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极一时的五、六十年代,潮剧得益于有一批艺术功力深厚的名演员,无论是姚璇秋、洪妙等家喻户晓的“大角色”,还是一些常演配角、甘为绿叶的“小人物”,无不是技艺精湛。再往后,方展荣、郑健英、陈秦梦等人,也都各以看家本领称誉剧坛。这些名角,无论台前慕后,都是观众关心、注意的焦点,他们演过的剧目和角色,他们艺术历程的每个阶段,都标志和带动着潮剧不同程度的发展和繁荣。
名演员的作用不言而喻。一部剧目,从剧本精髓到导演构思,都得靠演员去体现,没有好的演员,再好的剧本,再高明的导演构思,再优美的唱腔,都无从体现。名演员有极强的明星效应,他们对观众的号召力是一般演员所无法比拟的。可惜的是,当今潮剧舞台后辈之中,要再找几个令人称道、名符其实的名演员,已是难上加难。
名演员之所以成为名演员,有赖于二条:一是精湛的技艺,二是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前者来自勤奋的练功、后者来自不断的学习。而今,在我们的年轻演员中,已看不到闻鸡起舞的练功场面,也难觅得诱人的书香。不练功,何来出色的唱念做打的技艺?不学习,何来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没有这两者,何来成为名演员的资本?
当然,出于生存需要的大量的“尖脚戏”制约着演员对自身技艺的提高,剧团现有的条件也难以组织大规模、长期性的练功,但这并不应该成为理由!浙江越剧的茅威涛,演戏能演到去日本讲学,能创办自己的工作室,能坦言吃咸菜也要演越剧,但是,她要让同仁们演越剧而不用吃咸菜。人家也很年轻,却能有这种追求,这种气魄,能取得这么高的成就,我们潮剧的年轻演员为什么就不能呢?我想,我们的年轻演员还是缺乏一点吃苦和奉献的精神,也缺乏争当名家的气魄。
在八十年代初成长起来的一批青年演员中,并不乏极具潜力的好材料,这些人现在大都在30多岁,正是大展身手的好时光,他们都有条件在这个领域大放光彩,可惜他们都因各种原因离开了舞台。他们离开舞台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是,缺乏奉献精神、缺乏争当名家的追求和气魄应是一个共同的原因。
对于潮剧名演员的断层,我们的剧院领导和潮剧工作者也并非一点责任没有。潮剧院二团郭楠团长的做法就值得褒扬,他十分鼓励团年轻演员钻研技艺,狠抓年轻演员的基本功训练,提高表演水平;要求年轻演员定期撰写演出心得、理解角色的文章,并亲自逐篇修改;有专家举办各种讲座,他也总是指派年轻演员参加……这些举措,不可能立竿见影,但是,只要坚持抓下去,年轻演员的素质必定会大为改观。我想,我们还是缺乏一种对年轻演员勤学苦练的督促和奖惩机制。其次,对于优秀的年轻演员,大都个性独立,思维活跃,交游广,抱负大,也易社会潮流影响,一旦萌生退意,较难挽回。因此,要多体现他们的价值,多为他们挑选合适的剧本,让他们在舞台上能尽情发挥,要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出去开阔视野,增加阅历,帮助他们积蓄艺术力量。一旦人的价值能够得到体现,外界的诱惑力自然就会减少,同时,舞台价值也会带来相应的物质回报。这将此任何说教都有效。
总之,只有用相应的激励机制,再加上演员自身的追求,才可能出好演员、名演员,剧种也才有希望。潮剧的发展与繁荣呼唤着新一代的名演员。(发表于1998年7月18日《特区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