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风光在其中
——从四段花轿舞略谈潮剧表演程式的运用和创新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可见"歌"和"舞"在戏曲中所占的份量,"歌"是诉之于观众的听觉,"舞"是诉之于观众的视觉,本文主要浅析一下"舞"在戏曲中的妙用。

戏曲表演的"舞"离不开程式。前辈艺人从生活中提取素材,经过加工,予以适度的夸张、节奏化和美化,逐渐形成、创造和积累了丰富多姿、色彩鲜明的戏曲舞蹈语汇--表演程式。这些程式的灵活运用,丰富了戏曲的表现手法,在刻划人物形象,烘托场面气氛,推动剧情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久而久之也就培养了观众对戏曲审美的独特领悟。程式的产生既有继承传统的成份,也包含着一代又一代艺术工作者的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

这里以花轿舞为例。潮剧《巧姻缘》、《程咬金照镜》、《美女换乌纱》、《边关情仇》这四个古装戏中都有抬花轿的场面,导演根据不同的人物形象和不同的活动环境,设计出风格各异的抬花轿舞蹈,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成为各剧的舞台亮点之一。

《巧姻缘》是一出很受观众欢迎和喜爱的古装喜剧。戏一开场,名医"赛华佗"骑着驴儿,踏着欢快的音乐节拍,晃晃悠悠,随着迎亲花轿喜滋滋地上台了,这顶花轿是用轿夫手中的红绸构成的。"人家骑马我骑驴","赛华佗"并没因此而感到寒酸,生性风趣的他正沉浸在"老夫"即将取到"少妻"的喜悦之中。两个卖力的吹鼓手,时而前俯后仰地卖弄他们的吹奏技艺,时而和轿夫们为"赛华佗""帮腔",又唱又跳,轿夫和鼓手们舞动红绸欢蹦乱跳、生龙活虎的表演更加生动地衬托出"赛华佗"这个年近半百、风趣可爱的老新郎将要娶到"灵芝"这个年轻美貌的新娘时的极度喜悦之情。红绸既是喜轿,舞动起来又强化了喜庆的气氛,使这段舞蹈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一开场就深深地吸引住观众的视线,他们的欣赏兴趣也提高了。

《程咬金照镜子》也是一出妙趣横生的喜剧。直爽泼辣、心地善良的"程七嫂"为了救人,盖着红盖头冒充新娘被抬上了抢亲花轿。表演时,花轿是两个轿夫用手臂搭成的,只见"程七嫂"坐在上面摇摇摆摆,好不得意。她一路坐轿一路想着法子教训那些为非作歹的人,一会儿说自己的绣鞋掉了,要轿夫转头去找,一会儿又说鞋子在花轿里头找到了,搞得一群轿夫和奴才们时而上坡时而下坡,前进又后退,累得团团转,泼辣的"程七嫂"帮那些受尽权贵欺侮的老百姓出了一口恶气。观众在欣赏那变化多端的程式美的同时更得到了一种善恶终有报的精神愉悦。戏曲就是在生动感人的故事里体现它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

在《美女换乌纱》这出新编的古装喜剧中也有一段别出心裁的抬花轿表演。坚贞痴情的"潘玉娥"绝处逢生,在正直热心而又机智灵敏的嫂子"翠莲"的陪伴下,坐着两支竹竿构成的花轿前去与情投意合的表兄"周延章"相会,花轿内的"潘玉娥"自然是沉浸在幸福的憧憬之中。"康伯元"和"康半丁"、"潘子才"和"潘阿拐"骑马追随左右,这两对父子虽然各有各的打算,但目的却是一样的,那就是要想尽办法、耍尽手段来攀附权贵,以图出人头地,升官发财。这一段戏的表演动中有静,主次有度,虚实结合,导演让全台人物均在原地踏步,需要时则将人物推出前区来表演,既用新颖的手法表现剧情,又使善与恶、美与丑形成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此处的花轿舞是技与艺、情与理、形与神的合谐统一,趣味性、观赏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创作剧目《边关情仇》中的"翁从云"迎亲时的花轿舞更是别开生面,令人过目难忘。因为新娘"朵兰"是一位生长于大西北的蒙古族姑娘,他们成婚的地点也是在广阔无垠的塞北,所以导演在花轿舞中糅进了西北秧歌舞的粗犷和豪壮。一把大红伞象征着大花轿,十几个人簇拥着坐在里面的新娘子"朵兰"载歌载舞,"抬花轿送亲人,一送送到长城南,城南城北吹唢呐,欢锣喜鼓隆咚锵……",场面热闹火爆,色彩鲜艳夺目,强烈地渲染了一种欢天喜地的气氛。"翁从云"和"朵兰"这对新人的内心的无限甜蜜和幸福之情,通过欢快的歌舞场面尽情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引起了观众情感的共鸣,产生了震憾人心的艺术效果。

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说"在舞台上的一切动作,都要照顾到姿态上的美。"这四段花轿舞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既在造型中抒情,又在抒情中造型;既重视形似,更突现神似;既以生活感人,又给人以极大的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这就是程式的审美特质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戏曲程式来源于生活,又艺术地再现了浓缩的生活,它使演员在不自由、有限的舞台上创造出虚拟的无限自由,这不得不归功于导演的巧妙构思和周密安排。随着戏曲反映生活的日趋丰富,表演程式也将随之改变和发展。"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需要以导演为首的戏曲艺术工作者们继续为之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思去探索、运用和创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