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一标、吴峰导演的影响】在排戏的过程中,我受益很深的就是郑一标、吴峰导演给我的启发。《回书》是吴峰导演的,《芦林会》是郑一标导演的。受这两个导演的影响,拿到剧本,自己就喜欢去琢磨,琢磨角色的平生,是什么样的人,在什么环境,为什么要这么做。1998年排第一版的《葫芦庙》,吴峰同志完全没有和我们设计动作,他也不会,全部是我们自己设计的,但是他就是能够调动你的情绪,你的情感,准确去体现。梦见香菱那一场,我就是拿着剧本,一句一句看,一句一句想象,想象那种场景,考究那种情绪,能用什么动作。那个版本,演员的创造和动作,大家还是比较肯定,这些都是得益于导演的启发。演员不要依赖导演设计动作,不要和现在这样,什么都要导演和你设计。吴峰经常就是说,你们走,走我看,没事,尽管走,一般没胆的演员给他一吓都不会走了。他就是要演员按照自己的思考先走区位、做动作,然后再和你规。现在舞台上,对角色的准确理解,恰当塑造不够,理解角色有,不够,都是希望戏快点出台,扮相能够漂亮,服装设计漂亮些,从外表的东西去迎合观众的胃口。

郑一标、吴峰这些新导演,都是以启发演员为主。老艺人对这种导演手法就不是很接受,觉得这些导演不会排戏,什么动作都不会,怎么排戏?但是我们这些新一批的演员,就能接受,也觉得受益,觉得很好。郑一标就是先分析剧本,他不先排戏,坐下来,讨论,庞三娘这个角色啊,这个时候在乡里,是给大家指手划脚的,出门要遮脸的,是没办法和我们一样出外去的,要瞄到没人,才跑出来。《芦林会》也是在出国前那段时候排的,泽华姐的演出我有看过,但是那时候小,印象已经不深了,就是知道曲非常好听。我排的时候,(朱)楚珍、(吴)丽君、(黄)清城、(张)长城这些师姐、师兄都有在旁看,帮助指正。这个戏丽君姐演过,清城老师也在,也还是一标老师排的,应该总体还是以前的那条路。泽华姐当时因为没有在一团,所以79年出国她没有去。这个戏还是按照原来的那种套路,是按照人物去设计和运用动作。我总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也是这些新导演对我后来舞台表演的影响。

【第一个戏】我1962年就到一团了。刚到团里,萧南英刚好在演八宝,我们就去做婢女。1962、63年还有演古装戏,有演《王老虎抢亲》《恩仇记》,我们都是去做婢女。《迎风山》是到了汕头地区潮剧团的时候了,是1971年,是我的第一个戏。我一开始演的是主要配角李花,一个小媳妇。也不知道导演是怎么发现演员的,一标同志就要我去演李花,彩排的时候,说句不谦虚的话,真的是就一炮而响了,大家都说,这个妹仔演得真是伶俐。《迎风山》改了很多稿,李花演了大家公认,后来就让我演林英,之后就一直演林英,包括录音都是演林英,反而李花没有录音。
在地区团主要是演现代戏,演了不少,特别是短剧。《沙家浜》我开始是演群众角色,后来演阿庆嫂。当时好几个阿庆嫂,我大概是第4、5个,姚璇秋、朱楚珍、邱楚霞,然后才是我,我也就演过1、2场。短戏有《山村兽医》《借牛》《好媳妇》《彩虹》,好多。当时精力实在太好,因为年轻,声音也随用随有,也没有懂得去适当收一收。现在回头来听,那种感觉挺有意思的。《龙江颂》是75、76年。77年去北京学习《蝶恋花》,回来后这个戏就排练,一直演到78年。《蝶恋花》是大家比较认可的一个戏,也算是我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戏。

【现代戏要有生活气息】我演了不少现代戏,大家也还比较公认。我觉得现代戏一定要要观察生活,表演要生活化。现在不少年轻的演员,演现代戏都有点手脚无措。我觉得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非常重要,一些传统程式,也可以适当用到现代戏中去。比如《迎风山》,李花就可以有一点花旦的东西,她是个小媳妇,和丈夫的一些对手戏,运用一些花旦动作进去,就刚刚好。《老兵回乡》用传统的程式就更多了。一些程式和现代戏的表演需求是共通的,圆场也是共通的。

现代戏总体还是要求生活气息要比较浓。《老兵回乡》我和(方)展荣有不少对手戏,都是两人研究后加进去,不少都是台词没有直接表达,是演员通过表演演出来的。比如两人见面后,老夫摸老妻的手,老妻推掉,还有两人围着桌子转,然后有一个定格,这些都是我们交流琢磨出来的。两人一同上路,同踏台步,这是以前演《八品官》,也有一段戏接近,角色背靠背,同路行,很好表演,也很好地表达出角色思想的不一致,这些都是在排练场不断交流尝试出来的,一些也是一碰即合。演员都有各自的风格,能否互动吗,非常重要。(陈)秦梦也是很会互动的,他经常会给对手演员的很好的反应。比如《澎湃》中,他演澎湃,要出门,我演蔡淑冰,拿了衣服给他,我有一个甩衣服的动作,秦梦就能够用眼神来对戏,他先看了一下衣服,然后再对上我的眼神。这种无言的交流,能体现很多台词没有的内容,这些都是非常细微的东西,要靠演员去想象去体味。

【演出《回书》】1978年恢复潮剧院,很多人归队,然后就宣布第一次出国。我就学了《回书》和《芦林会》。我演古装戏是等到恢复潮剧院,要出国了,才开始演。《回书》和《芦林会》基本是同时排练和演出,但《回书》还是比较先,是我第一个正儿八经的古装戏。

