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活泼的旦角。

粤北,位于南岭山地的中段,包括韶关和清远,是广东省聚集最多奇特景观的地区,也是客家人主要迁居地之一。这里不仅盛产茶叶,那淳朴幽默、充满生活情趣、唱腔优美带有客家风味、反映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采茶戏,也犹如一朵烂漫的山茶花,在这美丽的山区绽放,富有异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当面写书两角钱。二月采茶……”

来源

采茶戏是全国唯一以茶文化发展而成的独立剧种。

关于粤北采茶戏的来源,民间至今有几种说法:有的认为来自江西赣南的采茶戏,有的认为来自湖南道州的采茶戏,还有的则认为是由粤北本地的“花灯”“纸马”等民间歌舞发展形成的。戏曲专家认为,粤北采茶戏是在粤北山歌、山调和民间灯彩歌舞的基础上,吸取赣南和湖南益州民间艺术精华,创造而成的地方戏种。

据史料记载,采茶戏最早形成于明末江西赣南的安远县,从元宵、春节时的“九龙茶灯”发展成赣南采茶戏后,分别经大余、粤北南雄梅岭古驿道及“三南”(赣南地区的全南、龙南、定南三县)传入粤北和粤中东江、韩江流域,再与当地山歌结合,最后逐渐发展成为如今的粤北、粤东采茶戏。

粤北采茶戏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旧称唱花灯、唱花鼓、采茶戏、大茶或三脚班,以韶关市为中心,主要流行在粤北的南雄、始兴、曲江、仁化、乐昌、乳源、新丰、连平、和平、龙川、河源佛冈、清远、英德、连县、连南、连山等县,是广东六大剧种之一。

种类

粤北采茶戏,原有南雄灯子、韶南大茶和连阳调子三种派别,都用粤北客家方言演唱,1950年后逐渐交融,1959年统称为粤北采茶戏。

清朝,连县有何家子弟堂调子班,南雄县有里溪灯班,曲江县有老乐群英、乐群英大茶班。清末民初,粤北地区的采茶戏逐渐由农村走向省内省外的市镇演出,广东省其它地区和外省的一些剧种也常来这些山区县演出,通过与江西、湖南一些剧种的交流,采茶戏的音乐和表演得到丰富,在原来的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陆续编演了《壶瓶记》、《九莲宝灯》、《八宝山》等人物情节比较复杂的古装戏,还有少量的神话戏和公案戏。

形式

粤北采茶戏多以旦、生、丑三角色表演;音乐风格活泼明快,以锣鼓管弦伴奏;唱腔音乐则主要融汇本地的山歌调、民间说唱和风俗音乐。唱腔分为采茶戏、灯调、小调;唱腔结构基本是曲牌联缀,后产生散板、中板、快板等。

早年农村艺人组织调子班、灯班、大茶班,划地作场,由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二小旦一小生或一旦一生一丑)登场表演,边唱民间小调边持扇子或彩巾起舞,俗称唱花灯、唱花鼓。后来,艺人运用花灯歌舞的曲调演唱劳动生产、爱情婚姻的故事,在表演上形成以扇花、矮步、吊马为主要特征的程式动作,即称之为“三脚班”、“采茶戏”。如今的粤北采茶戏,以其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优美动听的声腔和通俗、简练、朴实无华的戏剧情节见长,较适合表现乡土气息浓厚的农村生活和小市民生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