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链条”扶持艺术创作 “山东模式”成效显著
来源:中国文化部 时间:2015-08-20 作者:常学会 孙丛丛
今年是山东艺术创作不平凡的一年:贯彻落实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部署的各项活动循序展开;“抗战”及“传统文化”成为时下山东戏剧舞台的主流“热词”;新创剧目展演被列为第十届山东省文化艺术节的“压轴大戏”……
戏剧舞台的全面繁荣,得益于山东创新形式、建立艺术创作“全链条”扶持机制的探索。一系列政策优惠,为艺术人才添活力、让优秀作品有底气,激发了全省文艺创演的热情,也带来了艺术作品的“井喷”现象。
扶持贯穿全部创作链条
好选题难立项,创排剧目缺乏启动资金,有的剧目汇报演出后随即刀枪入库、不再打磨提升……一段时间内,由于政策不健全,一系列问题困扰各地文艺院团的艺术创作,也削减了部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近年来,上述现象在山东省逐渐得以解决。2013年8月起,山东出台“舞台艺术4+1”工程,涉及舞台艺术精品、地方戏振兴与京剧保护扶持、优秀保留剧目、艺术英才培育及获奖奖励5个环节;今年,又制定出台了《山东省舞台艺术重点选题创作作品评选资助办法》,实现了对财政资金的有效切割与应用,并使优惠政策贯穿选题立项、加工提高、推广传播、演出奖励等艺术创作的全部链条。
从剧目选题立项开始就加强指导,好故事、好剧本再也不用担心沉寂于“案头”。山东梆子《海源阁》的创排就是个鲜活的实例。《海源阁》剧本由剧作家刘桂成以中国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的聊城海源阁为素材写成,这一深挖传统历史文化的剧作一问世就被聊城市山东梆子剧院看中。在剧本的研讨环节,戏剧理论家薛若琳等一致认为,该剧将个人命运和文化命运紧密结合的故事架构,凸显了东方文化的根脉。恰在剧本获得专家认可的同时,《山东省舞台艺术重点选题创作作品评选资助办法(试行)》正式印发。对照《办法》规定,聊城市山东梆子剧院向山东省文化厅提出将《海源阁》立项的申请。由山东省文化厅组织专家评委会对该剧论证、评估、公示,《海源阁》作为大型戏曲项目正式获批立项,并获40万元资金扶持。如今,用于资助该剧剧本、编导、音乐等的创作生产启动经费已拨付使用,山东梆子《海源阁》立上舞台,并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活动”中亮相,待首演完成并验收合格后,剩余的资助资金也将全部到位。
在“重点选题”引导外,一些立上舞台的优秀作品也通过“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保留剧目工程”等获得资助,进一步打磨提升。大型吕剧《回家》入选山东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14—2015年度初选剧目,获50万元扶持资金。据山东省吕剧院副院长马常委介绍,为使剧目再上一个台阶,山东省吕剧院于今年1月、4月先后召开了2场专家研讨会,就剧本、二度呈现中的问题进行修改。“对叶子、函子等主要人物的出场方式进行了调整,剧情衔接上更紧凑了;舞台美术上,对原有的舞台转台底座、部分舞台吊景进行了改造,释放了大量舞台空间。”马常委介绍,目前对于该剧的扶持基金主要应用于提升舞美布景、舞台道具、灯光设计等方面,为使剧目更好地“走出去”提供保障。
“结合‘舞台艺术4+1工程’及重点选题创作作品评选资助办法等,一个完整的艺术生产链条的扶持政策正初步形成。但整个操作过程,坚持宁缺毋滥,质量不过关的作品一开始就无法获得相应扶持;同时,也对每一个实施环节严格把关,确保资金投入用于推动艺术作品质量的提升。”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王廷琦介绍,一系列扶持办法还打破了过去诸多环节中存在的“一事一议”现象,形成了一套鼓励出人、出戏的长效机制,文艺工作者拜师学艺、自身创作的热情都得到有效推动。
惠及不同层次参与主体
得益于一系列政策优惠,目前,山东新创作及加工修改剧目达100部,包括83部大戏、17部小戏。其中,地方戏曲、话剧、舞剧、动漫剧等不同形式的演出都得到鼓励,而任何体制的文艺单位,无论国有还是民营,不论省直院团、基层团体还是艺术院校,只要想创排作品,均有望获得全面扶持。
“王二月落落大方近前来,摇一摇摆一摆咱农家风采……”一声高亢有力的梆子腔后,主角并没有出场,而是幻化成舞台背景中的动画形象,以大屏幕的动画效果和舞台上的真人表演共同交代剧情走向。这出糅合山东梆子表演与舞台动漫形式的《跑旱船》,创作历时3年,由菏泽市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与中国戏曲学院新媒体艺术系联合完成。2014年12月,该剧目一经亮相就以新技术成果与非遗故事、地方风格的高度融合赢得观众“点赞”,也使该剧顺利进入2014年“山东地方戏振兴与京剧保护扶持工程”重点剧目名单。“动漫舞台剧《跑旱船》前期投入较大、耗时也长,主要难题是舞台表演与动画效果的配合。”郓城县文化体育局副局长万秀莲介绍,在获得资助后,主创团队于打磨提升上更有动力,为保证动画效果,新媒体制作人员又对动画脚本进一步修改,场上部分也进一步强化了山东梆子的声腔特色及当地独有的表演风格,力求实现“新意”与“老味”的融合。
