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泛潮汕地区,每年的秋冬季,大大小小的、专业的业余的潮剧团都进入下乡演出的高峰期,而鲜于出现在市区。潮剧出现这种情况由来已久,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没落了几十年的谢神做戏重新兴起,“老爷戏”或叫“尖脚戏”的重兴使广场重新代替戏院成了潮剧团生存的舞台。当年风光无限的戏园如“大观园”等由原来的各剧团按照排期轮流演出的热闹场景,到后来也落得无人问津的境地。改革开放后汕头新建的艺都、林百欣、鮀岛等现代都市剧场每年也只有少量的潮剧演出。潮剧之鲜于都市演出,直接导致原有观众群的慢慢流失,更别奢谈培养新观众。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汕头市区的不断扩大,城市化人口的日见增长,作为已有五百年历史的潮剧难道要没落在这一时代大潮而为都市观众所抛弃吗?于是卓有远见的潮剧人千方百计为潮剧的都市化谋求新的出路。2013年元月,广东潮剧院主办的“周五有戏”诞生了。“周五有戏”,顾名思义,就是每逢周五晚上都有潮剧演出,演出地点固定在广东潮剧院慧如剧场,演出团体由初定的广东潮剧院所属的一、二、三团和小百花潮剧团轮流参与,到后来扩充为邀请其他潮剧团乃至其他剧种剧团前来进行交流。“周五有戏”,是用现代剧场的视角打造时代的潮剧,与“老爷戏”或叫“尖脚戏”演出连台戏、演出时间超过四个小时不同,它演出约二个小时的单本戏或折子戏。
时间过去一年多,截至2014年2月份,“周五有戏”演出共计65场次,其中潮剧演出41场(含折子戏专场),其余为潮剧音乐剧、潮乐曲艺杂技晚会、广东粤剧、广东汉剧、正字戏、山歌剧、话剧、音乐杂技剧等。观众人数约达二万人次。除了每场提供100张免费供70岁以上市民观看,其余都是对外售票,场平均上座率超过五成。
“周五有戏”是潮剧重新回归都市的新平台,是争取老观众、培养新观众的窗口。自推出以来,随着艺术品位的提升以及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效果凸显,影响殊远,本文拟从二大方面进行分析。
一、对剧种的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1、一批传统剧目重放异彩。纵观过去一年,潮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一大批传统优秀剧目如《陈三五娘》、《苏六娘》、《续荔镜记》、《告亲夫》、《赵氏孤儿》、《王茂生进酒》、《歌女李师师》、《江姐》、《金花牧羊》、《火烧临江楼》、《春草闯堂》、《汉文皇后》、《莫愁女》、《潇湘秋雨》等,均以全新的面貌为观众所接受;而根据电影版改为舞台版的《刘明珠》更让观众耳目一新。优秀传统剧目的重新打造,不仅传承和发展剧目本身,更在培养演员的同时也培养了观众,一举两得,达到双赢的效果。
2、一批新剧目应运而生。一周岁的“周五有戏”,除了上演观众熟悉的优秀传统剧目之外,还为近年来各院团排练的演出剧目提供了演出舞台,如《目莲救母》、《梁山伯与祝英台》(现代版)、《洗马桥》、《白玉青虹》、《连升三级》、《刘秀复国》、《大义巾帼》、《罗成挂印》、《状元案》、《后蜀贤妃》、《无品官》、《龙凤宝烛》、《无旨钦差》、《节义夫妻》、《李世民登基》、《赵俊强抢亲》、《无旨钦差》等,这些剧目的排练演出,既充实了剧种的剧目,也让观众理解、接受现代剧场特有的艺术魄力。更值一提的是,由潮剧而衍生出来的、汕头文化艺术学校演出的潮剧音乐剧《恋歌·四季》一亮相,便让观众眼前一亮,音乐伴奏与表演同台的舞台样式打破传统的演出样式,唯美的音乐和传神的表演带给观众别样的感受。她的出现,填补了潮剧音乐剧的空缺。
3、一批创作剧本剧目相继推出。市场存在着供求的辩证关系,因为剧场演出的需要,则要求剧团除了移植改编剧目之外,创作出新剧目也是剧团必须考虑的重要任务。广东潮剧院二团新创作演出的古装潮剧《换偶记》就是相当成功的一例。说起《换偶记》,相信许多潮剧老观众一听便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当年饰演张幼花的洪妙师父,想起他的“当家弟”的独特韵味,想起剧中太多太多的让人忍俊不禁的笑科……传统的《换偶记》只是一出一个多钟头的折子戏,也是一出最具潮剧韵味的折子戏,一出铭记在观众心里的折子戏。潮剧院二团正是看准这个机会,发掘并进行重新的解读、创作。新编的《换偶记》取传统同名折子戏的核--老夫娶少妻,少夫娶老妻,因为两个女人同是宫娥而互换夫婿,导致吃官司的故事进行创作。新剧在保留折子戏独特韵味的基础上,从一度创作到二度创作都融入了大量的现代元素,使传统的潮剧着上时代的衣裳而焕发新的生命力,使观众在感受到过去的同时也接受现在。与新编古装潮剧《换偶记》有着传统戏做依托不同的,古装潮剧《濠城风云》则是近年广东潮剧院二团根据地方史实而创作的精品剧目,可能参加省乃至国家艺术节的剧目。这二台戏相继在“周五有戏”亮相,为舞台增光添彩。
