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蕴育(1947—) 潮剧名师。原汕头文化艺术学校讲师,做工教研组组长,主要担任“闺门旦”行当教学,并为主恢复了旦行基础教材。参加导演组导演的长戏有《穆桂英》《金山战鼓》《王魁休妻》《王金龙》等,继承和传授的和折子戏有《益春藏书》《摘花》《打神》《嫦娥奔月》《串戏定亲》《思凡》《活捉孙富》等,多次应邀为广东潮剧院以及新加坡、福建的潮剧团体训练演员和执导剧目,培养的潮剧旦角有孙小华、王少瑜、刘小丽、张怡凰、吴奕敏、 陈立君、杜冰玲等。
【戏校第一届毕业生】1959年4月,就来学校。当时还不是戏曲学校,是训练班。我们都是剧团送来的,我是潮安正天香剧团送来的,我们团送来5人,当时要求非常严格,隔一段时间就要考试,考试不合格就要送回去。我们团最后就剩我1人。我们读的是少年班。
到了有学一些小戏,宣传剧,不太算数的,第一个戏是《大难陈三》,《益春藏书》是里面的前半折。彩排的时候,我和卢丽冰两人,是最后一个节目,本来彩排完都要卸妆了,结果领导说,你们先不要卸妆,重新来一次。从那一次开始,这个戏就成为招待剧目。一整台戏,第一个戏有时候是《盗草》,总之是武戏,第二个戏是《大难陈三》,第三个戏是《芦林会》,第四个戏是《刺梁骥》,有曲戏,有小锣戏,有武戏,非常完整。当时经常招待外国友人,招待中央首长,招待的规格有时候很高,要戒严的。
这些戏出来后,就去四县演出,非常轰动,结果就去参加省的青年汇演。我们还不算青年,还是少年,去参加,去“凑数”,结果反映非常好。回来之后,就正式成立了戏曲学校,所以还拍了电影。电影脚本本来有《益春藏书》,后来因故没有拍,只选了《芦林会》和《刺梁骥》。我们这一届是真的出了成绩,我们也成了戏校的第一届毕业生。我们是剧团输送的,成立戏校了,还要还剧团为我们出的一些费用呢。后来戏校新招生的就是戏校自己的了。
【我的老师们】我入门的行当就是阿娘,闺门旦。潮剧女的行当主要是青衣、闺门和花旦,闺门以前叫蓝衫,即是未出阁的少女。基本这几个行当比较主要,当然还有老旦、刀马旦等。金章婆我个人认为应归属彩旦,彩旦的表演带有夸张,动作性比较多。潮剧的行当还是没有分得那么细那么具体,其他剧种连武旦和刀马旦都有区别。潮剧没有这么细,象舜卿姐戏性比较好,她就能跨一些行当。
我学习的时候,是黄玉斗先生教唱,他是潮剧出名的作曲先生和教戏。他本来教的是进修班,即各剧团要做主要演员的,送来进修,1年期。我的《藏书》是进修班先学的,然后师姐们搬给我们,玉斗老师再和我们排练和教唱。
教我们行当基础课的是洪静芳老师,也是老戏班来的。她比较有文化,笔也拿得来,所以经常派她到处学习,回来后就组织课材。她的方法不错,和老师父老先生们不同,比较系统,能够从简到繁,能够形成一些动作名称。
戏校还有一个老师教青衣的,叫翁炳林。还有郑筠老师,是理论老师,在抓教材,形成文字。对我表演影响比较大就是黄玉斗和洪静芳老师。郑筠老师也很重要,理论的引导非常重要。有一段时间我变声,老先生教学一定要4孔弦,念白也要高,我无法学。变声期去学了梨园戏的《摘花》,没声,郑筠老师只能和我说,口白要怎么说。台词产生动作,台词念得好,动作就产生得来,所以在无声这段时期,没有演出,也没有人伴演,通过郑筠老师的启发,我也学了很多东西。戏校很多教材都是郑筠老师整理出来的,他通过老先生老师父的口述,再研究,再综合形成教材,这是潮剧教材的来由。老先生都没有教材的,名称也非常土。
