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特点值得戏剧界认真思考——潮剧《西施归越》启示之五
潮剧《西施归越》有三大特点。一是剧本的语言简练、清晰、到位。二是舞台美术采用以朴为简、舍形取意的舞台样式。三是演员队伍精简。在中国戏剧不景气,面临商品大潮冲击的形势下,这三大特点无疑值得戏剧界人士认真思考。
戏剧观众的主体是老百姓,老百姓生息在基层,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戏剧必须变“大”为“小”,轻装上阵,雅俗共赏,这样都能深入寻常百姓中间,扎根基层,让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都能有戏剧旺盛的生命力。那些寻求事件大、人物大、场面大,想用一场戏扭转乾坤,转变世俗观念完成时代赋予的重大课题的想法在基层是行不通的。庞大的舞台美术设备和巨额投资,在目前的景况下,也很难适应。况且,戏剧是综合艺术,戏剧的欣赏有其规定性,只能在一个特定的场所发生,在特定几个小时的时间里完成,它必须兼顾演的艺术水平和看的艺术水平,必须考虑观演关系,必须对观众进行接受心理分析。这是剧作家必须考虑的课题。
《西施归越》的剧本语言观众听得懂,人物情感性强,如第四场,东施与西施有这样一段唱词:
东施:你当了宠妃过足瘾/侍侯那毁我家园的大仇人/为复国,众乡亲苦难受尽/树皮草根度时辰/可恨你撇开了故乡扔下盲母/隐坐在吴国宫里混光阴/你看我满手的老茧作何想/你有何面目回见你乡亲。
西施:姐姐啊!我情愿刀砍斧劈受酷刑/使吴是一言难尽不由已/我哪有自甘作贱蹈火坑/乡亲父老捱尽千般苦/怎比我行尸走肉苦万重/迷夫差乱宫廷大王他令我祸吴以身拼/姐姐啊!似这般使命谁堪领/哪一家姐妹肯应承/吴人恨我我无怨/亲人嫌弃我如裂胸。
这一唱一对,东施质问,西施祥陈,语言简练、清晰到位。把东施对西施的怨恨,西施的据理陈述和委屈心态交代得淋漓尽致。且用唱段形式,为观众留下充分的空间来接受处理、反馈舞台上唱词传递的信息,避免因应接不暇而无所适从,从而产生疲惫感和抵触、厌烦心理。
舞台美术必须讲究实用性。《西施归越》的舞台美术非常简洁实用。舞台美术不仅要表达剧本提供的客观信息,更要通过舞台物质形象强化人物的性格,暗示主人公今后的命运。这种暗示常常在剧本中有作提示,但还需要二度创作者利用舞台技术将其明确人。像《西施归越》第一场的结尾,西施出使之前在大夫和勾践面前表忠,拔出发簪说:“我要用它刺穿夫差的胸膛”,而大夫范蠡抢夺过发簪说:“不,我要你活着回来!”勾践顺手接过发簪,西施茫然若失。这就是编导租用道具发簪作为主人公西施最后命运的暗示。
《西施归越》的演员队伍非常精简,有名有姓的角色只有6个,全台戏只不过20多名演员,队伍不庞大。这些特点,潮剧早已有过。《西施归越》三大优点具备,让该剧轻装上阵,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具佳的精品力作,适合农村基层,很值得地方剧种特别是目前的潮剧借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