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年前我买了一堆潮剧老碟片,里面有一部是原潮安县潮剧团的老戏,叫《五女拜寿》,印象深刻,生旦俱佳,情节也有趣,曲也非常好听,再看作曲是陈鹏老师,心想这个县剧团档次蛮高,请来陈鹏老师作曲。后来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大名鼎鼎潮州市团的前身-潮安县团。

记得小时候经常听潮安县团的戏,例如:《宝莲灯》,《莫愁女》,《连城女》,《八仙闹海》,《包公智斩鲁斋郎》《二度梅》,《牙痕记》等等……

潮安县团的前身是正天香剧团和稻香剧团:正天香潮剧团是1957年7月由民艺潮剧团更名的国营专业剧团。首任团长林传耀,指导员林继杰,副团长周才。民艺潮剧团是潮州市第二街道办事处于1953年创办的业余剧团,1956年6月经主管部门批准为专业剧团。编导人员有柯静呆、朱南豪、林寿光、刘管耀、林德昭、张鸿标、陈玛原、饶宗栻、余步青等。主要演员有王良华、沉雪华、黄妙娥、林惜兰、卢惠华、许松芳、詹巧芳、徐永芝、余丽珊、萧桂英、卢皮炎、李海创、邱楚霞等。剧团阵容整齐,有一定的艺术基础,在长期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严谨、认真、细腻的演出风格,曾被誉为县级“新四班”之一。

稻香潮剧团擅演大袍戏,男演员的唱声有较强实力,如黄盛典、陈立山的老生和小生,享有一定的声誉。1961年由该团整理、演出的传统戏《斩韩信》,曾有过一定的影响。1958年曾创作、演出反映当地题材的大型现代戏《凤凰山上》,以后又陆续移植、上演《节振国》、《社长的女儿》、《岭上春》、《小刀会》等剧目。1963年又创作《红心秀才》参加汕头地区现代戏会演。在这些剧目中,该团都充分发挥男声的优势。1965年抽调部分艺术骨干加入潮安代表队赴省参加会演。

1965年7月,正天香潮剧团与稻香潮剧团合并成立潮安潮剧团。这二个剧团便是潮安团的前身。

1979年因为县市分开建制,以潮安县潮剧团为基础成立了潮州市潮剧团,所以80年代有潮安潮剧团、潮州潮剧团两个团并存,现在有时媒体会误把这个潮安县团携程潮州市团。而在1984年潮安县撤消后,县、市二个团又合并为新的潮州市潮剧团,现在的“潮州市潮剧团”指的是这个合并后的团。

那时我大概比较关注小生,我一下子就记住了潮安县团的女小生邱楚霞,她的唱法与其它女小生有些不同,有些民族歌唱法相结合,既不失潮剧本身韵味,又加于自身创新的唱法,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唱法,她的演唱缠绵中见阳刚、悱恻间显慷慨。十分耐听,基本是让人过耳不忘的唱腔,说到这里,想起她在“十五年前登此峰”一段中的配唱“一年一度三月三,追忆旧情在庙前,不幕七夕鹊桥会,只望三娘见青天”,后来郑跃生、郑舜英都曾配唱,却难出其右。以前经常听她的《宝莲灯》《二度梅》《莫愁女》《五女拜寿》,印象太深刻了,以致后来别人演的这些角色,总是听着不顺耳,因而也左看右看不顺眼。窃以为作曲者要和演唱者不断交流,指导演员去体会作曲的意图,每个字眼都不要放松,才让这些演员唱得如此淋漓尽致。陈鹏曲之所以出名,邱楚霞、许淑婉、郑跃生、陈廷良等人功不可没,这些曲子如果让剧院唱功一流的人来唱,也未必尽如人意。就象立勤曲只限于李娜、郑莎、蔡植群。听邱楚霞的曲,百听不厌,越听越有韵味穿透其中。她还曾在现代剧“余锡渠专员戏”系列戏、《金菊花》《江姐》《白毛女》《救救她》《真假小姐》等戏中出演主要角色。文革时期还曾被剧院聘请去演革命样板戏,《沙家滨》的阿庆嫂是她塑造的又一成功人物形象,至今人们还津津乐道,可惜目前看到她录像的只有《益春》,这个角色不大适合她,也没什么好发挥的地方,算是中规中矩吧。退休后,她还发挥余热,在潮州市潮剧培训班任教,培训出好几代潮剧女小生,如当年当红的蔡小玲、蔡秀丽,许佳娜等……功不可没。

