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老生的讲究】京剧的老生也好,花脸也好,出台亮相都有一整套的程式表演,潮剧的老生也有自己的一套程式,和京剧老生的动作不一样,风格不一样,程式构成不一样,这些就是潮剧老生自己的特色和特点。潮剧老生的这些程式表演,又和潮剧的锣鼓是吻合得十分紧密的,所以如果全部用京剧老生的亮相,学了用到潮剧上,就会有各种不协调。但是可以学他们的动作来充实,这样运用起来就不会觉得不协调,觉得不是潮剧的。

潮剧老生的动作,以前老先生都要求要大方,比如我去学周信芳,他的不少动作都很生活化,所以一些动作我就有学,一些动作就不能学,一些动作运用到潮剧,会觉得不符合潮剧的规格和要求,会显得小气,一些他们的特点,反而是潮剧老生表演的避忌。京剧老生有一个很明显的表演特点,就是唱曲的时候晃脑袋,潮剧传统的老生表演,则是最忌这样的,潮剧老生就是要求要稳,要大方,很避忌摇头晃耳的,这是不同剧种的不同要求和风格,也是各自的特色。所以学习要懂得如何融化。我们学,就不能学这些,学了之后,潮剧的专家和观众就会觉得你这个老生不是潮剧的,小气,摇头晃耳。

【老生的笑声】戏曲老生的笑,是这个行当表演上一个经常用到的技巧。以前潮剧传统老生的笑很简单机械,通常就是“哦,哦,哦,哈哈哈”,“哈”那几下子也非常干巴巴。京剧老生的笑,我觉得比较丰富,有内涵一些,比如他们最常见就是从丹田发力,伴随身体的颤动,“哈哈哈……”,哈得很有气势,很有味道。我不少角色的笑就是学习了京剧老生这种笑法。大胆说一句,以前潮剧老生没有人这么笑法的,我算是第一个,现在这种笑法就比较普遍了。以前潮剧老生的笑比较板,比较机械,我听到京剧老生的这种笑,觉得太好了,就学了过来。演《包公入狱》的包公和《徐九经升官记》的侯爷,侯爷京剧是花脸演的,潮剧是老生演,但是抹大红脸,眉毛也化得粗一些,我就运用这种笑法。这是我首先尝试学习京剧的。我这个人不会夸口,但是该夸口还是要夸口(笑)。

【童伶制制约了潮剧老生的发展】潮剧老生的表演,相对剧种的其他行当,总体还是比较薄弱,比如以前的须功就比较简单。现在经常用到的这些须功,好多都是从京剧学来的,以前老生出来就是捋、甩几下水袖而已,抓须后指出去,甩须,这些都是京剧的,潮剧以前没有。

黄金泉师父在潮剧老生中的动作算是比较丰富的,尤其在激烈的时候,有不少表演动作。他在演《黄飞虎反五关》的黄衮,在激动的时候,脸部表情颤动,还有一些须功和身段。但潮剧突出的是彩罗衣和丑,老生行当相对比较薄弱,这和潮剧童伶制有关系。小孩子演戏很难有深刻的理解,都是依样画葫芦,叫你哭就哭,叫你笑就笑,叫你气就气,没有感情。解放后,废除童伶制,用成年人来表演,才能够去理解人物的内心感情,我符合什么感情,要用什么动作。所以老生以前还是很薄弱,后期很多表演是向京剧学习的。老生以前在剧团按照排行也是比较靠后的,在剧团没什么地位,因为老生是童伶,一般排行都是老丑,花脸,老鹅,这些是师父。我听老辈人说,师父级别的就可以自己有个铺位,“戏角”(童伶生旦)就睡总铺,老生有时候还更差,是没地位的。

【要尊重传统】现在有一些年轻演员不认祖,不认潮剧,老是说潮剧没有什么好学,喜欢去向外学,也标榜是向外学的,事实向外学习后,他们都没有真正融化成潮剧的东西。潮剧自己的基础不打好,也没办法去融化。首先要有潮剧自己的基础,学习了才能够融化,潮剧自己的特点不懂,去学别人的,就是死搬硬套,别人的东西学来,就是学会比划别人那几下子而已,可能还比划得不地道,潮剧是怎么样的?不懂。

