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郑小霞,相信喜欢潮剧的人会联想到潮剧舞台上六月飞雪的窦娥、温柔如水的金花、美丽善良的白玉凤、舐犊情深的窦姬等人物。的确,被誉为潮剧第二代“五朵金花”之一的郑小霞,是潮剧青衣行当佼佼者,从艺以来扮演的一个个熠熠生辉的艺术形象,成为海内外观众心中难以磨灭的经典,定格在潮剧艺术长廊之中。
自讨“苦”,陆丰妹子学潮剧
从汕尾陆丰黄金海岸线走出来的郑小霞,自小听惯海韵潮声,凭着海的灵气,十多岁时已出落得袅袅婷婷,聪明灵秀,是学校的文宣活跃分子,对艺术有着美好憧憬。
1976年,文艺事业迎来发展的春天,久负盛名的汕头戏曲学校在潮汕各地的招生受到众多少男少女的“热捧”。郑小霞在数以千计的考生中一路闯关,成为12名幸运儿之一,被戏校吸收为潮剧表演专业学生,开启了她与艺术同行的岁月。
“梨园有路勤为径,艺海无涯苦作舟”。初进戏校的郑小霞,首先面临的是语言关。众所周知,潮剧发音以潮州方言为主,讲究标准规范、字正腔圆,这对操着一口陆丰“乡音”的郑小霞无疑是一道屏障。那段日子,郑小霞就像牙牙学语的孩童,重新学起潮州话,每天跟着老师练发音、学潮剧。当时戏校刚复办,条件很苦,校址就设在与汕头市区一海相望的石山上。郑小霞常常天刚拂晓便一个人跑到山坡上,对着大海练声、吊嗓,寒暑不更,风雨不改。湛蓝的大海,映照着她练功时的身姿;空旷的山壁,回荡着她悦耳的嗓音。
冲过语言关,继而又接受行当的挑战。在戏校,郑小霞学青衣行。青衣亦称“乌衫”,是潮剧一大行当,重唱工,表演讲究端正大方,多扮演饱经沧桑、命运蹬蹭的悲剧女子,戏谚云:“小生擎白扇,乌衫目汁滴”。从小无忧无虑的郑小霞是家中“娇女”,开始怎么也找不到青衣那种“苦”的感觉。在老师的启发下,她效仿古典女子的言谈行止,揣摩青衣的气质神韵,观察妇女在苦难面前的情绪反应,单是一声“苦”字的特色拉腔,便要反复练上百千遍,以求余音袅绕,达到未出场已先声慑人的效果。
求艺三载,风光旖旎的石峰上,留下郑小霞密密前行的青春脚印;千百个日子,见证着她在艺术上一步步的成长。在戏校王志龙、林柳青、杨江全等老师的调教下,郑小霞从一块玉璞逐渐成器,初具清脆甜润、轻柔婉转的唱腔,以及朴实自然、细腻含情的表演,在校时饰演了教学剧目《大难陈三》中的黄五娘以及《芦林会》中的庞三娘。
演艺精,赢得潮剧“金花”名
1979年,郑小霞毕业进入广东潮剧院三团,出道未满一年,便以首本戏《三篙恨》一炮打响。该剧说的是明朝年间,曹娥江山洪成灾,民女白玉凤被大水冲走, 恶人黄金龙将她救起,为夺取她的百宝箱又连续三篙将她打落江中。白玉凤死里逃生,不料又与黄金龙成了夫妻,再次身陷险境……
剧中,郑小霞向观众展现了传统的青衣唱腔和规整稳重的表演台风,将秉性纯良的白玉凤身处险境时浑不知觉、被害时柔弱无助的情景,刻画得入情入理。尤其是白玉凤落水被救后演唱的《昏沉沉》唱段清澈纯净,如明月初照深山;祭奠恩兄江良时演唱的《祭江》则幽怨凝咽,似孤鸿凌空哀鸣。时任潮剧院副院长的郑文风看完《三篙恨》后,欣喜地说:“又一个姚璇秋的胚子出来了!”郑文风是公认的潮剧“伯乐”,有善于发现人才的雪亮眼睛,他将初出茅庐的郑小霞与剧种代表姚璇秋相提并论,足见对郑小霞艺术潜力的看好。