在文艺院团创作之外,近年来,高等院校作为独立的创作主体,为推动艺术繁荣注入了新活力。山东省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屡获荷花奖、“桃李杯”等舞蹈赛事大奖,在省内外享有盛誉。为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今年年初该校酝酿成立了实验艺术团,在选择实践剧目时,舞剧《风筝》的脚本吸引了编导傅小青的注意。《风筝》以“潍坊风筝”等国家级非遗项目为素材、以战争对美的残害为主线进行架构,其选题立意
挖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表达对战争的反思、对和平的向往,赢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成为入围今年“重点选题”资助的4部作品之一。傅小青介绍,《风筝》从5月立项到7月首演仅短短60余天,70余人组成的演职队伍每天下午、晚上都集中排练,经费投入200余万。“资助资金对于一部原创舞剧来说虽然只是杯水车薪,但有了这块扶持,学院就有勇气在艺术创作上继续探索。”傅小青坦言,得益于一系列扶持举措的落实,学生有了更多的艺术实践契机,该学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逐步开展。
在支持不同体制的文艺单位创排、加工剧目外,参照山东省文化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对全国、国际文艺比赛获奖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的办法》,对繁荣文化艺术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或个人,奖励也已全面落实。根据“奖励办法”,凭舞剧《红高粱》摘获“五个一工程”奖的青岛市歌舞剧院、凭京剧《瑞蚨祥》入选第七届中国京剧节“优秀剧目展演”的山东省京剧院等团体及部分在重大赛事中获奖的个人直接受惠。
“‘全链条’有关的扶持虽针对不同内容各有侧重,但对所有申报者坚持‘一视同仁’原则,真正为全省文艺工作者强信心、添活力、提士气,让大家从以往某些被动创作的模式中走出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创作实践。”山东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刘敏如是说。
优化全省文艺创演生态
“备战‘十艺节’的时候忙,没想到,‘十艺节’之后创作任务更繁重。”在“十艺节”上担纲山东8部大戏音乐创作的戏曲理论家、作曲家高鼎铸本想在节后有段空闲、调整的时间,但他依然停不下来。近来,他又创作了山东梆子《大汉英后》、《河都老店》、《南下》,柳琴戏《沂蒙魂》,柳子戏《张飞闯辕门》等多部剧目的唱腔音乐,并在菏泽、济宁等多地举办的戏曲人才培训班上担任主讲。“现在各地院团主动找选题的现象明显增多,不光涉及大戏、大剧种,小剧
种、小剧目也不甘寂寞。”高鼎铸认为,山东“全链条”扶持艺术创作的机制激活了全省文艺创演的热情,其实际作用正在集中显现。
在有“戏窝子”之称的山东菏泽,得益于扶持举措,舞台艺术创作渐趋繁荣,创作作品渐成系列。据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院长徐向东介绍,2014年以来,菏泽市新创剧目8部,创作主体涵盖市直、县属院团和民营院团,题材内容涉及当地传统历史文化、革命历史故事、现实民生等不同种类。其中,大弦子戏《两架山》,山东梆子现代戏《南下》、《大汉英后》,山东梆子动漫舞台剧《跑旱船》分获政策扶持。“针对已入选省‘4+1工程’‘重点选题’资助的剧目,市县两级财政均给予补助,具体标准为县区新创一个剧目,县区补助20万元;市级院团新创一个剧目,市财政补助50万。剧目获不同级别奖项后,再给予规定额度的配套奖励。”徐向东介绍,在“政策红利”的推动下,菏泽市不仅挖掘了当地优秀文化资源、繁荣了演出活动,还在“依团带传”整理挖掘濒危剧种、促进传统戏曲与现代科技融合等方面总结了经验,使当地地方戏生态得以全面盘活。