另外一位亦生亦旦的女小生刘愈华,本人也十分喜欢她。因为她的唱腔与邱楚霞颇为相似,小时候听录音磁带单听唱腔以为是同一个人。我后来看了录像才知道原来是二个人,刘愈华扮相俊美,行旦跨越也比较大,戏路也是较宽广,既能主攻女小生又能演花旦,闺门,童生,整体上看,刘愈华的台风和做工都很讲究,很规范,代表了当年潮安县剧团的整体水平。70年代未她以《救救她》一剧脱颖而出,一举成名,录音录像的作品有《破铁券》《宝莲灯》《金枝玉叶》《凤冠梦》《五女拜寿》《莫愁女》《玉鸳鸯》《御园辨亲》等。不过她较早离开舞台,所以少被人提及。

《五女拜寿》和《御园辨亲》是我很喜欢的一部戏,里面还有个小生叫蔡秀丽,对于这个名字,很多人比较陌生,她扮相潇洒俊秀,表演大方有度,代表作有《真假小姐》的假小姐、《五女拜寿》的邹应龙、《御园辨亲》的安禄金,可惜我一直没留意,也找不到她的其他戏。后来开始关注她,重新翻开她的戏来看,的确是一位好演员,唱腔继承着邱楚霞的唱法特点,十分耐听,由于表演好,蔡秀丽一度被误传为著名女小生邱楚霞的女儿。

说一说男演员阵容,大家所熟知的唐龙通是当年潮安县团的中坚台柱,开始是演小生后改老生,七十年代初参加潮安潮剧团,曾在《七日红》、《包公智斩鲁斋郎》等剧目中扮演主角。八十年代中期潮安团与潮州团合并后,调入潮州市团直到退休。曾任潮州市潮剧团副团长,获“潮州市优秀演员”称号。1971年以优异成绩考进潮安县文艺宣传队,首演现代戏,《红灯记》获好评。1983年2月至1984年9月在汕头戏曲学校进修,师承黄金泉、张长城和俞世明等名师,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其唱声高亢洪亮,表演自然大方,刻划人物形象生动、入木三分,从艺近40年来,先后在70多台剧目中扮演主要角色,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舞台人物形象。如在现代戏《七日红》中饰李韩生、《洪城第一枪》中饰严团长、《红云岗》中饰方排长、《磐石湾》中饰海根、《奇袭白虎团》中饰关团长、《真假小姐》中饰大愚禅师等,古装戏有《满江红》中的岳飞、《楚宫风云》的伍子胥、《忠烈千秋》的包拯、《五女拜寿》的杨继康、《宝莲灯》十五年后的刘彦昌、《益春》的黄员外、《假王真后》的伯羊、《徐策跑城》的徐策、《天之骄女》的李世民、《御园辨亲》的安文亮、《巡按审母》十五年后的林文秀、《包公破铁券》的包公、《二度梅》的陈东初、《三凤求凰》的蔡天标、《程咬金招亲》的程咬金、《一夜皇妃》的皇帝、《兄弟亲仇》的冯武忠、《曹营恋歌》的曹操等。其中有20多部剧目被拍成录像发行海内外,其饰演的角色深受广大观众的好评。1978年凭现代戏《七日红》的李韩升一角,参加文革后汕头地区首次专业文艺汇演和省文艺汇演,荣获表演奖(最高奖);1983年获潮剧最佳青年演员奖;1986年获广东省文化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本人十分喜欢原潮安团的知名老生陈廷良的唱腔,他在的《宝莲灯》中的一曲“十五年前登此峰”充满了沧桑感,又有柔美的女声伴唱,还有邱楚霞极优的配唱。新演员来唱,再也寻不到那个味道,真成了绝唱。据了解陈廷良先生原籍是普宁市桥柱人。先演丑,后转老生,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参加稻香潮剧团,历经潮安潮剧团、潮州市潮剧团,八十年代中期退休并隐退。曾在《奇袭白虎团》、《宝莲灯》、《金枝玉叶》等剧目担任主角。《七日红》的队长、《破铁券》的张贵、《莫愁女》的太医、《三凤求凰》的傻儿子等角色。