因为变声后声音不够用,所以我在学校学的戏不多,但是每一次汇演,我都有参与。我的表演学得还可以,领导老师都比较疼我。去省里汇演,大家都可以去玩,就我一个人不行,以前对人才真的是很重视和爱护。我也非常认真,每一次演出之后,我都有自己“过电影”,今晚哪个眼神不够,哪个表情不够,回头想,心中都非常清楚,今后要怎么提高,都清楚。我在学校读6年,6年全勤,对学科也没有偏科,每一科都认真,每次大会都给表扬。
【恢复戏校旦行教材】我是戏校复办后到戏校任教。其实我都没有想过做老师,我想做演员,领导叫我做老师,我有点伤心,也没有准备,头脑根本没有积累教学的东西。做演员就是做好自己就可以,自身基础好,能够塑造好人物,就完成任务,教师的角度就不一样,要去研究,去组织教材,去发现学生的优缺点。
开始复办戏校的时候都没有几个老师,我一个人要负责三个行当。教学首先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教材,以前戏曲训练班整理的资料都没了,全烧完了,真的是一页纸都没有留下,我自己也没有留,这是给我最大的难题。我问校长,我得教什么?校长说,你有什么就教什么。老戏校的教材,这三个行当的教材,我都还会记得,所以是我凭头脑的记忆先恢复起来。后来学校有到中南片交流,有整理出教材,也有郑筠老师帮忙,有拍照留存。再后来还有一次是参加省艺教会的教学表演,其他参会的院校看后,觉得非常好,都要求这些得拍成录像资料,所以那一次有拍成录像。这些恢复起来的教材,基本都有文字。我主要是示范闺门和花旦,青衣是林柳青,小生是曾义藩,老生是黄金泉,老丑是蔡书强,还是比较完整的。
潮剧过去是童伶制,我听老师父说,旦比较多是唱,坐在那里唱,我们的青衣以前是没有什么表演的,大衣师父抱出来坐在椅子上唱,就是听唱,所以潮剧旦的表演,以前就是12基本动作,非常简单。现在除了12个基本动作外,归纳为几个课,即是水袖课,手法课,激面课、折扇课、眼法和台步。
【戏曲的师资极其重要】学生是一张白纸,老师的功底怎么样,老师的表演能力怎样,老师要示范,要给学生模仿,和别的科目不一样,表演教师要自己吃透。比如教《益春藏书》,五娘发现有一封书信,问益春,这封书信你有看到吗?书信明明就是益春拿来的,她是心口不一,要怎么表现,要示范给学生看。益春的台词是,娘啊,我不识字,又无看过,哪里会知道呢?如果很简单地讲,就没有什么趣味性,所以要演出益春的聪明伶俐,心口不一的东西,然后才有阿娘说,是不是猫叼来的?每一个动作都要很好地示范。
艺术的东西没有止境,教材的整理也没有止境,就是我退休了,人家请我再去教,我也依然要准备,要学习,要吸收新的艺术来充实自己,才能适应时代的审美。我在老戏校打的基础远远还不够用,有原来的基础,还要再充实再学习。我的教材有很多套,得让学生多学一些东西,我教的东西,学生也要会总结。学生如果用心,给我排过一个戏,他的戏路、思维就会有变化。
做戏曲老师,你本身一定要有一技之长,在某个方面非常好,非常突出。就和老戏校一样,老师父虽然文化不高,但都有自己的首本戏,在“潮剧国”得到公认,可以来做传承。戏曲讲究口授身传,来学校做老师,老师这个关要把握好。戏曲教学还要掌握好要点,动作要领在哪里,要仔细认真去投入去学习,表达要准确,评判要准确,才能教学生,学生才能心服口服。
【传统程式是前辈艺人千锤百炼的成果】不要轻易否定传统的东西。《闹钗》小英出来后,要纺手,整鬓,刚恢复这个戏的时候,大家看了不接受。有人说,老师,怎么出来后要用这几下?我说,前辈艺人创造这几下子,非常合情合理,没有一下是多余的,作为丫头,小英在家里是下人,夫人叫她,她或许正在打扫,或许正在井边在打水,头发都乱了,出来厅堂见主人,肯定会看看我的头发乱不乱,我的服装有没有扣错,袖子要整理一下,合情合理、大家听了都觉得是,有道理,刚开始大家看了是很不接受的,都说这些古装戏看了起鸡皮疙瘩。
