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会》与官袍丑】我还学过《南山会》的驿丞,老版的《南山会》,是官袍丑,也是谢大目师父教的。官袍丑顾名思义就是用丑角演官员,一般都是演七品芝麻官或者门官之类的小官,也有不少自己的表演程式,这也是潮剧很有特色的丑。

潮剧的官袍丑分长官袍和短官袍,但都是归在同个类别。《古琴案》的胡图是长官袍,《王茂生进酒》的门官就是短官袍,《南山会》的驿丞也是短官袍。短官袍的官袍很短,表演的时候,演员是矮着身子表演的,演员一站直,官袍就到膝盖了。

名丑 柯立正老师的官袍丑就非常好,他在电影《王茂生进酒》中演门官,演得很出色,也有格调,我最近再拿老电影出来看,依然觉得他演得十分规范,也有生动,有人物。总之表演都既有趣又干净,既让观众感到乐趣,又受到教育。立正老师也和大目师父同团过,可以说在大目师父的直接和间接的传承下,很多丑角都得益。

【失传的《失印》】大目师父还教过了我一个戏叫《失印》。这个戏很特别,角色是官袍丑,但是瘸腿、驼背,在表演上有很多非常有趣,非常生活化,非常贴切,非常有特点的表演。可惜这个戏教到中途就停了,但是基本步法有教我。这个戏现在我也无法传承,因为当时师父教不全,我学不全,只学了开头升堂出来的时候的表演。这个戏很多老一辈的演员至今仍津津乐道,也有不少人看过大目师父的演出,可惜就是没人真正从头学到尾,看起来真的是失传了。最近听说有个剧本,似乎是在张再盛老师那里,老人也80多岁了。但是有个本,表演没有人可以教,要传承也是很困难。

【女丑的表演特点有理可穷】潮剧的女丑也是丑行十分有特色的一个类别,但现在女丑的表演都走形了,懂的人也不多。女丑的表演不仅仅是表面上看起来身段的夸张摆动那么简单。女丑的身段那样摆动,是因为她台步的走法带动的。包括她的手法,手的表演也是相当多,相当有特点。

女丑的台步,着地是要用后脚跟。为什么必须用后脚跟呢?以前是缠脚,是穿伎桃的。现在虽然没有穿伎桃出台,但还是要走出穿伎桃的样子。缠脚穿伎桃,一定要用后脚跟着地,没办法平走,更不可能用脚尖走,这个道理是浅显的,你缠脚,怎么可能用脚尖来走路。一用后脚跟走路,她的身段自然就会一扭一扭的,和平常人是不一样的,剩脚后跟在着力,身子肯定会摆,这是道理的事,是有理可穷的。现在有的演员不理解这一点,就是使劲地扭动,那样是不对的。

【潮剧丑行的“痰火声”】潮剧丑的唱声,以前是唱“痰火声”,很有特色。但是周芝圃先生这种“痰火实”,是很少见的。“痰火声”本身就很难学,如果没有那种自然条件,是很难学的。蔡锦坤老师曾经学过花脸,“炸声”转成“痰火”,有一定的基础。总之“痰火声”并不是要学就可以学的。我倒是倾向于潮剧的丑角唱“双拗实”,对丑行唱腔的发展有好处的,相对也比较好练。如果声带没问题,练“双拗实”是比较好的。

“痰火声”的练习,包括花脸的“炸声”,老一辈都说是用冬菜瓮去练。对这种练习方法,是不是有用和科学,我还真说不准。这种声型的练习和本人的声音条件还是有很大的关系,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练的。我当年声带撕裂后,戏校的陈炳光主任也曾经叫我学习“痰火声”,我觉得难度很大。我本身声带撕裂,再来练也不见得就练得了。毕业后,到了青年实验剧团,演《游乡》,我还是按照实声去唱,唱降B调,还基本可以唱,后来恢复《刺梁骥》,也是用降B调来唱,声音的亮度不太够,但演出还是可以应付。

【潮剧丑行表演的规格很严谨】潮剧丑行的表演有一句戏谚,叫做“老丑四散来”,很多人以为是说潮剧老丑的表演可以随便,不受拘束。这句话我本身就不是很赞同,这种理解更是完全错误的。我觉得应该是形容潮剧丑行的表演更加丰富,不单调,绝对不能理解成老丑可以随便比,自由散漫,不是这个意思。