在各地方戏剧种中,均有相当一部分优秀剧目,像柳子戏《张飞闯辕门》、吕剧《李二嫂改嫁》等,有的是传统老戏本,有的是后来形成的新经典。借助“地方戏振兴与京剧保护扶持工程”“优秀保留剧目工程”,一批剧目得到了更好的整理与传承。淄博市五音戏剧院副院长朱雷声介绍,五音戏《换魂记》在新中国成立前常由老艺人演出,但剧情冗长,且带有较多迷信色彩和不雅词句;于上世纪80年代加工整理后,剧目于整体上较为流畅。入选“地方戏振兴与京剧保护扶持工程”后,借助资金支持,剧院演职人员对该剧去芜存菁,将剧中一些繁复的转场和舞美、道具中有碍现代审美的部分予以剔除,实现了不丢本体下的“老戏新唱”。“京剧、地方戏是宝贵的文化遗产,立足于非遗保护和传承发展的角度对其扶持,有助于更好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保留剧目评选的刚性指标是演出场次,主要用以弥补一些剧目光创作不演出的不足,实现各剧种剧目的常演常新。”刘敏说,盘活剧种、剧目资源,进行全面传承,也是保证后续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
最大限度推动出人出戏
“近日召开的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提出,要重视继承传统,传艺、传神、传德,同时要鼓励创新创造,出名家、出精品、出流派,努力展现戏曲艺术时代新风貌。”在高鼎铸看来,创新体制机制、进行政策扶持,其根本目的在于推动艺术团体最大限度的出人、出戏。
柳子戏是中国古老传统剧种,历史上曾与昆、梆、弋齐名,而今专业团体仅剩山东省柳子剧团一家。以往,该剧团对于人才培养采取传统模式,即剧团与艺术学校联合教学,分别于2003年、2004年委托山东省戏校、菏泽市艺校招收演员、演奏员30余名。2010年,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开设柳子戏专业,山东省柳子剧团提供师资支持,又录取了15名柳子戏表演、音乐伴奏专业学生。据山东省柳子剧团副团长于斐介绍,近年来,得益于艺术英才培育工程、非遗保护等,传承人教学、柳子戏进校园、与高等艺术院校合作培养人才等教学模式逐步开展。这些举措,不仅让《朱买臣休妻》、《龙凤配》、《包公错断颜查散》等一批传统剧目得以挖掘整理,在菏泽市郓城陈坡希望中学、济南市天桥区汇才小学、章丘辛寨辛锐中学也建立了柳子戏艺术传承基地,定期进行柳子戏的教学、展示。于斐介绍,该团2013年进入中国戏曲学院多剧种班深造的4名学员按先前制定的教学计划,已进入回单位实习阶段。8月6日,刚回团第3天,尹春媛、尹春丽、侯苗苗3位学员就在剧团的下乡演出中主演了《玩会跳船》。“在进入中国戏曲学院之前,我们曾在剧团主演过《鱼篮记》、《巾帼雄风》等大戏,深入学习之后,明显感到自己以往在理念、层次方面有欠缺,1年的回团实习期内,我会跟着老师深入挖掘本剧种的传统,进一步提升自己。”尹春媛说。
依托于政策激励,“拜名师,传经典”在山东文艺界蔚然成风。刘敏介绍,今年6月,鞠小苏教授金梦《十三妹》、《失子惊疯》等入选文化部“名家传戏——当代京剧名家收徒传艺工程”,郎咸芬教授杨晓梅、李莎《李二嫂改嫁》选场、《责保》等入选“名家传戏——当代地方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在鼓励各剧种演员拜师、学艺的同时,针对青年人才的进修、培训活动也陆续开展。“所有举措,旨在让剧目与演员在更高层面上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真正形成山东艺术家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刘敏说。
在高鼎铸看来,“全链条”扶持的每一个环节,无论对选题引导、成品加工、人才奖励,都基于出人出戏的基本考虑,既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演热情,还使精品意识明显提升。“在京剧《瑞蚨祥》、吕剧《回家》等一批剧目于全国形成广泛影响外,像扽腔、渔鼓戏、大弦子等一些已近消亡的剧种也走出了沉寂,其剧目也在国家级评比中获奖。以此来看,山东艺术创作‘全链条’扶持机制对于戏曲剧种的挖掘、保护与传承,意义功不可没。”高鼎铸说。
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表示,随着国办52号文(即《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印发,山东将在省财政的支持下逐步完善戏曲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体系和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也将继续完善文艺表演团体机制、激励保障机制建设,牢固树立“使命意识”和“精品意识”,创演更多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艺术魅力的文艺作品。随着一系列“政策红利”落地实施、发挥效能,齐鲁文艺将形成一个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品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绚丽景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