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戏已传承300多年,被誉为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美丽的“山茶花”,主要分闽西闽北采茶戏、赣南客家采茶戏、粤北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抚州采茶戏等。2006年,采茶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7绽放的山茶花——全国采茶戏艺术展演”近日在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举行,广东、江西两省六地剧团带来了精彩演出。其中,韶关市粤北采茶戏保护传承中心演出的《牛背坡奇事》,是粤北采茶戏剧团重新组团以来,恢复排演的首个新编现代采茶小戏。高安采茶戏《孙成打酒》使用高安方言的俚语俗言,令人捧腹。五华县采茶戏演艺有限公司新编现代戏《望婿成龙》大胆起用年轻演员,成效显著。南雄市采茶戏剧团演出的《阿三戏公爷》上演过百场,人气不减。赣南采茶歌舞剧院演出了采茶戏经典剧目《补皮鞋》,原汁原味……

本次展演期间,来自广东、北京、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等的文化部门负责人,以及戏剧领域专家学者前来观剧赏戏,共话采茶戏传承与发展。

《中国戏剧》主编赓续华说:“这次展演是‘摸底’,我看出了采茶戏的实力和特点,感到它后继有人了。戏曲通过展演的途径,凝神聚气,让艺术工作者有奔头、让老百姓有盼头。”“这次看了折子戏,更加体会到了各个院团对采茶戏的坚守和努力。”江西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卢川说,采茶戏有鲜明的特色,是南方很接地气的剧种,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应将此次展演作为一个新起点,让采茶戏这朵“山茶花”开得更绚烂。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专家王静波表示:“采茶戏艺术工作者跨区域协作,共同面对这一剧种的生存和发展,将对跨省区剧种联合协作起到示范作用。对于采茶戏的传承发展,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梅晓认为,采茶戏传承发展,相关省市一定要“抱团取暖”。这个观点也得到其他专家的赞同。“采茶戏由于经常在基层演出,没有形成整体优势,建议举办采茶戏艺术节,办成品牌。采茶戏应该有自己的节日,这样艺术家就有了更大的平台。”赓续华说。

如何让采茶戏在中国戏剧史上有一席地位?传承与坚守是业内人士的广泛共识。梅晓说,大家把采茶戏比作山茶花,山茶花绽放是因为它一直在坚守。江西赣南采茶歌舞剧院院长杨俊说:“江西采茶戏发展得好,离不开政府支持和演员的努力坚守。近年来,在江西,通过举办采茶戏剧、司鼓、编剧、采茶唱腔培训班等抢救性手段,保护传承采茶戏剧种很有效果。”王静波表示,采茶戏是民间歌舞发展而来的小戏,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接近生活、容易让群众接受和喜爱。创作过程中,采茶戏原有的做工、唱腔、语言创作、舞蹈特点不能丢,应在此基础上谈改革、包容、创新。

在保留、发掘采茶戏传统优秀剧目方面,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原所长吴惟庆认为:“对采茶戏要有清醒的认识,采茶戏是非遗,首要任务就是保护、传承、挖掘,其发展方向不能忽视。同时,要整理总结采茶戏的艺术特色,考虑如何更好地进行传承发展。”中山大学教授康保成建议用录音录像方式记录、保存,抢救传统剧目,由老艺人来传授技艺。赓续华表示:“一个剧种要活下去,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从业人员的坚守、观众的不离不弃。戏曲(包括采茶戏)是地域性、民间性的,既要到偏远农村演,也要去大码头演。”

人才是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支撑,不解决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地方戏就缺乏后劲和活力。王静波直言,对采茶戏开展抢救性保护,人才培养迫在眉睫,要及时记录老一代采茶戏艺人的表演,或是请老艺人以集训、培养新秀方式把技艺传承下来。据了解,赣南采茶戏采取政府出资、剧团选拔、定向培养方式,培养了新一代采茶戏传承人。

“由于人才断层,很多所谓的创新作品走样了。”吴惟庆说,采茶戏对人才的培养非常迫切,通过委托培养、定向代培、以师带徒方式,采茶戏才会后继有人。在人才培养上,黄迎春建议从娃娃抓起。以高安剧团为例,该团采用院团合作方式培养采茶戏接班人,在演出中采取老、中、青、少相结合方式,一手抓老戏复排,一手抓新剧本创作。在推广普及方面,通过采茶戏进校园、跟大剧院合作等方式,一方面培养观众,尤其是培养在校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让演员得到锻炼和提升。(驻广东记者 谭志红)

(摘自 《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