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清城:小生的开蒙戏很重要(上)
黄清城(1929—) 潮剧名小生,师承林如烈,是潮剧从童伶制小生改革至大小生的第一批演员之一,代表作有《陈三五娘》《芦林会》《槐荫别》等,《陈三五娘》被拍成电影。小生动作潇洒规范,刻划人物性格分明,作品影响很大。1973年调汕头戏曲学校任教至退休。近年还应广东潮剧院邀请参加传统剧目传承工作,传承《槐荫别》等剧目。
【师承林如烈】我是1944年入班,师承林如烈先生。从艺前曾参加业余的纸影班。16岁以后加入潮剧玉梨班,恰好当时如烈先生在班里当教戏先生,所以由他一手授教,传承。
如烈先生是潮剧界全才,他会写剧本,会司鼓、弦乐、排戏、作曲,比较全能。当时他主要是教长连戏,晚上不用演出时才教锦出戏。当时如烈先生就利用晚上的时间专门来教我表演,经他教授之后,我的表演就有了小生规格了。
【开蒙戏《扫窗会》】我一入戏班就是学小生行当,开始是学了一出《扫窗会》。小生有很多种,有花生、武生、丑生等,《扫窗会》的小生角色是正生。因为当时没有训练班,主要的学习是以戏带功,小生的规范动作,出手台架,都是在以戏带功中学成的。当时我学习《扫窗会》这个戏,如烈先生下了很多工夫,短短1个多小时的戏,就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潮剧锦出戏是非常有规格的,各个行当的表演都非常有规范的,如小生12个基本动作等。
当时学习《扫窗会》的时候,戏本身不长,如烈先生很耐心,在揭阳教学的时候,我们在一个律师的别墅里学习,两人一起,以戏带功,角色中小生的动作和功架基础都是在这个戏中授教的。如一个开手、一个台步就要练好久,下次再来时,还是这个手法和步法,扇子要怎么拿,步法要怎么走,老是重复这个动作,教到你有固定基础了,就慢慢练出了比较有规范的动作。
【小生开蒙的锦出戏非常重要】我学锦出戏就只学了两个,一个是《扫窗会》,是如烈先生教的,另一个是《双珠凤》,是如烈先生的师兄弟洪润林先生教的。润林先生不单单鼓手非常好,教学表演也非常细腻,他专门教锦出戏。他教的戏有《大难陈三》《陈仙游楼》《双珠凤》,教基础的比较多。这两个先生都是高才学的,我小生的基础和表演的规范,就是来自这两人。
一个演员,开始学戏时最好是先学锦出戏。因为锦出戏在音乐上、唱腔上、动作上都比较有规格,表演也比较集中,所以先学锦出戏,以后再学长连戏才能比较得心应手。我学了两个锦出戏后,当时因为师兄们年龄较大开始退涝,所以我的戏份也就比较多,角色中文武都演,所以当时也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学锦出戏。幸亏这两个锦出戏做基础,我的小生表演才比较规范化。
【接演长连戏】学习《扫窗会》之后,我演的戏开始多起来,当时剧团几个小生都年龄大,开始变声了,俗话说退涝了,我就去顶替他们的角色,有《孟丽君》的皇帝,《方世玉》的方孝玉。还有如烈先生教的长连戏,我学过《孟姜女哭长城》,演万喜良,还有一些新戏,我都参加演出。武戏中我演过《反朝歌》的黄飞虎,还有《红鬃烈马》,我演苏能。如烈先生执教的这几个戏都比较出名。
【改人改戏改制】我一直在玉梨,演到解放前,我其实才演了4、5年戏。解放初期,潮汕成立文联,主席是林山同志,他是老延安的,搞民间文学的,杨影当副主席。在初解放的时候,潮剧已经落坡了,没有人愿意演潮剧,因为剧团流动性很大,功夫也难学,学的范围也小,接触面也少,发挥也不广,所以当时就剩6个班。成立文联后,潮汕组建了一个潮汕文工团,属于半歌剧式的,有郑一标、饶恕这些人。
当时文工团一成立演出效果非常好,结合了解放的宣传,排练过《赤叶河》,在潮汕地区反响很大。所以领导们就讨论潮剧还要不要存在,因为潮剧以前文人少,剧目也不多,写戏也不是很精华,所以讨论要不要存在。领导讨论后觉得潮剧还是要存在。林山同志说,潮剧是潮汕人民喜闻乐见的,基础非常好,要传承。所以当时提出了改人改戏改制。
改人是演员要学文化,提高文化素质。改戏是要写接近当时政策和形势,写了不少现代戏,不要整个舞台全部是帝王将相。当时领导们还是有远见的,所以6大班留下来。我还是在玉梨班。当时除了改人改戏之外,制度方面也由艺人管理剧团,去掉资本家,成立艺委会,艺人自己管理。剧团由国家管理,潮汕文联管理,还成立剧改会,请了一些文化教员到剧团任教,改变了剧团的面貌。
这个时期除了写新戏,比如《汕头老虎廖鹤洲》《许阿梅铁山起义》等,也移植了别人的一些剧目,我在这些剧目中都扮有角色。移植的剧目有《白蛇传》《西厢记》,都是由魏启光写的。他是文化教员,文字水平非常好,但当时对戏曲了解还不多。因为戏曲是有一定的规格的,如英雄白、台前白,还有一些过承,比如开道啊,还有音乐的配合等。他经常接触演员,了解了戏曲的规律,然后再去移植别剧种的剧本,写成潮剧有自己语言特色的剧目,非常成功。(汕头电视周报)
《芦林会》黄清城饰姜诗 范泽华饰庞三娘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