性格特点,特别是后来银坠遭鬼子调戏,二爷手持菜刀挺身而出,砍死了鬼子。并大声说:“我杀人了,好汉做事好汉当,那狗日的糟蹋我老婆,该杀!”一个顶天立地的山东汉子的形象跃然于舞台。难怪连鬼子小队长都不得不佩服:“好,很好,我作为一名军人很佩服你的胆量。”
而当他和银坠被害,二爷颤悠悠地唱道:亲一亲我的心肝肝儿,哥疼你疼得没边边儿……声音凄惨,令人心碎。同样的一段唱词儿,完全没有了开头那种公子哥的浪荡习气,而显现出这一人物真挚的儿女情怀。这种人物性格的大起大落,给了观众深刻印象,似乎比孟账房那种躲躲藏藏、老老实实、四平八稳的人物,来得更有意味。
戏,埋藏于心底里的记忆
地方戏的特点,便是其地域性。在那个物质文化生活极其贫瘠匮乏的年代,没有流行歌曲、没有卡拉OK,更没有今天这种火爆的选秀节目,能听到的要么是收音机里的戏曲,要么是游走于乡间的小戏班子。那时,哪个少年不是听着地方戏曲长大的呢?时至今日,地方戏还在生存,说大了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光大,说小了恐怕就是为了保存人们儿时的那些美好的记忆吧。
虽然山东梆子几近成为了“濒危物种”,但它毕竟已经传唱了三百多年,因为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它富有浓郁的山东地域特征,唱腔优美,高亢雄健,动作粗犷,架式夸张,舞台上洋溢着雄浑、豪放的阳刚之美,因而在齐鲁大地上广为流传。
山东梆子传统剧目极为丰富,剧目的内容以历史题材为主,多为成本大戏。其中描写反抗强暴、大忠大奸、杀富济贫、锄暴安良的剧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反映了鲁西南人敢于斗争,争取自由的剽悍个性。《古城女人》就是一部反映反对外来侵略、抗争日寇暴行的大型现代戏。
特别是“贞兰我纵死千回也绝不低头”一段:“……心中空牵挂,亲人何处有,贞兰我怕死,怕死不哀求,问天地问神灵谁能把恶魔除?贞兰我纵死千回也绝不低头!”一寸衷肠、一声呐喊,似一首绝唱,吸引了台下的观众热烈地鼓掌和喝彩声。
2006年,山东省开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山东梆子成功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山东梆子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荣誉都给这门古老的戏曲艺术的复兴注入了新的希望。
场景:事件化时空的营造
所谓大型现代戏,我想除了唱腔有了改进,台词更适合今天的年轻人,恐怕舞台布置、灯光设计、道具制作、音响渲染等更有了现代意味,更能营造出故事的氛围和意境,更接近于视听艺术的表现张力。曾几何时,搭个台子,拉上幕布,鼓乐一响,这戏就开始了。今天,各种娱乐形式充斥人们的听视觉,舞台戏曲没有创新,就没有与时俱进的勇气,就不会拥有更多的戏迷,也就没有了生命力,弘扬传统戏曲艺术又从何谈起?
半段廊檐、一扇房门、几根立柱以及两侧的高墙……次第展开,纵深布置,就营造出了杨府深宅大院的富有和威严;古寺喷绘、龙头翘檐、拙朴香炉、镂空矮墙、缭绕烟雾……这一切又构筑出庙宇的神圣和喧嚣;高墙林立、红白背板、古式屏风、东洋乐曲、幽蓝光效……这些又都渲染出一副日军司令部的肃杀和阴冷。可以说,《古城女人》的场景布置,能够根据剧情的演进而不断变换,而这种变化又为故事的跌宕起伏营造出了恰如其分的效果。
为什么欧美大片好看?除了充满悬念的剧情、大牌的明星阵容以及高科技的影像呈现之外,那些场景的选择和构建(实景或虚拟)、灯光的布置和渲染,特别是音效的处理和营造,恰恰是吸引年轻观众的重要元素。所以,传统戏曲艺术要传承,单凭传统角色、唱腔板式、伴奏器乐以及几出老掉牙的曲目不行,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必须进行创新改进,必须借鉴影视艺术的表现形式。这或许就是山东梆子《古城女人》能够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暨第十四届文华优秀剧目奖的根本原因所在吧。
儍贵不傻
儍贵是个傻子,溜溜达达,无所事事,似乎就会吹吹响器(响器,鲁西南农村对鼓乐器具的俗称),甚至算不上一个角色。但在戏中,无论是他还是他的响器,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流动的视觉艺术中,有一种被称为空镜头的镜头,一般多为没有剧中人物的“可有可无”的空画面,如日出日落、小桥流水、蓝天白云、乌云闪电、街景人流等等。但就是这些镜头,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或预示着时间的流逝,或起到转场的作用,或本身就是情绪渲染的空间,或仅仅是机械地为剪辑充当景别差异的画面……这部戏中,编剧和导演对儍贵及唢呐的设置,就有着上述空镜的诸多功能。