开始演古装戏的时候,不要说我自己不习惯,动作僵硬,大家也不习惯,大家都觉得我现代戏就演得好,古装戏不是很拿手。我出道后,一向就是演现代戏,所以难免给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就是因为大家都这样看,所以我自己心里想,我难道真的就演不来古装戏。《回书》以前是林舜卿演的,出国前安排学,我觉得领导重视,放手让我学,千万要学好。这个戏是林舜卿教我的,我记得张长城当时还和我说,得拜师姐啊,我说好啊,能学到东西,怎么拜都好。这个戏学得比较扎实,吴峰是导演,做了很多启发,马飞先生在唱方面给了我很多指导,舜卿姐也教了我不少,整个戏非常规紧,动作设计也是非常传统、规范、细腻和准确,动作真的是不多不少刚刚好,人物非常贴切。刚开始演古装戏的时候,不习惯,这个肯定会。

出国前集训排练的时间有几个月,还是有较多的时间给导演、老师、师姐和我自己去琢磨。排这个戏的时候,导演也好,老师也好,演员也好,都非常认真。吴峰是现代导演,你叫他做动作,他是不懂的,但是他总会启发你。比如他会问你,你没出台前,你是在干什么?你要想这些,出台才知道带什么情感出去。你在台内是在干什么,你说来我听哩。包括舜卿姐,对待后辈的学习,不单我,还有之后其他人,她都是非常尽心,没有说我要留一点。当然作为我学了这个戏,也有自己再去做分析,然后按自己的理解再去塑造角色,设计动作。比如在表演中,对孩子的关心,对丈夫的体谅,怎么去体现,我都有加以自己的理解,尽量更贴切、真实、自然,每个动作,每个转身,都注意去体现这一点。比如“爱待上前扶儿起”到“爱待抽身回房去”这一段,我设计了一个转身的动作,吴峰导演看了说,加得不错,能体现人物犹豫不决的情感。要回房,遇着老爷,说夫人你不要这样,要细思,不要冲动;要扶孩儿,又怕孩儿不认,这是很细微的感情处理。还有“闻娇儿叫亲娘”,我刻意把动作放得非常简单,非常传统简洁,节奏和唱词音乐又卡得准,就很好,如果多了一些转身什么的,反而就有点多了,演员要懂得加减。包括唱也是,在“回房去”的“房”字,加了一些装饰音,就比较准确地体现了人物的情感,这些处理,有时候也是自然而然,没有刻意的。不是音符怎么样,你就怎样,一些是音符里面没有的,是你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动作方面,舜卿姐演在前面,我学习了很多,但是也有加以自己的理解,做了一些处理。这个戏的青衣表演还是比较规范,虽然毕业后一直演现代戏,没有演古装戏,但回头看,这个戏还是完成得很好,也得到公认。我觉得主要还是早期潮剧旦行12个基本动作练得比较扎实,在剧团也有多看多听,有自己的消化,还是有一些基本的积淀。

【好的演出习惯非常重要】我和秦梦这批人,包括璇秋姐她们这批师姐们,要出台前,我们都会有一个做好铺垫和准备的预感。现在都没有,直冲冲就出台了。以前导演、老先生都要求,出台前,要提早几分钟在边幕等,沉住气,安顿情绪,再出台,现在好多都是听到锣鼓响了,到我了,直接跑过来就出台了。化妆也是,我们都是早早去化好妆候台,有时候一些年轻的演员会说,人家第一场的都还没化妆,健英姨你怎么那么紧张。当然他们是好意,是关心,但是我化妆后,我得坐一下,这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好,以前都是这些,我们都是受益于那些老一辈的好传统。包括出台前,我也不喜欢别人老是来和我说话,很影响酝酿感情。不了解的,会觉得不近人情,是坏习惯,了解的,会觉得这是对舞台、对角色、对观众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负责任。演员要积蓄自己的情绪,急忙忙出去,那种感情是没有的。《回书》的岳秀英,唱着“闻娇儿叫亲娘……”出台,这时岳秀英是在后堂,似乎听到娇儿呼叫,是带着情绪出台,如果急冲冲,整个情绪就不对了。

【继承和发展密不可分】潮剧现在很多方面都发展了,也应该这样发展,但是在挖掘人物深度上,还是不够,有欠缺。现在的生存模式,剧团和演员没有时间去雕琢每一个戏,每一个角色。演员单是记戏,记区位,就记不下来了。现在的演艺大赛,有点都是为了得奖,为了展示技巧,导向不好。对向外学的东西,大家都有这样的倾向,都说这是向外学的,不是我们的,但是我们确实也有局限,关键看怎么学。向外学习没有融化,就会有点格格不入。潮剧的唱做不能太粗犷,唱和潮汕话的发音也有关系,不能太靠后,受外剧种影响,太靠后听了就不合适。我们弄的传承,究竟要传承什么,也要明确。10年前我们自己的传统剧目汇演,也就搞过那么一次,也没有一替一替不断传承学习。潮剧要继承,也确实需要吸收,以前一些太老的东西,也太板了,现在也无法看。怎么传承,怎么拜师,我觉得就是去学某一个人,完全学她那样,也不好,得应该向更多的人学习,学大家的优点,用到自己身上。潮剧还是比较典雅,和昆曲接近,京剧气质偏放一些,学习要糅合得好。京剧也有一些是老到没法说,无法看,包括音配像那些,我接受不了。年轻演员向外学习,我觉得还是糅合得不好,揉面发酵没发好。我在戏校学习的时间也不长,最多就是以前的先生严一些,主要还是在舞台实践,学习,体会。一些发展,需要时间去沉淀和淘汰。丰富、创新是肯定要的,剧种特点也必须坚持。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