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派武功的特点是真实】武术上有分南拳北拳,舞台上的武工也有南派武功和北派武工之分。南派武功最大的特点就是比较真实,比较生活化,而且是真功夫,可以防身的,比较近似武打电影里面武术的东西。
戏曲的南派武功,在生活上可以运用得到,这当然是好的,但是从舞台上,看起来就比较土气一些,比如南派武功的踢腿看起来就有些小里小气。但这又是真功夫,踢过去是很厉害的,对方是受不了的,到舞台上,就要注意,脚要绷紧,要防止伤到对手演员。你有没有看过(李)有存的手指,特别粗壮。老师父练南派武功的时候,是用手指去插沙,去戳墙壁,练久了手指非常有力。这些都是千真万确的真功夫,日常可以防身,但是在舞台上就要特别小心,一不小心,会伤到对手演员。
所以在潮剧舞台,南派武功有他的特点,但是在动作的优美大方上,就不够,比较拘谨,这点是和北派武工最大的区别。北派武工比较奔放舒展,气派好。南派武功总体就是真实。太真实的东西,到舞台上了反而不好。
南派武功用的道具也很真实,都很重,在舞台上动作要做得优美,演员就要练得更加辛苦。所以我当时为什么要出台的时候,双簧刀要换成剑,就是因为实在是太重,自己又练得脚也软手也软,没有力气,拿不了了,换成轻一点的剑才可以。我曾经还排过一出戏叫《辕门斩子》,里面有一支降龙木,我独指绞动降龙木,用的都是非常真实的功夫。这个戏后来要教给张妙音,但是没学成,这个戏后来也没有演了。
【南派武功的把子功】南派武功的刀枪,也是非常真实,枪头都是用真铁去打的,动作一开始也是比较拘谨,比较土。等到1953年以后,接触京剧多了,才学了京剧很多把子功。我师父在这之前,应该是自己有接触过京剧,所以才有一些京剧的东西,以及有《三气周瑜》这样的戏来教我。
潮剧以前的刀枪是用左手握的,刀和枪都是一样的握法,我们叫做“关刀握”,意思就是说刀枪的握法都是和握关刀一样。京剧的刀枪握法就有区别,枪是左手握,刀是右手握。打的时候手势也不一样,潮剧的要有碰撞,硬碰硬,要敲得有响声。京剧的就比较轻,上打下打,没有碰撞,而且手是直的,动作很快,很漂亮。潮剧的动作就比较笨重,太真实了就比较笨重。
潮剧后来向京剧学习,把子功上的改动就比较大。京剧的动作比较漂亮,也有一套一套的套路,潮剧就没有太多套路,都是比较简单地打过来打过去。18棍这些潮剧就有套路,18棍就是用棍用锤,刀枪的套路就比较简单。后来潮剧的把子基本上都是向京剧学习的。
【南派武功的毯子功】潮剧现在自己的“拉山”也很少用了,都是学习京剧的“起霸”和“走边”。潮剧的“拉山”也是比较简单。师父教我《三气周瑜》的时候,已经是用京剧的“起霸”了,还有搬腿,潮剧没有“搬腿”。潮剧的毯子动作整个都是拘谨,不奔放,气势不够,真实的东西太多,美化的东西不够,后来吸收京剧的东西进来之后,就丰富很多。
以前的舞台比较小,要空翻的时候,经常要把边幕顺到一边,演员才有助跑的距离做空翻。但是当时的空翻还不是很挺拔,后来去请了体校的老师来辅导,加上舞台也大了,动作就挺拔多了。
潮剧的毯子功一直在学习和发展。我开始学的时候,就是前桥、后桥、绞柱这些,女演员也大体就是这些,最多就加多一个蛮子。但到了蔡润珠这批人,就又不一样了。润珠的武工很不错,她有演《女搜宫》,从两叠桌子上面翻腰下来。《女搜宫》我也有演,我就没有从桌子上翻腰下来,我没有学这个。润珠是正式的武旦,还演过《盗仙草》,所以她的硬毯子功很好。
【刀马旦和武旦的差别】潮剧以前只有武旦的称法,没有刀马旦,京剧的武旦和刀马旦就有细分。
武旦要学好硬毯子功,比如筋斗、翻转这些,都是武旦的需要的基工。刀马旦主要是学软毯子功,比如前后桥,蛮子,绞柱这些动作。我的路子其实是刀马旦,后来大家也都公认我是刀马旦。筋斗、翻转这些硬毯子功我就不擅长,师父主要教我腰腿功,这些是软毯子功的基础。
除了硬毯子和软毯子,刀马旦要全面,唱做念打都要全面,要能唱。(詹)少君也是刀马旦。潮剧这两个行当的分别不是特别清晰。
京剧的武旦其实是男的,没有女的,刀马旦才有女的。比如关肃霜就是京剧一流的刀马旦,张美娟也是优秀的刀马旦,关肃霜扮相好,声音好,是很全面的刀马旦,演大戏多一些,张美娟演短戏更多。
