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先生,祖籍河北,而他的艺术之路是从天津起步的。他幼年在天津小桃红班开蒙,学唱河北梆子,后拜在庞启发门下作手把徒弟,学演青衣、花旦。1907年,他在西头韦陀庙首次登台,扮演《三娘教子》里的王春娥,当年只有7岁。他在老师严格训教下,学会一大批旦行剧目,而且熟练地掌握了诸如踩跷、走花梆子等旦行特有技巧。这些学艺经历和深厚的艺术积累,为他后来改唱京剧、创建个人风格的旦角流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9年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建立,河北省委聘请荀慧生先生兼任院长职务。由于剧院院址在省会天津,荀先生每有艺术讲课,文化局都安排天津小百花剧团的相关人员一起聆听。1960年2月7日,荀先生在天津接受河北梆子剧种史编写组采访,至今我还记得荀先生曾说:“梆子旦角功夫深,讲究表演技巧,而且,梆子是写实的,二黄比起梆子来显得浮。我讲喜剧花旦,观众承认了,说我丰富了花旦表演。其实,那是由梆子来的, 这就是因为我有一些梆子底子。”荀先生在北京、上海享名后,把早年在天津学会的诸如《花田错》《红鸾禧》《三疑记》等一批河北梆子剧目翻改成京剧。他每翻改一出戏,从不原样照搬,而是既注意保持梆子的原有特色,又注意思想内容与时代合拍,力争艺术形式与京剧风格相一致。
1959年11月,天津小百花剧团晋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期间,在长安大戏院有一场招待首都文艺界,演出新编历史剧《荀灌娘》,荀慧生先生也兴致勃勃地前往观看。开演前他到剧场后台看望演出人员,他谦虚地对小百花剧团负责人韩俊卿说,“我是来向你们学习的。”还说,30多年他曾编演过京剧《荀灌娘》,剧中糅进许多梆子的东西。为庆祝国庆十周年,他复排了这出戏,再演完两场就把这出戏教给年青人去演。荀先生看完“小百花”演出,再次到剧场后台,他亲切地握着扮演荀灌娘的青年演员刘俊英的手,不住声地称赞说:“你演得很好。”次日,《光明日报》以“老少‘荀灌’喜相逢”为题,刊登荀先生在长安大戏院后台会见刘俊英的新闻照片及配文。
事后不久,意犹未尽的荀先生又一气写出《好戏好情节》和《看小百花剧团演出的‘荀灌娘’》两篇剧评,分别在1959年11月3日的《新晚报》、11月27日的《天津日报》上刊登。荀先生对小百花剧团编演的《荀灌娘》,从情节结构到艺术表现,作了深刻的剖析,有理论的观照,有实践的经验,读来备受启发。时任天津市市长的李耕涛同志打电话给小百花剧团负责人,希望组织全团编、导、演人员结合各自担负的任务对照阅读。足以可见荀先生在李市长心中的地位。
1961年,天津电影制片厂拍摄戏曲舞台影片《蓓蕾初开》,其中包括小百花剧团的《柜中缘》,河北省跃进剧团的《挡马过关》和一出武安落子《端花》,聘请荀慧生先生担任艺术顾问。当时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制片厂的拍摄条件十分艰苦。在影片拍摄过程中,荀先生多次亲临在电影厂内仑库搭建的拍摄现场,助沙维导演设计舞台调度,尽职尽责的把握每出戏的演出质量,不厌其烦的一次次为演员们说戏,示范动作,为这部影片的顺利完成做出无私奉献。
(摘自 《渤海早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