回过头看,前辈艺人创造的东西,是千锤百炼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有他非常好的一面,很多就是从人物的身份、从生活创造出来。我教的《闹钗》是(谢)大目师父传的,包括现在老丑的这些扇功,也是他传下来的。大目师父的项衫丑也非常讲究,动作包括手势都要非常雅。胡琏是读书人,虽然是浪荡子,母亲溺爱,父亲管教不到他,但是他的举止、项衫、站式,都要非常讲究。我去新加坡戏曲学院,看到那里挂着“老丑四散来”,这句话现在有点变成潮丑的概括了。我和蔡曙鹏博士说,这话不要挂在这里,潮剧的老丑是非常讲究的,是项衫丑是踢鞋丑,还是娄衣丑和官袍丑,都非常讲究,没有一个是四散来的,都要表现得非常干净,给人感觉非常可爱,所以这句不能挂。潮剧院在林澜院长时期,60年代,潮丑也整理了一本非常完整的资料,都是说潮丑怎么讲究,不能四散来的,也要从人物,从背景出发。
以前老先生传下来的东西,很多都是有他的道理所在,你要谦虚,去学习他的,然后消化成自己的东西。怎么小英出来会有那一套动作,就是这个道理,仔细去研究,都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对传统,一定要细心研究。
【潮剧旦行指法的讲究】潮剧旦行12个基本动作,和台步一样,都很重要,要学扎实。12基本动作包括有指法啊,翻手啊,小五花啊,开手啊,都有规格。这些动作也都有配词,同一个动作,同样的配词,语气不一样,感觉又会不一样。比如“哦”字,不同的语气,有若有所思的,有惊奇的,有去到花园,景色美,空气好的,都要结合心境,一个动作可以表现这么多东西。所以外国人总结梅兰芳先生,就是说程式是死的,运用是活的。
潮剧目前的指法基本还都是按照传统的。以前潮剧没有兰花指,都是姜牙指,兰花指是后来向京剧学习,这就是发展和变化。指法的使用要看行当,姜牙指比较收敛,青衣就要用姜牙指,花旦也是用姜牙指,闺门比较婀娜,是少女,在家长的呵护下,性格不一样,身份也不一样,就要用兰花指。这些和身份有关系,老师要把讲究说给学生知道。还有拱手,潮剧的旦用的是内拱手,叫做凤眼手,左手是荷叶掌,中间是凹下去的,武的就可以用外拱手,象穆桂英,还是要根据人物去选用动作。这些讲究是后来发展的,洪静芳老师去向川剧学习后,就开始有一些讲究,但是以前老师也还没有研究这么多,这些一些也是我个人的见解。我觉得动作还是要服从人物。
现在舞台不少演员无法演出这些东西,没有这么细腻,包括一些老学生,都没能达到这样的要求。演员去到剧团,导演没有要求,或者不懂,比着比着就乱了,有些是演员自身原先就有的毛病,改也改不了。这些现象很难都改变,只要人物情绪对头,拿得出来,也就不错了,但是作为戏校的老师,就应该懂这些,什么行当比什么动作,潮剧的特点,行当的特点,应该会懂,要能教给学生,和学生讲清楚传统有这些。
