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土改翻身的农民兄弟自娱自乐,纷纷办起业余潮剧团,我们大长陇乡分为一、二、三乡,各乡都办起一个潮剧团。一乡潮剧团演的是《刘璋下山》,二乡潮剧团演的是《白蛇传》,我们三乡则演《宇宙锋》。
那时参加潮剧团的人都是自愿的,没有任何补贴,乡里的陈素清比我大几岁,她饰演的赵艳容做工好,唱曲行云流水,在三个乡中是最出名的演员。那时办业余剧团事事节俭,能就地取材的就就地取材,乐手自带乐器。家住双云的陈才如兄拉二弦全乡出名,他就自带二弦来剧团伴奏,上世纪90年代我和潮阳潮剧团在香港九龙演出,已经赴港多年的才如兄来找我,盛情请我吃了顿饭,回忆起当年在乡里业余剧团的生活,他十分激动,说那是他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日子。因为乡里有乐间,一些乐手也从乐间里带来乐器加盟。配乐鼓和铜器则用游标旗的锣鼓,农会支出的是戏服和请教戏先生。教戏先生是从戏班出来的,《宇宙锋》剧本也是他带来的。别看他个子瘦小,教戏却很耐心,舞台上的一招一式,有板有眼,认真辅导。他的嗓子真好,教唱好久仍声音清亮。他还教我们三乡的英歌后棚节目,而且还会作词。
戏排演了一段时间就要上演了,在灰路尾的大埕搭起了戏台,舞台没有边幕,只在后边挂一枣红色大幕。那时未有通电,只好在舞台前面挂两盏点煤油的大光灯。戏服和头盔是从潮安买来的,教戏先生为演员化妆,司鼓由教戏先生充任,他自带来小鼓板。演出当晚由农会提供晚餐,通常是炒饭,因怕影响演员嗓子,不加葱蒜。也有个别人来蹭饭,说是要点给小孩吃,小孩吃了戏饭会有胆量会强壮。戏开演了,我们挤在戏棚下观看,虽然年纪小听不懂唱词,但道白是听得清的,剧情是理解的。不少乡人在台下观看,看到精彩处就鼓掌喊好,满足之情溢于言表。
我们三个乡演得最好的是二乡的剧团,他们的戏棚搭在东门卖柴草场,他们配齐了边幕,也请人画一些活景片。在正戏演出前加演时事宣传短剧,唱词如“树上一只鸟仔叫吱咕,向畔有个老农夫。单脚独手难种作,何唔参加互助组”,通俗易懂,时过六十多年我仍记得。正戏开始了,他们演的是《白蛇传》,许仙、白娘子、小青是少年男女演员扮演,音质特好,虽有扩音,远一点也能听到。法海则由中年人扮演,演出了法海的狠毒。剧情不但看得懂,而且扣人心弦。印象最深的是演至“水漫金山”时,他们不知使用什么特技,罩着布的大光灯照射水景布,一摇一摇的,好像水在动,逼真极了,看着真是过瘾,大人们更是连声叫好。
三个乡的业余剧团轮流到各个乡演出,满足了翻身农民的文化需求。上世纪80年代我们在编《潮阳戏剧史话》时,调查发现解放初期潮阳县便有六十多个业余潮剧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