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板胡悠扬的曲调,一句句优美细腻、委婉缠绵的唱腔,仿佛炎炎初秋的一阵清风,让人不由得陶醉其中。8月24日傍晚,在兰山区汪沟镇乡音剧团活动室内,64岁的王英义有滋有味地唱着地道的溜山梆子戏,不时引来村民的阵阵叫好。
“如今,真正会唱溜山梆子戏的也就十几个人,唱腔最准的要数杨宝玉老人,只可惜再也听不到那个味了……”王英义调试着板胡音弦,不由叹起气来。

10天前,溜山梆子乡音剧团的台柱子、83岁的杨宝玉老人去世了。“眼看着剧团的老艺人们一个个离去,这百年老戏不能断送在我们这代艺人手里……”王英义告诉记者,如今在溜山梆子剧团里,年龄最大的已84岁,小的也60多岁。杨宝玉老人的去世让他深刻认识到溜山梆子的传承所面临的严峻现实。

早在清乾隆年间,溜山梆子戏就在今兰山、费县交会处的民间广为流传。溜山梆子戏以拉梆腔、柳子腔为曲调,融入民间吹打、说唱、音乐等元素,是独具沂蒙特色的民间戏曲之一,深受群众喜爱。

64岁的王英义是溜山梆子戏传承人,十几岁登台唱戏,是远近闻名的“角儿”。眼看着溜山梆子戏后继乏人,他心急如焚。多年来,他一直全力以赴地记录、保护、传承着有悠久历史的溜山梆子戏。

为了传唱溜山梆子戏,在汪沟镇政府的扶持下,王英义组织民间艺人,成立了溜山梆子乡音剧团,每年在全市乡村演出50余场;剧团排练没有场地,他就自己盖了3间瓦房作为活动场所,又拿出老两口攒下的6万多元钱购置服装、道具、音响等演出用品;为了挖掘整理传统剧目,他与老艺人们根据原本仅限于口口相传的唱腔,一一整理成曲谱剧目;为了宣传溜山梆子戏,年过花甲的王英义自学上网,并开通了自己的博客,把演出录制的视频、曲谱等资料上传到网上,让更多人了解独具特色的沂蒙戏曲……

但是,资金短缺、后继乏人等难题仍困扰着这个纯朴的民间剧团。为了更好地传承溜山梆子,汪沟镇政府积极协助王英义为溜山梆子戏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出资在镇政府驻地广场为溜山梆子剧团租赁了活动中心,今年又建起了乡村大舞台,为剧团提供演出场地,并在演出设备等方面给予补助。

政府的支持对王英义是莫大的鼓励。更让他高兴的是,今年他成功收下了一个徒弟,一位从小热爱戏曲的年轻姑娘孟令云。在镇驻地超市打工的小孟一直是溜山梆子戏的“超级粉丝”。今年年初,她拜王英义为师,在打工之余潜心学戏。很多年轻人对小孟学戏很不理解,但是小孟认为:“传统文化在什么时代也不会过时,虽然现在了解这个曲种的人不多,但是我要好好学,让更多人喜欢溜山梆子。”

说得兴起,师徒俩当场表演起来。在老师的伴奏下,孟令云唱起了《五香女》。虽然唱腔有点生涩,身板姿势也略显生硬,但举手投足间仍能看出她对传统戏曲的执着。

“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了解、学唱溜山梆子戏,希望有关部门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扶持,让这门戏曲艺术传承下去。”王英义道出了自己多年的心愿。

“汪沟溜山梆子戏地方特色鲜明,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也有着很好的发展潜力,文化部门将针对民间戏曲传承面临的困难给予指导和扶持。”市群众艺术馆馆长王志选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对非遗文化的挖掘、提炼和展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社会、融入生活,让传统文化回归民众生活。下一步,市文化部门还将在非遗传承的收徒带徒、资料收集保护、传承开发利用上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营造良好环境。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