【潮剧旦行台步的讲究】戏曲演员台步要有功底,练得好,才能控制上身,掉身才美。台步非常重要,最基本是这个台步,功力不够,站着就不美。潮剧旦闺门的中步和快步,步伐的大小是半个脚刀,慢步就可以一个脚刀,脚接脚。慢步要走得稳重柔美,就要一定的功夫。所以包括京剧也好,学生上课就是走台步,哪个剧种都一样。潮剧青衣、花旦的步伐大小的讲究和闺门旦也是一样,但是控制上身的摆动就不相同。闺门旦的慢步难度最大,要摆动得美,柔软,要有少女的味道。青衣的摆动就不能太厉害,要稳、大方、端庄,和闺门旦区别比较大。闺门的慢步可以左右摆动,步法的弹性可以弹动比较大,青衣就不行,要稳重。所以台步要抓住行当的表演要领。套脚也是同样,花旦和青衣的套脚,要后套,不能前套,即主力腿之后要换脚,要往后面套。闺门旦就可以前套,为什么要前套,就是要显示她的婀娜美丽,青春少女的美感,身段的婀娜。
【闺门旦要动如微风拂柳】闺门旦的表演要表演得真正好,难度非常大。老戏校的老师告诉我,闺门旦要动如微风拂柳。演员要怎么做到似有似无,给人公认你这个闺门旦演来好,难度特别大。比如《闹钗》的小姐,就是一个标准的闺门旦,下楼来,看个分明,就这几下子,里面多少身段和步法在里面,基本功没练好,你就没办法控制身段的婀娜。闺门旦的美,既要婀娜妩媚,给人感觉有美感,又要看不刻意,非常不简单。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尽精微”。我在教学中,每一个动作、身段和面部表情,都是尽量体现这样的追求。比如“郎君你看,那池中鸳鸯交颈”,这些表情,怎样去体现,怎样去启发学生去做出这种情绪来。比如你看了这朵花多么漂亮,看见鸟在飞,是什么动作和表情,都是要非常细腻的。
青衣就我的感觉,除了基本功要打得好,塑造人物要塑造得非常确切,比较重唱工,还有该激情的时候要激得起来。青衣的表演没有闺门那么多,闺门比较多。表演起来要有整体美,要有一个律动过程,不是说动作到点够规格就有美感。比如说划个椭圆,你的尺寸会够规格,问题是够规格之外,你这个律动过程,这个节奏情绪,要漂亮,细微,要结合人物的节奏和情绪,才有真正的美感,这就是内功。这些东西,就是“尽精微”。一幅画也是这样,你看起来,是一幅画,会欣赏的人,里面很多细微的东西。
【闺门旦要有古典美和女性美】以前的青衣,坐下去的时候,讲究不能挺胸凸臀,臀部要收起来,后脚跟要贴地,这样才大方,小腹收,臀部也收,还要含胸。关于含胸,以前女子有古典美,还有缠胸,少女也要,不是和现代一样,所以她的讲究不相同。你去看古典画,女子都是垂肩。我在教的时候也有讲究,女的千万不能竖肩,但是不是所有都是含胸,胸要随着动作的收放,随着情绪的表达而有变化。“待我来”,胸部肯定要动,胸含紧不动的话,情绪就无法到位。近年杜冰玲和我学习,我也经常和她强调这些,这和感情、运气、唱念关系都紧密相连的,阿娘出来,水袖轻轻拂下,你的气息用不用沉下去?肯定要,这样情绪才能出来。这个气是结合人物的情绪来的,综合的,整体的。如果无法沉气提气,要你提的时候提不起来,就会非常别扭。
闺门旦的整体美感很重要,要有古典美,也要有女性美。你看王文娟,她的胸大体是含的,但是运用,有情绪起来,就没有老是含,非常美,非常讲究。含胸之类的讲究,是一个基本原则,但是根据人物和情绪不同去运用,给人看出顺眼,站了胸挺挺的,都是不对的。
还有传统的站边凤,讲究动作要圆,舞蹈是叫做托掌,戏曲叫做云手。潮剧的云手幅度非常小,以前叫做“安仔架”,潮丑也有,老生也有,现在这个动作只有潮剧有了。我传承《串戏定亲》,夫妻相随来起行,就要运用到这个,俺夫妻来做戏了啊,边凤就站了起来,阿旦和小生都站边凤,味道马上就出来。学生这个基础一定要打,也一定要学,去到舞台再去运用。激面也是,潮剧传统有小激面和大激面,现在只有在《刺梁骥》这些戏里面有运用到这个,潮剧舞台没有谁再这样表演了。
