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优秀的剧本,会因为导演、演员的水平低劣使演出大为逊色;而一个并不很完美的剧本,遇到水平高超的导演和演员则会放出异彩。当然,如果剧本的艺术价值相当高,再加上“表导”人员精彩的二度创作,这样的剧目就会达到征服观众的境界。

对于剧本,郑一标先生总是正确地掌握并传达主题思想。为了使情节更合理,结构更精炼,更适合舞台的需要,他常常对剧本做妥善的处理,以便更好地通过艺术形象传达主题的思想,使观众在艺术享受中得到启迪。他在剧本提供的思想上形成了整体的导演构思,对全剧的跌宕安排、色彩变化及舞台调度,都做了周密的设想和安排。

潮剧《陈三五娘》是我演得最久、影响最广的一个剧目,我在该剧中饰演主角黄五娘。排练场上,郑一标先生所采用的导演手法既与加工《扫窗会》时不一样,也与老艺人的“行戏”习惯截然不同。如果说,《扫窗会》他对我的指导是“由表及里”,那么,这一次则是“由里及表”了。他要我每一个动作都必须自己先设计,然后做出身段动作供他选择,直到他认为与人物的内心情绪吻合为止。开始,我对这种做法并不理解,心里总在想,一名导演,怎么连一个动作都做不好,还要来指导别人。后来的排练,终于使我明白。

记得有一次,郑一标先生要求饰演益春的肖南英说台词:“当初荔枝就不可乱掷”时,来一个强烈的身段,以产生一个大的舞台调度,来表现角色此时此地强烈的内心感情。当时我们设计了几种身段动作,他都不满意。后来,他要我们抛开剧本,按照“提问——回答——再提问——再回答”的一问一答方式,随意聊天(实际他是解决演员在台上的“做什么”、“为什么”,以求完成舞台行动的第三个要素——“怎么做”)。当我被问得不耐烦时,我两手拍腿,用力往下一甩,说:“这些我都知道,不用再说了!”这个生活动作产生出来之后,郑一标先生高兴地说:“就把这个动作放大、美化、配上打击乐。”这时,我才恍然大悟,郑一标先生所做的工作,是在引导我们在理解角色的基础上,创造出完美的表演动作。他认为只有演员自己设计出来的动作,才是最有情感表现力的。

郑一标先生善于“挖戏”,在潮剧界里是有口皆碑的。他不是把演员当成木偶和道具,而是从每个人物性格基点出发,把人物置于规定的情境之中,发挥演员的创造性,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陈三五娘》第二场开头的处理就是一个见证。戏中讲到,五娘于元宵灯下见到陈三,对他的才貌十分倾心,一夜思念未眠。如何表现五娘这样的心境呢?当时有几个处理方法:帷幕拉开,舞台空荡荡的,五娘从后台走出来,望着窗外唱:“帘外春风,桃花满树红,早莺噪园中,元宵灯火如梦……”。后来郑一标先生觉得,这样很难说明五娘因思念灯下书生而一夜未睡,因此他又设计出:帷幕拉开,天色朦胧,五娘站于窗前,背向观众,说明五娘一整夜无睡,在窗前已经站了很久,一直在思念昨晚元宵灯下那位书生。可是背对观众,又犯着戏曲舞台的一大避忌。通过多次对比之后,郑一标先生选择了后者,让五娘站在窗前凝思,并采用“二·八”分配的方法,五娘的面部二分向着观众,八分向着台内。这样,潮剧的传统表演程式在剧情的规定清境中得到准确运用,促进了剧情、人物及其所蕴涵的情感等内在因素的顺利体现,加上我娴熟的表演技艺,五娘这一人物就栩栩如生了。

《陈三五娘》的故事出于“明本”,潮剧原有《荔枝记》和折子戏《大难陈三》,是一出追求婚姻自由的爱情戏。为了能引起当代观众共鸣,郑一标先生以“精品意识”定出这样一个基调:赏灯解画——一见钟情——爱情憧憬——执着追求——曲折艰辛——冲出樊笼。这样的爱情故事,内涵更丰富,观众的欣赏和联想的自由度更大,全剧的总体氛围更荡漾着生机勃勃的青春美和现代美。

1955年,我们在广州汇报演出《陈三五娘》,梅兰芳先生途径广州,得知这一消息很高兴。他从未看过潮剧,于是,在省领导的陪同下,观看了演出。他全神贯注地欣赏,不时流露出满意的笑容。戏演完后,他上台祝贺演出成功,并说:“太好了!全国二百多个剧种,我还没有见过哪个剧种这么富于艺术表现力!”对我和导演更是大加赞赏,说:“连最冷的区位也给利用上了。”当他了解到我学戏只不过3年时,十分惊讶地说:“你们两三年就培养出这么高水平的演员,若在京剧是非十年八年不可的啊!你们这个经验要好好总结,向全国推广。”

其实,这一切都离不开导演郑一标。

郑一标先生总是认真做好案头工作,充分利用时间看剧本,提出剧本的问题,包括整个剧本、情节发展等等。在剧本的基础上组织和运用演员为主体的各种艺术手段,创造完整的舞台演出艺术。郑一标先生排戏很细致,除了给演员分析剧本,讲幕前故事外,他还善于让演员读戏外的同类故事,如他把与陈三、五娘有关的潮州歌册、民谣、童谣将给我们听。他常常召集全团人员通读剧本,他边读边分析段次,用一块黑板来画山形,表明戏的高潮在哪里,低潮又在哪里,周围的人物关系如何等等,线条十分清晰。他给剧中每一个角色都设计了许多戏外的故事,还给我们讲《西厢记》、《牡丹亭》等古代妇女反对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的故事。他还要求我们每人各讲一个现实生活中所认识的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恋爱故事,增强了我们的感性认识,使我们产生联想,走近角色。

在音乐的创作上,郑一标先生要求符合人物的心理,符合整个舞台行动的节奏,进展要有起有伏,从容流畅。他认为只有准确地表达了所有人物的感情波涛,观众的感受才能流动而舒畅。因此,我们听到的《陈三五娘》的音乐,其快、慢、紧、闷、雄壮配合得当,旋律优美,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郑一标先生把戏曲化的形象升华到传神的境界。在他的执导下,我创造了一个富于鲜明性格特征的“黄五娘”,为潮剧舞台增添了一个恒久的艺术形象。这无疑和郑一标先生对剧本的诠释有着密切的关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