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孤王雄才大略臣民服,数十载开疆拓土固国邦……一片苦心为社稷,只为大汉春秋长盛千古流芳……到如今,掌舵之人自折风帆,倍觉高处不胜寒……”苍劲激昂的唱腔,配合着甩袖、抖须、激面等台步动作,阳春三月,在狮城的舞台上,潮剧《西汉宫》中汉武帝形神兼备的演绎,引发了海外观众的赞赏。扮演汉武帝的,是广东潮剧院二团的演员蔡财旺,他活跃在潮剧舞台多年,塑造了《血溅南梁宫》的管叔贤、《风雨双英》的贺秉忠、《苏武牧羊》的苏武、《回书》的刘智远、《闹开封》的王佐、《连升三级》的冯相爷、《三请樊梨花》的薛仁贵、《龙凤宝烛》的冯玄龄等风采各异的老生形象,给不少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树从根脚起,水打源处流”。蔡财旺的潮剧缘,还得从头说起。

蔡财旺生于福建东山县湖塘村,小时候,父亲是当地一名潮剧演员。1994年,蔡财旺随父亲到剧团学潮剧,两年后转入东山县青年实验潮剧团,专攻老生行当。老生多扮演中年以上男性角色,要求演员要有魁梧的身材和洪亮的嗓音,可那时的蔡财旺形容清癯,音色偏暗,行当表演能力不理想,开始并不被看好。谁也没想到,这样一个底子薄弱、貌不惊人的农家娃儿,日后却“逆袭”成为潮剧的优秀老生!

戏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台上一刻,台下十年”,更何况是非科班出身的人,蔡财旺为此吃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他明白“积跬步以至千里”的道理,一点一滴努力化解自身“劣势”:一方面积极增胖,使形象更趋饱满,另一方面不断夯实表演艺术,每天天还没亮便起床,从基础的唱、念、做、打,再到手势、眼神、台步,一一琢磨训练。在日复一日的爬坡攀登中,渐渐“脱胎换骨”。这时候,机会来了!1998年一次在潮阳古埕镇演下乡戏时,蔡财旺巧遇了同来演出的李四海。李四海当时是潮剧院海声剧团(后改为潮剧院三团)的老生演员,在潮剧界已小有名气,他觉得蔡财旺有戏性,便向剧团推荐。在李四海的玉成下,蔡财旺来到了海声潮剧团。数月后,一次剧团在百花尖大庙演庙会戏,蔡财旺临时顶替同事演了一个员外角色,团长李廷波看后颇为满意。得到首肯的蔡财旺更加奋发蹈厉,期间,他专诚拜访著名老生张长城,以精诚的求艺精神感动了张老,被收为入室弟子。得名师“真传”的蔡财旺,进步神速,2004年,在张长城的指导下,蔡财旺以《刘章下山》的刘肥角逐广东省第四届戏剧演艺大赛,夺得大赛银奖,翌年又获得潮剧院青年唱腔比赛获二等奖,2006年又喜获潮剧院青年演员击乐比赛一等奖。

勤于打拼的蔡财旺,渐渐受到赏识。此时的他不再是当年初出茅庐的毛小子,对行当表演、人物塑造已有一定体悟。他勤于思考,深知生活是艺术的源头活水,演出之余,常常深入生活、感受人生,从中丰富情感体验,让人物情绪更加充盈,表演更具张力。

那年,他在《吴越春秋》中饰演文种。为演好人物,他认真研读剧本,查阅诸多资料,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并主动与该剧导演讨论,以找准人物基调和个性。他转益多师,在角色的“二度创作”中,又得知名导演郭楠雕琢加工,最终成功“拿下”人物。他扮演的文种,纯朴深情,真实自然,再现春秋时期的士大夫形象,至今仍为不少戏迷所称道。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