我认为,在学生练基本功的时候,含胸、收腹、收臀这些都要练,要懂,阿旦都要学这些,但是运用在人物,就要随着导演的要求来应用。现在的阿旦有点男性化,尤其向一些男老师学习之后,模仿力强的人,一下子学了就男性化去,一个个都只会挺胸,身段很硬,都没有女性美。女性美关键就在腮、胸和肩,千万不能竖肩,竖肩就好像要和人打架一样。这些老的讲究都是正确的,基础也要学,但是要随着人物的需要去运用。
【动作要服从人物】和演员排戏,我追求细腻,追求贴切,也很注重这个演员舞台应该走的道路,在舞台能不能站得住脚。我每一个剧目都是我自己产生的,都是我头脑自己弄出来的,我力求演员学了之后,能够诚实地站在舞台上。我教杜冰玲,选了《思凡》,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是很难很累的,你去动一下才知道多难。有唱有表演,更重要还要有细腻的东西,非常难。我排《穆桂英招亲》,开始领导看了不接受,说蕴育啊,不要弄这个。穆桂英给杨宗保骂,你乃贱野山寇,耻与为伍,穆桂英听了之后马上跳起来,我设计了这个水袖,穆桂英跳起来,冲水袖,然后抓起来。后来吴峰导演看了,说用来真好,结合人物,有那种野味,和人物的性格恰到好处。
现在舞台的一些身段设计我觉得有点片面为了展示身段。比如长水袖的运用,有的角色投江后,长袖舞了那么久还没死,作为基本功训练就可以,7尺长袖,但作为导演处理就有点不合理。比如《告亲夫》,颜秋容怀胎,又受刺激,一路奔逃筋疲力尽,几乎快晕倒,哪里还能那样大幅度的表演,也是不合理的。《六月雪》,窦娥不是政治犯,不是特务,用四员大将将窦娥翻啊托啊,360啊,也是不符合人物的身份,观众坐都坐不住,入不了戏。《杨子良讨亲》,按照原来女丑、项衫丑来表演就好,地方剧种就要拿出地方剧种的特色,项衫丑和女丑潮剧是怎么样的,老师父是怎么讲究的,乳娘是缠脚的,穿伎桃的,来跳那些动作不合适。越剧的《五女拜寿》,天在下雪,阿旦没得吃,要晕倒了,男女授受不亲,小生要去扶又不敢扶,只得用背去托一托,然后阿旦就翻了个腰,处理实在太好了,太柔美了,观众自然掌声就要鼓起来,这才是和人物贴切的表演。
【关于剧种风格】潮剧的动作总体都要讲究圆,这些程式的东西,各个剧种还是有共通的。我个人觉得京剧有点太程式化,昆曲细腻的程度就非常厉害,我去学她们的《游园》,非常细腻,连贯性非常好,非常化,真的是难度很大,没有从小学起,你是没有办法学到那些东西的,确实是百戏之母。
潮剧整体的风格,现在很难说,我觉得传统基础还是要打好,程式要学丰富,广泛学习,然后运用到人物,运用得贴切就成功,艺术就能够成为经典。向外学习,要学人家那一点点最好的东西,比如我排《益春藏书》《思凡》和《恋歌四季》,都有学习和吸收。《藏书》的身段,五娘要和益春说,又不敢说,怕心腹人成了心腹祸,不和益春说,又没有谁可以说,所以唱“哎,益春……”,牵着益春,牵后心里是很忐忑的,这些台步、情绪,非常细微,要研究心境。我学梨园戏的,就运用到《恋歌四季》,白蛇遇着许仙,怎样去试许仙?我设计了三次试许仙。第一次踏水袖,水袖故意掉在桥上让许仙踏。第二次,下雨。第三次,许仙拿雨伞给她,去扶许仙的手。这些身段细节,都不是潮剧原来就有的,也不见得完全就是程式,都是结合人物,结合音乐情绪去设计,不看情节,来欣赏这些细腻的东西,也感觉非常舒服。我排《活捉孙富》,也有学习舞蹈的东西,把踏歌运用在里面,揉化糅合,合到没有痕迹,和太极拳一样,要化到给你感觉很自然,是你自己的动作。(刊登于2014年9月30日《汕头电视周报》
传承《串戏定亲》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