潮剧丑行的表演,本身就分了10个类别,每个分类都各自的表演程式,这么细致的类别划分,怎么可能四散来?事实上,潮剧丑行表演的规格是很严谨的。

比如各类丑的动作,都是有规格的,动作该到哪里,就得到哪里。比如一句指引方向的“在那里”,官袍丑的,小丑的,忠的,奸的,是诚意的,是欺骗的,手、身、脚的位置、方向,包括眼神,都差别很大,都要有规格,有人物,不是无规无格,乱比一气。再比如站相,左的右的,扇子的动作,脚的动作,全部都是有规格的。送扇,手要圆,不能有肘。脚的弯度也有讲究,如果是官袍丑,穿长袍的弯度,传短袍的弯度,都不一样,都有规格,如果是踢鞋丑,弯度又不一样,如果是老丑,没有拿扇子,又再不一样。

潮剧的丑行表演是相当丰富的,小丑是小丑的表演,官袍是官袍的,项衫是项衫的,女丑是女丑的,都是有区分的。国内没有哪个剧种的丑行表演细分得这么具体。甚至潮剧弱项的武丑也很有特点,潮剧武丑的首本戏是《打街》,打南派武功的。但是现在这个戏失传了,我这个戏恰恰没有学过。其实潮剧丑行的表演,无论哪一个类别,都是非常严格非常规范的。

【丑行的表演要干净】大目师父一直教我,不管是什么丑行,是老丑,还是小丑,还是其他的,表演都一定要干净。丑角不是说在台前逗观众笑就是好,你要通过你的表演,你艺术的感染力,让观众过后越想越觉得好笑,有这个欣赏价值,这样的丑角才是好丑角。如果说在台前刻意去逗观众笑的丑角是好丑角,我不认同。大目师父当时的要求,就是表演一定要干净,你这个角色一出台,该你做的东西,你要做尽,不该你做的,你不该去抢戏。
表演不可以乱来的,表演应该从生活中去提炼。观众觉得你这样表演有道理,过后会觉得你这个演员真厉害,怎么能这样表演出来,真象,观众自然就给你这样的评价,回过头会觉得好笑,也会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当年戏校的两场折子戏专场】当时戏校的演出,经常是有两个晚上的节目,分别有四个折子戏。第一晚经常是《搜宫》《藏书》《芦林会》和《刺梁骥》,我通常都是演《搜宫》的太监和《刺梁冀》的万家春,头尾都要出台。第二晚一般是《盗仙草》或《狮子楼》,再加上《思凡》《井边会》和《闹钗》,如果是《狮子楼》,我得演小二,还有《井边会》的老王九成,最后演《闹钗》的胡琏,每次都是一入台就要赶紧换妆。特别是《井边会》之后跟《闹钗》,是最累的。《刺梁骥》一般是跟《芦林会》同个晚上。

《搜宫》《藏书》《芦林会》和《刺梁骥》这四个戏是到省里参加演出的剧目,《搜宫》算是汇报演出,后面三个戏是正式参加省汇演的。《搜宫》是《女搜宫》,主要是翎子功和腰腿功,是武旦的表演,后来老师有参透一些京剧的表演进去,原先的表演相对还有一些单调。潮剧习惯武戏文做,京剧老师参透了京剧的表演进去后,连太监都有后扑虎的动作。我当时的戏还是不少的,压力比较重,加上不懂得科学的发声,才造成变声期后声带撕裂,所以后期归队后,舞台演出少了。

【跟班潮剧丑行整理活动】上世纪60年代潮剧组织丑行整理,组织老丑师父们整理资料,在新兴宾馆,我也有幸参加,因为我两个师父都在那。派我去是看日常两个师父有什么需要,可以打下手。所以整个资料的搜集整理过程,我都有参加,也学了不少东西,受益匪浅。当时除了谢大目和徐坤全两个师父,还有谢清祝师父,方廷章师父,叶林胜师父等。这几个师父拍相的过程,我都有在场。当时的条件只有拍相,如果当时能有录像,那现在都是财富。《特区青年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