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古城风雷》是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台的好戏。戏剧冲突一波三折,摇曳生姿,令观众如入山阴道上,目不暇接。
《古城风雷》写清代康熙年间,许颖到濠城任督办兼署招收都政务的官职,围绕督建濠城一事,是按照圣旨筑军城防海盗,还是依据实情修海堤保百姓,冲突贯穿戏的始终。通过古代这个顺民意办实事的故事,生动塑造许颖的形象。
戏一开始,许颖意气风发前往上任,岳父杨琳是两广总督,有他做坚强后盾,许颖志得意满,“定要做成一番事业”。当看到大批群众涌上前来,许颖以为是前来欢迎自己,心里美滋滋的,正当他感到“卑职怎能担受得起”的时候,戏遽然一转,原来,百姓并非前来欢迎新官许颖,而是来请愿的,这有趣的出人意料的转折,令戏剧场面从明快转入沉重。许颖当机立断,“建城必先治邪”,把带头闹事的邱泽辉抓了起来……
就这样,剧情波诡云谲,几番转折,几番酝酿,终于逐渐进入高潮:台风来袭,招收都厝倒人亡,满目疮痍,而更大的人间风暴又从正面向许颖袭来,杨琳赶来大兴问罪之师,指出“缩城建堤”乃“欺君逆旨大罪”,必须立即“按朝廷所定形制把城重建”。当杨琳准备押解女婿“上朝请罪”时,何士恒又前来威逼许颖,要他“指认杨琳承罪责”。许颖终于看清眼前发生的一切,为了苍生社稷,他横下一条心,顶住压力,写下了“负民即负国,国当弃之;欺人如欺天,天必谴之”的誓言,何士恒无计可施,只好下令将许颖拿下。
整个戏围绕建城情事,表面上是建城还是建海堤,实际上涉及如何做官、如何做人的大课题。通过许颖从上任到被废任、被押解的过程,塑造了许颖鲜明的艺术形象。整个戏特别重视在戏剧冲突中揭示许颖内心的挣扎与律动:“筑堤能免万人劫,建城万众遭颠连。我把大城变小城,自将垒卵砌高墙。我不能不顾百姓死和活,我怎能忍看百姓遭颠连。我怎能随波逐流跟风去,我黑不下、黑不下这狠心肠!”“谁不想建功立业?谁不盼官职升迁?谁不望光宗耀祖?谁不想封妻荫子满堂红!当初我若是随波逐流事照办,到今日政绩报京入朝堂;京使飞马来褒奖,何愁人前不风光!”这些唱段,极真实地描绘许颖内心活动的轨迹,不是大话,更非套话,活脱脱把一个正气满满的古代好官成功塑造,一股磅礴正气充盈在人物与情节当中。
全剧戏剧矛盾的最后解决,是在何士恒眼皮底下任职中军的刘通勋,原来是康熙皇帝秘密任命的监察御史,康熙指派刘暗中查察建城之事,刘早已洞察一切,终于拿下何士恒,解救了许颖。一场差点令许颖灭顶的悲剧,终于峰回路转,还原正剧本色。
据光绪《潮阳县志》记载,许颖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任达濠营游击,后迁副将,有政声,达濠百姓为之建祠。
杨琳也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1716年至1723年在两广总督任上。剧中杨琳并非贪官,他还是属于清明一类的。许颖甫一上任,他就教导许颖:“非份之财不取,不利朝廷和百姓的事不干。”建城受阻后,他关切地教导许颖:“岳父是不会害女婿的”,千万不能做“违逆朝廷,妄议朝政”之事,“有些事明知不妥还得做”。通过这些“教导”,这个熟谙官场规矩,老辣、练达、圆滑而又不丢掉为人为官底线的大官,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古城风雷》艺术上浑然一体,无论导演、表演、作曲、舞美,皆有可圈可点之处。为了表现许颖身处五种危机之中(即民怨抗争,上司胁迫,圣旨压顶,台风肆虐,亲情疑忌),导演匠心独运,用二面可以自由移动、升降自如的“二道幕”——一幅涌动的黑幕来直观地表现危机的不断逼近与环境的险恶。导演有许多新颖的手法,如有时将舞台划分为两个表演区,前区是邱泽辉的控诉,后区是何士恒军卒在杀戮百姓,舞台效果相得益彰,极具视觉冲击力。主要演员表演朴实,不矫情,不造作,如许颖遭到杨琳拒绝后的无助与茫然,面对《万民状》时内心的忐忑与震颤,国家一级演员林初发演来真切平实,他把矛盾与纠结演得很有层次,尤其重要的是林初发在演“人”而绝非在表演英雄,使人物显得血肉饱满,真实可信。再如杨琳的扮演者林武燕的表演,稳健老辣,一招一式都有“戏”;喜善太监的“娘娘腔”,舞台效果十分强烈。全剧曲子优美动听,时而慷慨激越,时而婉转低,如后双公庙一场许颖夫妻的“别歌”,很有传统潮曲轻婉凄美的韵味。
全剧共五场,布景变化多彩多姿,夺人眼球,很好地起到配合剧情、塑造人物的作用。
《古城风雷》的演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如何为官?如何做人?如何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坚守做人为官的操守与良知?这就是《古城风雷》尤其是许颖形象给我们的启迪。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