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艺术院校学生多进剧场

解放日报讯本届艺术节引进了两台“稀有”剧种,一台是唐山实验唐剧团的《人影》;另一台是福建省实验闽剧院的《贬官记》。在演出现场记者看到,看戏观众虽不多,但剧场气氛特别好。面对“戏好观众少”的现象,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周本义十分感慨:“如果能让艺术院校的学生都进剧场来看看,那该多好啊!”
周教授说,每届艺术节上海舞台都会引进一些“稀有”剧种,像藏戏《文成公主》、龙江剧《梁红玉》、采茶戏《远山》、婺剧《昆仑女》、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甬剧《典妻》等,反响都不错,但观众并不多。这些难得一见的剧种好不容易来到上海,但从事戏剧创作的专业人员与相关艺术院校的学生却又失之交臂,未免太可惜了!他指出,中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仅现存剧种就有360多个,让艺术院校的学生利用艺术节的契机多进剧场,多接触好戏,理应提上议事日程。
上海音乐学院一位在读生建议,不仅上音、上戏、上大美院等专业艺术院校,其它大、中专的艺术系也都应从上海每年举办国际艺术节这一有利条件出发,制订相应的开门办学措施。他认为,艺术节搭建的良好平台,不仅给各地艺术家提供了一个长袖善舞、互相学习交流的舞台,给中外观众提供了一个集中欣赏各地佳作的机会,给世界演出商提供了一个中介交易的场所,还为艺术院校的学生创造了最好的学习条件,艺术节理应成为艺术院校学生最好的大课堂。
艺海剧院余庆民总经理认为,要弥补“好戏少人看,戏走争相传”的尴尬局面,就要改善现有的票务服务机制,有针对性地为好戏找观众。好戏也可以像川剧《金子》那样,签约再来。他希望,今年开始的优惠票政策也能主动向艺术院校学生倾斜,通过学校、学生、组委会各出一点,让艺术院校的学生在艺术节期间多看戏、看好戏。艺术节的节目也可以与“校园四季歌”活动有机结合,争取资源效益的更大化。(记者 端木复)

(摘自 《解放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