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听《蝶恋花》谈起

如果说《红珊瑚》是一种毒品,以前对它所知无多,但一吸上就欲罢不能,飘飘欲仙,那么《蝶恋花》则是一杯醇香的老黄酒,一闻起那股陈年的芳香,就使我越品味越醉。

《蝶恋花》应该是77年初编演的,还有很重的文革色彩,改自同名京剧,京剧的杨开慧角色由现在在京剧舞台还非常活跃的李维康扮演,但京剧这出戏影响并没有八大样板戏那么轰动。而潮剧的《蝶》则已大超出文革时期的潮剧所改编的样板戏。

我将《蝶恋花》评为我心目中最高艺术水平的戏,其实是从小就对其有一种深深的眷恋,我看这出戏应是在77年,还看过这出戏的两个不同版本,一个是剧院(应该是汕头地区潮剧团)版本,由郑健英演的,一个是澄海城关业余剧团在汕头演的,因为那时还在读幼儿园,对潮剧可说是一点也不懂,所以这两个版本有什么不同现在则一点记忆也没有。

说来非常有意思,我小小年轻,就将戏中那个小孩子当成偶像了,当时可能还不知道这个角色是演我们传大主席的儿子呢。只是一听到戏里的枪声就非常兴奋,总盼望能成为戏中的一份子,反正我们小时候都将解放军当成偶像。昨天听到戏迷说演毛岸英的演员张小重已经作古,一时非常难过,难怪这么多年,都没有再听到戏中这个嫩嫩的声音出现在潮剧舞台。

更有一点回忆非常温暖,《国际歌》是我从这出戏中学来的,国际歌是初二音乐课本学唱的,但那个时候我已经不用学简谱就会唱了,原来是从这出戏中学会的。小孩子的记忆能力真是非常惊人。

现在还非常清楚地认得,第七场舞台上出现毛主席的红像章,并加上放出万丈光芒的光辉场面,哗,当时的我不知道有多么兴趣,好象剧场内大家都鼓掌起来了。

来讲这个戏的编剧,我是非常佩服这出戏的编剧的。将一个革命人物一生的事迹浓缩在短短的几场戏中,同时还在再加上一点浪漫主义色彩,根本可说没有一条主线可言。而可与之一比的《江姐》,则是将江姐闻听丈夫被害后的心理斗争,再投入战斗这一主线,相比这下,蝶剧是非常高明。所以编剧的高手们将第一场放在毛主席已经上山了,寄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导了他老婆的革命斗争。第二场则是演杨开慧积极做人民群众的思想工作,团结人民群众,宣传传播革命火种。第三、四场则建立武装革命队伍,第五场的《古道别》具有浓厚的舞台感染气氛,将之去除其实对剧情一点也无伤,如果这出戏由中唱来出版,肯定会将之删掉。幸好是由汕头电台录音。第六场其实是创造一个给主角休息的机会,不然会唱死人的。第七场是本戏的高潮,也是我最为喜喜爱的一场戏。最后一场则来个浪漫主义色彩的上云霄。所以这出戏,相比同样写女英雄的江姐、江秀卿来说,编剧具有更高水平,可惜原创作不是我们潮剧的编剧高手们。

作曲我想不用写了,如果这出戏的曲不好听,不会五年内有两家唱片公司出了两张CD,这么年代久远,且还是电台录音的戏过了20年还有人愿意将之出版,群众喜爱的程度可想而知。相比之下,《江姐》就没有这么辉煌了。

来写点澄海这个业余剧团吧,非常奇怪,昨天林团查了澄海城关业余剧团的资料则没有演这出戏的记录,我不需要回忆都还记起在汕头看过这个团演的《江姐》,最后也是演江姐永远活在人民中间的大团圆结局。因为小时候听大人议论,澄海这个业余戏班还是有一定水平,可能编剧作曲创作能力较弱,所以演的戏都是抄别人的剧本。我记得电台有一个录音《赵少卿》就是这个团录的,后来可能还有《五凤楼》的电台录音。赵一戏记得就经常在电台的潮剧连播放过。

这个业余戏班听大人讲有一位非常突出的旦角,现不知道叫何名,演这个《蝶恋花》的杨开慧,还有《江姐》的江姐,《赵少卿》的赵赛英,《五凤楼》韩信的女儿。后来澄海剧团大合并,好象没有见到这位演员。听大人评论,这个演员的水平并不比郑健英两姐妹差(听他们同为澄海的家乡人评论,可能不会有偏见吧)。所以如果知道这位未出过名的演员资料的,请告知一下。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