4、一批近三十年潮剧舞台创作的精品剧目得以重现。近三十年来,因为市场的需求,潮剧的连台戏移植改编创作大大多于单本戏创作,但是,潮剧院的院团从来没有放弃抓单本戏的创作,而且对它的重视程度远非连台戏所能企及。《石榴花》等参加历届广东省艺术节的获奖剧目悉数登场。通过演出,向广大潮剧观众展示着近三十看来潮剧的发展和成就,加深观众对近年来潮剧创作的了解和认同。
5、一批传统折子戏和广东省演艺大赛的获奖参赛作品竞相辉映。潮剧有着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折子戏,除了三大瑰宝《杨令婆辨本》、《闹钗》、《扫窗会》,尚有如《赵宠写状》、《泼水定亲》、《周不错》、《串戏定亲》、《桃花过渡》、《井边会》、《回书》、《双喜店》等等一大批潮剧观众耳熟能详的剧目。这些剧目,经由老一辈艺术家千锤百炼,再经老一辈艺术家的保护并传承与新一代演员以至生生不息。新的演员在传承的同时也融入了新的诠释,并将属于时代的诠释演绎与观众分享,交流。广东省演艺大赛是青年演员的天地,为许许多多的青年演员提供一展身手的平台。自从参加1998年首届演艺大赛至今,潮剧院所属剧团经过多年的积累,参赛剧目已有了相当的数量和质量,也成就了一大批优秀青年演员。这些参赛剧目,观众往往只能在参赛期间能够看到,而一旦过了比赛期,这些剧目也随之封箱入囊,而“周五有戏”为这些戏提供舞台,让演员和观众同时过一把戏瘾。传统的与现代的折子戏同台演出,相互辉映,宛若向广大观众呈现一幅潮剧历史进化的美丽画卷。
6、一批老艺术家的艺术生命得以延续。姚璇秋、范泽华、张长城、方展荣、郑健英、郑桂坤等老一辈艺术家是潮剧辉煌的谛造者和见证者,他们在潮剧观众心目中的位置是谁也不能代替的。他们往往是身退而心不退,甘为潮剧事业奉献余热。他们或退居幕后,甘作绿叶,为培养新生辈而毫无保留地传承技艺。或仍然活跃在舞台第一线,为观众带来欢乐,一如方展荣领衔主演的《节义夫妻》,以及他与郑健英演出的《无意神医》之片段。他们精彩传神的演出,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周五有戏”为他们提供了发挥余热的平台,延续他们的艺术生命,真是功德无量。
二、促进多元化的文化交流
1.汕头是潮剧的中心,但潮剧并不是汕头唯一的文艺形式。除潮剧院团之外,活跃在汕头的还有话剧、曲艺、潮乐、杂技等形式不同的文艺团体。在“周五有戏”这一平台上,他们或独自演出如《笑星小品晚会》,或合场而分工如《潮乐曲艺杂技晚会》,这些演出让观众领略了除潮剧之外、具有潮汕特色的表演团体的艺术魄力。
2.促进剧种与剧种之间的文化交流。广东汉剧和正字戏曾是潮汕观众熟悉的剧种,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的汉剧和正字戏分处于梅州与汕尾陆丰,而在汕头,观众很难一睹其风采。“周五有戏”洞察观众的期待,安排了多场次、精彩的演出。汉剧的参演剧目既有传统的如《齐王求将》,也有参加近几届广东省艺术节的参赛剧目如《金莲》。《金山战鼓》则是正字戏的保留剧目,传统的行当表演、南派武功的精品呈现无不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说,汉剧和正字戏之于潮汕观众有其历史渊源的话,那么,粤剧、梅州山歌剧、话剧,还有音乐杂剧等等外来的剧种、剧目也相继在“周五有戏”这一平台展现,他们的到来,也许一开始不为潮汕观众所熟悉和接受,然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今天开启的是一条小路,明天,将成一条阳光大道。在此,“周五有戏”犹如文化信使,不单促进剧种与剧种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起到桥梁的作用。未来通过“周五有戏”,观众或能看到更多更优秀的国内外名剧。
“周五有戏”是广东潮剧院精心打造的文化品牌,是潮剧精品的打磨场、检阅台和聚宝盆!是汕头建设文化大市的一大亮点,是汕头与国内外进行文化交流的平台。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