相信听过汕头电台版的《宝莲灯》不会忘记里面沉香那把坚实又富有磁性的童音,他就是小沉香的饰演者郑奕雄,这位演员的声音非常特别,非常纯净好听,当年他演了沉香还很小,十岁左右,他塑造的沉香成为了如今难以磨灭的经典形象,可惜郑奕雄先生已在多年前英年早逝离开了我们。让我们永远记住他的名字“郑奕雄”。

另外,潮安县团还有老生王良华,杨启杰,陈政平,净角黄维民等等。

接下来说说该团的花旦阵容,真是百花争艳,奇花异卉。

原潮安团唱功最好的女演员应数郑跃生,唱腔颇为大气,细腻婉转,行腔犹如行云流水般美妙动听,表演感情真挚,情到深处扣人心弦,绕梁不绝,她演的闺门旦很有大家闺秀之风韵,一字一句中也能感受她从骨子里穿透出的闺门气质,恐怕这是后来者所不能及的,特别是她的念口,是继曾馥之后,念口念得最好的女演员,一字一句中也能让人听出人物处境。从《破铁券》《宝莲灯》到《莫愁女》《御园辨亲》,越听越好听,百听不厌其声,她的《莫愁女》-夺啨,投湖,更是以声带情,听的我泪眼滂沱。遗憾的是她在《五女拜寿》中饰演大姐后,便消声灭迹了,不知是否和邱楚霞一样转为执教鞭,但似乎看不见有那位后起之秀旦角是她教出来的,如果她离开潮剧界那便是十分婉惜。

原潮安团还有另外一位唱腔金嗓子-许淑婉,她的唱腔,高亢明亮,穿云裂石,扣人心扉;低时如泣如诉,委婉动听,沁人心脾,呈现给观众听觉视觉美的享受。在表演上,她文武兼备,雍容大度,声情并茂,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从1958年至今,许淑婉的演艺生涯一直没有中断,横跨两个世纪。而今,年逾花甲的她,退而不休,仍然活跃在国内外,城乡的潮剧舞台上,这棵潮剧舞台上的长青树生命力之旺盛、持久在潮剧界是数一数二的。她的代表有《小刀会》的周秀英,《七日红》中的宋冰云、《宝莲灯》中的三圣母、《二度梅》中的陈杏元、《三凤求凰》中的兰英、《莫愁女》中的少夫人、《金枝玉叶》中的燕娘、《三请樊梨花》中的樊梨花等上百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许淑婉又跨越了刀马旦、彩罗衣旦、青衣、小生、女丑、老旦等,戏路宽广,堪称“戏布袋”“林舜卿”。

郑舜英可以说是继郑跃生后起来的新秀,从八十年代初红到现在,一直坚守舞台,殊属不易。目前也是潮州市潮剧团的领军人物,潮剧传承人。近二年她也开始执教鞭,培养后一代潮剧接人,一些大型出访演出时有邀请她出席助演。论唱腔她是比郑跃生,许淑婉逊色几分,不过她早期的《莫愁女》《五女拜寿》中的唱腔还算不错,扮相端庄娴静,身段细腻,唱腔还算有些韵味,不过她后期的唱腔本人不怎么喜欢。