如果潮剧自己的传统都不学,特点都不知道,对传承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建议。现在有几个年轻演员闲下来能主动练功,学功夫?除了要大赛,会应急练功,平时很少看到练功,这和现在剧团的运转模式当然也有关系。我们以前早晨练功都一起练,练踢腿,练基本动作,动作都会,还是要经常练,熟能生巧。现在戏校毕业去到剧团,就是争取到有角色演,就万事大吉了,要他们再去研究,再去练,真的很少。这些人在学校学的东西,本身已经也有一些是走样的了,学不到潮剧真正的特点特色,所以就觉得潮剧传统没有什么东西,接触外来的动作,眼花缭乱,很多,就觉得非常好。

传统的基础差,老是去学很多外剧种的,久而久之剧种就变成杂种戏了。强调传统和向外学习并不矛盾。为什么以前源正的老师父都那么厉害?老师父们也是经常向外借鉴,私下也经常思考的,我记得老师父经常带新演员去看其他艺术门类和电影。他们也都是有积极向外学习的,不同的是他们传统的基础非常好,所以他们能融化,能变成潮剧自己的东西,不会失去潮剧自己的特点。以前很多老先生,包括 马飞先生这些人,都是创新派,都不会墨守成规。但是他们都比较尊重遵循潮剧的传统。你听马飞先生的曲,创新的东西很多,但是潮味十分浓郁,表演其实也是。刚才说的走边,你可以学他的走法,但是一些动作手势你用潮剧自己的,整个出来后就会觉得还是你潮剧的味道。

学了动作之后,要懂得运用,动作要符合人物,不是在台上随便用,让观众知道你会比这样的动作而已。要用得恰当,用得不恰当是没用的。这个水袖该甩就甩,不该甩就不要甩,不是我就一定要这边甩一下,那边甩一下。说到底,就是潮剧的基础没打好,向外学习就很难融化。对角色的理解不透彻,没有从情感上去塑造人物,就要依靠繁复的动作来表现,要不就会站在台上直愣愣的无法表达。这是一个误区。

【传承很重要】潮剧很多自己的表演,因为传承的工作做得不够,老艺人走了,表演就带走了。早期潮剧的花脸都很不错,花脸演员好多都是剧团的大师父,现在失传了。陈玩惜师父的《搜楼》,花脸功架就十分漂亮,现在没有音像,也没能传承下来,大家都说好,但是好在哪里,怎么比,没有人真的知道了。老丑也是一样,谢大目师父的《失印》,也是没有人会了。
以前那批老艺人身上的东西真的很多,而且不少人会好几个行当。象吴为雄,郑蔡岳,小生、老生甚至花旦,这些人都会,都能教你。而且这些老师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个角色都要演出不同的人物特点,不是说老生就都一样,也不会演来演去都是演演员自己的本色。《黄飞虎反五关》,陈玩惜师父一开始是演纣王,这是花脸,后来因为需要,又去顶演黄衮,这是老生,但是大家都觉得,他演哪个角色就是哪个角色,非常准确。吴为雄师父也是一样,他在《秦香莲》演韩琪,也演过陈世美,都演得非常好。

潮剧的一些行当,以前也有自己一些非常有辨识性的特点,比如潮剧花脸唱横喉,老丑唱痰火,都很有特点,但后来都不提倡,理由是从生理上,唱了对演员不好,但是现在观众都还喜欢听痰火声。我个人觉得要练对方法,练对法就可以。吴为雄、郑蔡岳、陈玩惜这些师父,他们在解放前也是唱痰火声的,解放后回归唱实声,但因为他们以前练痰火声方法正确,所以回归实声并不困难。这些要靠师带徒,如果自己去瞎唱,没有方法,那就肯定不行,会损害声带。痰火声听老师父说,练的时候要茶米和肥猪肉浸了之后拿来吃,还要拿个杂菜罐对着来练,慢慢练,不是一下子就会。为什么有人的痰火声能唱那么高的音高,我觉得就是练得对,有的痰火声其实不是痰火声,而是声带沙哑,演员已经没办法说实声,这是练法不对头。我小孩子的时候,潮剧的花脸还能唱外江,象《三家店》等等,有好多个短戏。以前演长连戏之前都有演短戏,一是调动气氛,一是为了压住整个台,让观众能够静下来看戏。(刊登于2015年1月15日《特区青年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