【我向京剧学习的武戏】我向京剧学习的武戏大体都是短戏。一开始是和木龙师父学习《三气周瑜》。后来演过《三岔口》的店婆。以前的《三岔口》有店婆这个角色,也有几个动作,比如倒立去观窗,后来店婆这个角色改掉了。《三岔口》是学习京剧的。《打渔杀家》我也演过,也是学习京剧的。
向京剧学习的剧目还有《挡马》和《借扇》。《借扇》就是《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的一折。这个戏有很多表演技巧,包括翎子功、腰腿功、仙拂和剑。《挡马》和《借扇》都是学习张美娟的,是到上海演出的时候去学习的,还有1959年专门去上海学习的。
《挡马》和《借扇》是张美娟的大弟子教的,后来有去看她本人的演出和拜访她,学的是她的路子,但不是她亲手教的。我还和(萧)南英去学过《小放牛》,她演小姑娘,我演牧童。《打焦赞》是去戏曲学校学的,是夏老师教的,(范)泽华和(萧)南英去学穆桂英的《对花枪》,是杨老师教的。
【我演过的南派武功的剧目】我演过的正式南派武功的戏,有四个,分别是《打店》《铁弓缘》《女搜宫》和《打花鼓》。
《打店》主要是手拳、锤、铁链、灰铲和双簧刀的表演。《女搜宫》全部是翎子功和腰腿功,对腰腿功要求很高,动作很多都是蹲着的,在桌子上蹲着,矮步走,在桌子上耍翎子,探海,这些都是潮剧的动作。《女搜宫》可以说是潮剧真正的传统剧目。我这个戏是阿尾师父教的,陈淑妆也有学这个戏。
《打花鼓》的表演,全部是南派武功的基工动作,身段动作。戏说的是一对江湖卖艺夫妻卖艺,有个花花公子垂涎女卖艺人的美貌,就来点艺,点到什么就表演什么,所以这对艺人夫妻在舞台上,随着戏的情节,有一套一套的动作,全部都是南派武功的基本身段,唱是唱花鼓词。这个戏是方廷章师父教的,在玉梨剧团的时候教的。这个戏1954年去参加汇演,还得了表演奖。《打花鼓》和《刺梁骥》也都是潮剧很传统的折子戏,以基本功表演为主,所以《刺梁骥》有一段时间(萧)南英没办法演了,我马上就能接手演起来。
《铁弓缘》是到广东潮剧团之后才学的,是一个老师父教的。当时我去剧团不久,也没敢问师父的名字,后来排完这个戏他就离开了,所以我一直都不知道他的名字。这个戏说的是一对母女开茶店,父亲是行伍的人,去世的时候留下一副铁弓,说今后有谁开得了铁弓,女儿就嫁给她,然后由此发生了一段有趣的故事。这个戏主要展示南派武功的手拳。这个戏京剧也有,但是表演不一样,潮剧有自己的特点特色。
我学过的主要南派武功的戏,就是这四个。以前我们玉梨剧团排过《方世玉》,是杨烈明演的,也是南派武功的戏,是木龙师父教的。潮剧向京剧学习的武戏有《三岔口》《打焦赞》《小放牛》《挡马》和《借扇》等,这些就全部是京剧的路。
【演员要学习一点武功】我记得“三老”纪念晚会的时候,(蔡)锦坤兄说过,戏曲演员要学有一点武功的基础,文戏演员也要有一点武功基础,这对演员身段动作的运用非常有利。
以前我们请京剧的刘老师和崔老师来教戏,刘老师是男的,崔老师是女的。崔老师教的都是旦的身段动作,卧云卧鱼之类的,动作非常漂亮严谨,她是缠脚的。刘老师教男演员“前后八势”,我和他学了“放膀子”,虽然感觉这些都是武的,但都是基础,就和我们在学脚步手势一样。
为什么要学“放膀子”呢,因为学了之后,整个身段就非常柔和,筋骨非常放松。70年代末地区剧团排《蝶恋花》,最后一场有嫦娥的舞长绸,(林)舜卿演嫦娥,(吴)玲儿(孙)小华当时已经被提早调到剧团实习,舜卿因为受伤,没办法演,就教玲儿,让她演,但是玲儿还是学生,基础还没有完全打好,没办法演,就让我去顶。让我去顶也就是简单和我说了动作,就让我上台了,但是我就能很好地完成。
我觉得这是一个基础的问题。这个基础在哪里来呢?就是从“放膀子”来的。“放膀子”全部是用掌力,不是用臂力。潮剧其实很多都是要用掌力,打鼓一样,拉二弦一样,一通百通的,用臂力动作就硬。这套动作就是放松你的臂,掌看起来非常柔,但其实非常有力,我们叫做“暗力”。这套动作应该学,听说现在戏校没有教了,很可惜。这套动作的应用,绸也好,剑也好,水袖也好,都非常有用,这是基础。你看我现在这个手势,看起来很柔软,但是你捏一下,里面的力度是很大的。还有“颤手”,手如果没有力度,是完全颤不动的,不信你试试,没办法颤的,要用内力,潮剧这个颤手也是我们的特点,不少剧种都没有的。
(刊登于2015年1月29日《特区青年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