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六届国际艺术节锣鼓声余音袅袅,人们正在欢庆《岳银瓶》所取得的成就时,笔者恰在路上遇到王菲先生,被他拉到家中喝工夫茶。
我说:“贺喜,贺喜,王兄双喜临门!”
我所说的“双喜临门”是:一、《岳银瓶》参加省第六届国际艺术节演出成功;二、又一部潮剧戏曲艺术片《烟花女与状元郎》,自8月17日在珠影开机拍摄,进展顺利,国庆后就可跟观众见面。《岳》剧是谢吟、王菲、李志浦三位的新编历史故事剧;《烟》片是王菲根据明人徐霖编撰的传奇《绣襦记》整理改编而成。
话匣子打开了,我们便天南地北地畅谈起来。老王说,他从事潮剧创作,今年已是41个年头了。40年来,他创作、整理、改编的现代剧和古装戏超过100个(其中有些是和他人合作的),已搬上舞台演出的就有94个,出版单行本或发表的有4个。上演的剧目,有许多已制成录音带或录像带,流传于潮汕各地及东南亚一带。
默默耕耘四十载,汗水浇得百花开。40年来,他不顾个人的得失和体弱多病之躯,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这思想情操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王菲于1926年生于潮洲,5岁随父母侨居马来西亚,就读于雪兰莪州加影育华中学。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当地抗日文艺宣传工作,后又参加新加坡中华艺术学校函授班,主修音乐理论,这是王菲在艺术道路上迈开的第一步,为其后来从事文艺工作奠定了基础。1949年初回国,曾在潮安县任小学教师、潮安县总工会文教部长;1953年9月调粤东区赛宝潮剧团任工会副主任,后又任该团艺术室主任等职;1958年广东潮剧院成立之后,王菲成为该剧院的专职编剧。
从进入赛宝潮剧团的1953年到1958年潮剧院成立的5年中,王菲先后整理了《彩楼记》、《怒斩杨腾芳》、《花笺状》、《天波府》、《救风尘》、《审郭槐》;还改编移植了《春香传》、《张羽煮海》、《荔枝换绛桃》、《宇宙锋》和现代戏《光明大道》、《重圆》等一批剧目,有的成为剧团保留剧目。《彩楼记》由澄海县潮剧团的前身艺香潮剧团作为重点剧目带上广州演出,受到很高评价,田汉看后专为之题诗。《怒斩杨腾芳》、《花笺状》、《绣襦记》等剧目,由潮汕各地潮剧团排练,在东南亚一带和港澳等地区演出,影响甚大。《救风尘》由广东潮剧院二团排练,于1986年9月赴泰演出受到好评。我在汕头看了该剧彩排之后写了题为《悲剧中的喜剧——评潮剧〈救风尘〉》一稿,由中新社广东分社采用,用电讯发到东南亚各地报刊。由此可见王菲的剧本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香遍潮汕,香遍东南亚。
1963年他与老剧作家谢吟、郑文风合作,根据小说《红岩》改编成潮剧《江姐》,由潮剧院一团排练,著名演员姚璇秋等演出,参加1964年省现代戏会演,获得很高评价,后成为保留剧目,剧本也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王菲先生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归侨作家联谊会会员。解放初期,曾当过潮安县人民代表;曾在粤东区职业剧团评功选模大会上评为三等功;也曾被汕头市文艺工会评为先进工作者。
王菲先生与著名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李志浦先生有深厚友谊。两人是同乡——同是潮州市人;同事——同在广东潮剧院任专业编剧。两人合作整理或改编了《将相和》、《洛神》、《血溅美人图》等一批剧目,还有这次参加省第六届国际艺术节的《岳银瓶》。
在王菲先生的客厅墙上,挂着李志浦先生几年前题的诗:“三十余年喜识君,酣酣笔墨勤耕耘,苦甘尝尽文章老,犹有清标耀彩云。”足见两人友谊之深。
王菲先生离休已9年了,但离休后他不但没有停笔,反而比过去写得更多。老王向我谈到创作、整理、改编剧本的辩证关系,他说,创作剧本,这应该是第一位的工作,但剧本创作难度很大,数量不多,繁荣戏曲事业,创作、整理、改编三者都不可偏废。至于选择题材,首先应从观众是否乐意接受来考虑,写戏毕竟是要让广大观众看的,不是为了发表、出版或争取什么奖而写的。
目前,王菲先生还在创作、整理新的剧本。他还准备把过去写的剧本进行清理、修改、提高,这是他40年戏剧创作的总结,也是对历史的交代。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