翌年,广东潮剧院举办青年演员会演比赛。作曲家马飞根据郑小霞的艺术特点,为她度身订做了参赛剧目《六月雪》。马飞有潮剧“曲囚”美称,为潮剧谱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曲目,具有令人含商咀徽的艺术造诣,对唱腔的品鉴更是毫发不爽,可谓“曲有误,马飞顾”。这一折唱功戏,郑小霞跟随马飞整整闭门苦学了一个月。为体现窦娥的悲苦情绪,马飞在戏中设计了不少“活五曲”。“活五调”是潮剧最具特色又最难把握的曲调,适用于渲染悲惨的气氛,但在演唱上有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循,全凭演员体悟。为唱出“活五”味,郑小霞一腔一调讲究强弱轻重、缓刻延促,归韵收音、行腔情绪,亦力求臻于至境。一遍遍地演唱,一次次地重来,直到马飞颔首示意。正式会演时,郑小霞深沉哀婉的唱腔,如泣如诉,不绝如缕,抒发了窦娥的悲惨遭遇。戏中大段“活五曲”酣畅淋漓,高昂时响遏云天,低音处迂回呜咽,宛若云起雪飞,萧然寒心,令闻者为之动容,最终魁夺会演一等奖。
会演过后,郑小霞调入广东潮剧院一团,主演传统潮剧《金花女》,作为出国献演剧目。为演好这一本土人物,郑小霞亲近风雅,向第一代金花扮演者陈丽璇讨教,每天上午五六点便到剧场排练。重唱腔的青衣是举重若轻的活儿,台前兰花轻指,裙裾盈荡,转身回到后台,每每衣衫都被汗水渍浸透了。无数的血汗凝聚成动人的角色,郑小霞的金花莺声燕啭,青出于蓝,尤其在“逼嫁”、“牧羊”场次的表演,一唱三叹,声泪俱下,情韵浓郁,得到业界内外的广泛肯定。该剧随后在香港、泰国、新加坡演出,名噪一时,郑小霞的金花以声色艺膺服了大批观众,新加坡媒体以《潮剧的一颗新星》作介绍,并将她与潮剧舞台上四名姐妹并称为潮剧“五朵金花”。
演皇后,假戏真做求“赦弟”
《汉文皇后》是郑小霞舞台生涯中一个里程碑式的剧目。
该戏讲述的是,汉文帝刘恒即位后,册立窦姬为皇后,并找回了窦姬失散多年的胞弟窦广平。窦广平因误中奸计,犯下死罪。窦姬闻知凶讯痛不欲生,但最终深明大义,支持大汉律法处死窦广平。
戏中,郑小霞扮演的窦姬,无论是唱腔还是表演,皆显“纯青”功力。她把一个深情大义、雍容端庄的“母仪”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在“认弟”和“祭弟”等场次上,以生动逼真的表演打动了无数观众。戏开演时,吴南生等领导同志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剧目遂后在潮汕各地演出时反响热烈,台下唏嘘一片,观众在抹泪看完全剧后,一拨又一拨涌到后台,向剧团要求赦免窦广平,使窦姬不至于失去亲弟。1986年春在香港演出后,举座凝咽,著名爱国侨领庄世平的夫人林影平觉得窦姬“太惨了”,遂向团长提出“赦弟”的请求。观众呼声之高让剧团始料不及,而戏要大改已来不及,最终剧团只好顺水推舟,在戏最后加上一小节,以太后下懿旨,“豁免窦平广死罪,贬作庶民”云云,让窦氏姐弟得以团圆,成为潮剧史上一段假戏真做的“趣闻”。
从《三篙恨》、《金花女》到《汉文皇后》,郑小霞的表演艺术在蜕变中不断走向成熟。这三出大戏也奠定了她在潮剧界金牌青衣的地位。剧作家陈华武曾赠诗云:“天生丽质不争春,温文尔雅赛绿筠,唱罢金花断肠曲,又表皇后伴泪痕”。
作为上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潮剧演员代表,郑小霞把宝贵年华奉献给了五彩斑斓的潮剧舞台,创造了不少楚楚动人的角色,尔后30多年潮剧青衣行当未见出其右者,迄今潮汕的街衢巷陌里仍不时流传着其袅袅艺韵,其令人难忘的角色包括《飞霞传》的马瑶草、《飞龙女》的熊清筠、《梅亭雪》的苏三、《负心梦》的焦桂英、《女皇武则天》的王皇后等,录制发行了《三姐下凡》、《苏后复国》等音像。郑小霞多次随团到东南亚等地演出,向海内外乡亲展示美妙的潮剧青衣艺术,为潮剧在海内外的传播发挥积极作用,为剧种、为家乡争得了荣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