钟曼珊是一位非常不错的花旦,活泼俏丽,当然,不能否认她的唱也不错,尤其是高音部分毫不吃力,真假声转换自然,可能较早离开舞台,留下的作品也就那几个,如《莫愁女》的银凤、《七日红》的秋华,演过《五女拜寿》的翠云。她也是知名老生唐龙通的夫人。

另外二位花旦郑美如,蔡晓红,相信大家应该感觉十分陌生,因为介于当年潮安团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时期,很多好演员就这样被埋落,如果放在今天绝对是好角儿。郑美如是《宝莲灯》第一任的孔雀女,蔡晓红只记得她演过《宝莲灯》的村女,《湖阳公主》的房遗玉。

林佩芬声音较独特,基本是过耳不忘,她在《二度梅》中演丫环,我还记得“大花朵串小花朵”的一段念白。她还出演过《莫愁女》《三凤求凰》《玉鸳鸯》《背解红罗》等。

黄小华和庞晓玲是本团的老旦,唱腔较为中规中矩,较出名的是黄小华,曾演出《七日红》《五女拜寿》《莫愁女》,还反串过《御园辨亲》中的皇帝。

当年潮安县团的旦角数不胜数,也无法一一详谈……

当年台上的潮安县团,可谓是名震潮汕,确实让戏迷大开眼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八十年中旬,潮安县团与潮州市团合并,大多演员都被调到各行各业并有些处于半隐退,大多与潮剧不沾边,如果当年不合并,或许如今还是一个强盛之班。近几年看到消息,说潮州市团剧团重排《五女拜寿》《莫愁女》《宝莲灯》,《益春》,《三凤求凰》用的是一些原班底,我打心眼里高兴,也许他们唱腔不如以往了,都不打紧,起码我知道,她们仍眷念着潮剧。这种爱,付出一生不求回报,也圆了戏迷二十多年的梦。

伴着不可名状的情感,我听了潮安团的很多老戏,怀念他们的辉煌年代。当年的潮安团,台上生旦水平相得溢彰,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演员的表演潜力,让戏迷大呼过瘾。现在的各大剧团,很容易出现行旦荒,或者说唱青衣,闺门,花旦,大把人有,但差强人意,于是配戏的就发挥不出应有水准。京剧大师马连良的诸葛亮只有跟叶盛兰的周瑜飙戏,才会格外出彩,换了谁都不成,就如潮剧的邱楚霞和许淑婉,郑跃生,他们就是舞台的铁搭档,换了谁都感觉听着都不舒服。《莫愁女》就是个成功的范例。不管闺门,青衣小生,老旦,花旦,你看她们演的人物,除了唱腔纯正,会让人觉得这个角色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是演则优,人物和情感水乳交融。一个好角,唱腔第一,再者就是人物塑造了,原潮安县团很多角色好像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刘管耀,李英群的剧本,陈鹏的作曲是达到了一个不可替换的境界,他们赋予每个人鲜明的特点,刻画感很强,围绕自由爱情观和道德主义观的主线,不见松散和冗长。

人都会在失去时方知珍惜,对于潮安团,也是如此,遗憾的是,很多人都不知它的过去,我也没看过现场,只剩一些影像资料。论现场和音像资料完全不同,一个是全方面无死角的表演,一个只能算是记录了。很想回到三十多年前,看看潮安团的现场,感受那份醇厚的韵味。潮安团最早最出名的现代剧《金菊花》,可惜没有任何影像资料留下来,只留在戏迷的心里。但我忍不住会想,若是让如今潮州团复排,让邱楚霞,许淑婉来传承给新秀,会是什么样子?!摇头叹息之余,似乎又见言者在意,意者忘言的惋惜。潮剧这个东西,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总让我挥之不去,望而生情。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