唢呐,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又能深刻而细腻地抒发内在的思想感情,所以,它在地方戏曲和民族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民间广为流传。戏的开头,伴随着阵阵枪声,一曲苍凉、雄浑的唢呐,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再如:第六场杨府为太太祝寿,结果杨老二及银坠被鬼子杀害,太太悲痛至极道:你一家三口团聚着一路走好……随即,一曲高亢的唢呐声撕心裂肺地响彻古城。虽然剧中有台词说,儍贵吹唢呐不分时候,想吹啥就吹啥,其实不然,在剧中,他的唢呐往往起到了背景音乐的烘托渲染作用,只不过这种音乐为有源音响,更自然真实。
儍贵这个人物,就像陈凯歌执导、张艺谋摄影的电影《黄土地》里那个没有几句台词的憨憨,貌似多余,其实对剧情的铺展,对情绪的推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古城女人》中,儍贵亦是如此,他总是在剧情发展到紧张之时,或是大起大落之处,便用那把唢呐爆发出自己心中嘹亮的强音。所以说他傻只是表面,而其内心却明镜般透亮,他或是少言寡语、憨厚实在、性情低调的山东人的某种象征。
对于这样一个人物的设置,是编剧和导演的精明之处,不过剧中也有败笔。这就是在家人痛打孟账房时,他用唢呐在背后也给了他重重一击,还大声“呸”了一句。按理说老孟是条汉子,他向鬼子说出实情也是被逼无奈,况且太太都原谅并理解了他,只是家人和荣荣不知情罢了。但对于憨憨傻傻的儍贵来说,他应该清楚这一切,这才是一个人物一个角色存在的根本;甚至剧情应该是老孟被别人打昏之后,他上前搀扶……
百密一疏
任何艺术形式都是遗憾的艺术,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这正所谓百密也会存有一疏吧。《古城女人》也是如此,现列出与编剧导演等主创们商榷。
1)部分唱段有些长。当然就戏曲而言,唱段是少不了的,长一些还会受到戏迷的欢迎和喝彩。但是,对于今天的年轻观众来说、对于当下的快节奏生活来说,一些大段落的唱腔就恐怕难有市场了。我们都熟悉手中的遥控器,试问我们自己换频道的频次有多快?频率有多长?当然,到了电影院或是剧场,人们的耐心会好些,但遇到冗长、缓慢的非精彩段落,他们一样会疲倦、会走神儿甚至会走人。
比如开场不久小叔子杨二爷抱着窑姐银坠退场,陶贞兰哭诉“小叔子话刻毒我有苦难诉”一节,前后就达7分48秒。虽然这段唱腔道出了陶贞兰的身世、丈夫的不幸离去和二爷的不争气等内容,但在开始部分还是显得过长;再如孟账房被误解遭家人殴打昏迷,慢慢醒来后唱道“哪怕是虎口拔牙我敢去我敢拼”一节,竟也持续了7分50秒,而其间也多为心理活动,没有事件实质性的进展,所以也不够吸引人。
2)个别道具有待改进。一是开场处,女主人与孟账房偷情,而太太的卧房却是横拉门,不知古时候山东的建筑中有没有这种门?二是既然杨家开的是织锦店,而且做得还很大,为何不在舞台背景前加上晾晒织锦的布匹呢?那样的话不更具表现力吗(这是受张艺谋电影《菊豆》染房那场戏的影响)?
比如开场不久小叔子杨二爷抱着窑姐银坠退场,陶贞兰哭诉“小叔子话刻毒我有苦难诉”一节,前后就达7分48秒。虽然这段唱腔道出了陶贞兰的身世、丈夫的不幸离去和二爷的不争气等内容,但在开始部分还是显得过长;再如孟账房被误解遭家人殴打昏迷,慢慢醒来后唱道“哪怕是虎口拔牙我敢去我敢拼”一节,竟也持续了7分50秒,而其间也多为心理活动,没有事件实质性的进展,所以也不够吸引人。
2)个别道具有待改进。一是开场处,女主人与孟账房偷情,而太太的卧房却是横拉门,不知古时候山东的建筑中有没有这种门?二是既然杨家开的是织锦店,而且做得还很大,为何不在舞台背景前加上晾晒织锦的布匹呢?那样的话不更具表现力吗(这是受张艺谋电影《菊豆》染房那场戏的影响)?
但就个体而言、就“古城女人”而言,就杨府这个家而言,如此结局似乎过于残忍、过于悲凉、过于不公平:好人难道真的没有好报吗?当然,就故事化叙述来说,好人不得好报才有戏,也或能更牵动善良人们的心。或许,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样,生不能在一起那就只有来世成双了,于是化蝶而去。回到戏中,就陶贞兰和老孟身世的悬殊,以及世俗观念的影响,他们没有太多可能结尾夫妻,也只能在袅袅雾气里、在梦境之中,走到一起,相拥相爱,长相厮守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