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由于我们在当今这个时代,接受意识形态方面教育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我们对于任何有关意识形态的事物都形成了逆反心理,颇有谈虎色变之感,包括当今新创作的戏剧戏曲。同样,采茶戏《八子参军》也是一部关于革命题材的作品,只从名字上就可以获得信息,这部戏是讲抗日、讲红军、讲爱国的,所以很多人只听剧名便望而却步。其实,今天去看采茶戏《八子参军》,一是想听听采茶戏是什么味道,很喜欢这种民族味浓厚的剧种;二是这部戏是自己比较钟爱的张曼君导演的剧目。之前已经看过张曼君导演几部戏了,包括本次调演最早的河北梆子《晚雪》、秦腔《花儿声声》,还有刚刚看过的黄梅戏《妹娃要过河》,通过这几部戏,已经被张曼君导演那种新颖别致、亦歌亦舞的导演风格所深深感染。尤其是对于这种少数民族题材的剧目,更是张曼君导演尤为擅长的。通过她的导演手法,每部戏都能散发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剧种魅力。一个导演风格化的形成是其导演艺术成熟的标志,我想张曼君导演应该属于当今风格化导演的标志性人物。将戏曲与舞蹈语言紧密融合,通过舞台上群舞群唱、生动活泼的表演形式来丰富人物特色,展现情节魅力;舞台上主唱与群唱、主舞与群舞相互衬托,相互渲染,相得益彰,一气呵成,精妙绝伦,引人入胜。我一直想用一个词来形容张曼君导演风格的戏,但不知是否合适,那就是散文诗,经过她导演的戏,都犹如一篇散文一样,形式活泼,但是剧目所展现的灵魂却始终如一,清新别致;并且在剧中大量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犹如一篇柔情的诗剧。 后来又看了些宁都采茶戏的剧目,很是喜欢。
《八子参军》这部戏(其实这个应该不算是一部戏,也不能称之为音乐剧,叫做歌舞剧比较合适,但歌舞剧在当今戏剧题材里又不是特别的成型,每每提起,有一种歌舞综艺晚会之感),虽为革命题材,但是张曼君导演却将其呈现的生动活泼,并且生动活泼中带有细腻的真情,没有丝毫空洞的感觉。尤其是舞台上这种亦歌亦舞的表演形式,将赣南地域风情活灵活现的展现了出来,再加上采茶戏这种民歌调的唱法,使这部戏相当的别致清新,犹如空山里吹来的一股新风。以前我们都在批评形式主义,但是在这部戏里,形式的精彩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远远大于题材内容的。不过这部戏的编剧确实也很不错,通过一个平凡的赣南客家故事,将爱国与亲情紧密的融合在一起,爱国之上突出亲情,尤其是每个孩子牺牲后,与母亲的心灵独白,着实让人感动。不过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这部戏让八子全部阵亡,稍显残酷;并且母亲显得过于凛然大义,感觉母子深情的成分在浓一些会更好,尤其是在第八子从军那一场,母亲得知其他七子牺牲后,让八子马上从军,刻不容缓,就显得意识形态教育成分浓了些,其实这折戏可以再设计更自然、更实际些,将母亲的心理和情感刻画更细腻些,不过这都不算是硬伤。
本部戏音乐设计特别好,不仅采用了采茶戏很经典的唱法,而且整个剧目将《十送红军》的语调融入其中,丝丝真情,不言而喻;同时,这部戏的舞美和灯光设计都为本部戏增彩不少。总之,采茶戏《八字参军》应该是现代革命题材里一部上乘佳作。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